胡龍濤,蔡芳妮,王亞麗
中風病病因病機探析
胡龍濤1,蔡芳妮1,王亞麗2
中風病屬常見腦系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的特點。通過研究中風病的病因病機,認為中風病的主要病因病機為外風侵襲、肝風內動、痰瘀滯絡、氣虛血瘀、肝腎陰虛,而其發(fā)病是由于多種致病因素相互影響所致,病機復雜。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詳察病機,辨證施治。
中風;病因病機; 外風侵襲;肝風內動;痰瘀滯絡;氣虛血瘀;肝腎陰虛
中風病屬中醫(yī)四大疑難病癥之首,《讀醫(yī)隨筆》言到:“中風者,人間第一大病也”。中醫(yī)藥對于中風病的治療具有確切的療效,但由于不同醫(yī)家對于病因病機的認識各有不同,影響了診療經驗的推廣。因此,對于中風病病因病機的研究,能夠對中風病的臨床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
中風病之所以命名為“風”,不僅是由于其發(fā)病較急、進展迅速,如“風”善行數(shù)變之性,更是由于中風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均與風邪有著密切的關系?!端貑枴わL論》中提出:“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之傷人也,或為偏枯?!笔状翁岢隽孙L邪直接侵襲人體,可以導致病人肢體不遂,發(fā)為中風病,而且首次記載了中風的特征性癥狀:偏枯?!鹅`樞·九宮八風》中記載:“其有三虛而偏中于邪風,則為擊骨、偏枯矣”。說明了中風病由于風邪所中部位的不同而預后各異?!督饏T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之中有云:“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shù),中風使然。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正氣引邪,歪僻不遂”。首次提出了“中風”這一病名,并且詳細論述了中風病的發(fā)病是由于正氣不足,風邪侵襲所致。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中論述到:“風半身不隨候:半身不隨者,脾胃氣弱,血氣偏虛,為風邪所乘故也”。也認為脾胃虧虛、氣血不足是中風病發(fā)病的內在因素,而風邪侵襲則是中風病發(fā)病的外因、誘因。當代著名醫(yī)家李可結合數(shù)十年的臨床經驗,認為中風多由是于外風引動內風或體內的陽氣異動而化風,上擾清竅所致[1]。王康鋒等[2]認為外風侵襲學說屬于中風病病因學說之中的重要部分。趙乾龍[3]亦認為外風在中風病的發(fā)生中有著重要地位,而且是引發(fā)和加重內風的因素。多項流行病學調查[4-6]也顯示:無論是缺血性中風或是出血性中風,其發(fā)病時間均存在著明顯的季節(jié)分布特點:均以冬季高發(fā),而夏季發(fā)病率則較低,且中風的發(fā)病率與氣溫的突然變化有密切關系。以上理論及調查研究均證明風寒邪氣侵襲機體為中風發(fā)病的主要誘因。
肝主疏泄,是調節(jié)機體氣血運行、平衡的重要樞紐,主司調暢人體的氣機運動。有賴于肝氣的疏泄功能正常協(xié)調,氣血運行才能夠各循其道,人體各項功能活動才能正常進行,正如《素問·調經論》所述:“陰陽平均,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名曰平人”。肝臟體陰而用陽,若肝的樞機作用不利,陽氣亢盛而上逆,肝主藏血功能亦隨之失常,血隨氣逆,上沖腦竅。腦為清竅,手足陽經交匯之所,主司機體的各項生理活動,腦竅被上逆之氣血所蒙蔽,功能失司,陽經氣血受阻,筋脈不通,肢體活動不遂,即為中風。正如《素問·調經論》所述:“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肝在志為怒,如若由于情志不暢,氣機郁滯不同,郁滯日久則化為熱;或是由于暴怒傷肝,致使肝陽暴漲,引發(fā)內風,風陽上擾,氣血隨之上逆,閉阻腦絡,發(fā)為中風病。即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言:“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為風木之臟,風氣偏盛就易于引動肝風,內外之風相合,侵襲機體,風邪傷人,首先侵襲于陽位,頭為諸陽之會,首先為內外風邪所傷,風邪引動頭腦氣血逆亂,氣血妄行,溢于脈外,腦絡被瘀血阻滯不通,清竅失司,肢體失用,發(fā)為中風病。正如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風門》中所言:“肝為風臟,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近代醫(yī)家張山雷認為:中風“以內風二字,揭諸天下,而顧名思義,易得歸旨”,并且明確提出了“內風”的提法[7]。張立平等[8]認為中風病是由內風所致,在中風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之中,充分表現(xiàn)出內風致病的特性,中風病的突然發(fā)病及病程進展迅速均屬內風致病之特征表現(xiàn)。薛安剛[9]研究發(fā)現(xiàn),中風病的誘因會導致肝陽上亢,陽亢化風生火,風火相煽,積痰成瘀,而肝陽暴亢是導致風、火、痰、瘀的始動因子。
楊利等[10]對1 418例中風病病人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在中風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的過程中,瘀血和痰飲經常相兼為患,而痰瘀互結則是中風病發(fā)病以及進展的基本病機,貫穿于中風病的始終。正如《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言的:“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逆發(fā)滿,甘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認為中風病的病因病機是由于脾氣不足,濕邪困遏機體,化生為痰飲,痰飲日久而化熱,引動風邪,風邪挾痰上犯腦髓,蒙蔽清竅所致[11],即“大率主血虛有痰?!泵鞔栋Y因脈治》中對中風病的病因病機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其或為瘀血,或為痰飲,痹阻經脈,肢體失用而發(fā)病。而《血證論》中則對痰飲與瘀血的關系進行了更為準確的論述,其中認為痰飲與瘀血互為因果,痰飲既可以閉塞氣機,引發(fā)血瘀,血瘀也可以阻遏經脈,致飲停痰生。痰瘀交結為患,上可蒙蔽清竅,使腦神失養(yǎng),出現(xiàn)突然昏仆,神識昏聵;下可阻塞經脈,致筋脈失養(yǎng),肢體失用,出現(xiàn)偏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癥。王永炎院士亦認為中風急癥的主要病機為痰瘀互阻[12]。林信富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中風病的痰證與病人的血脂升高具有相關性,而血脂升高對于中風病痰證的診斷具有價值。張曉云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腦梗死病人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總膽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均高于健康人,而且升高的程度與病人腦梗死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而Brennan等[15]研究也發(fā)現(xiàn):通過對糖尿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可以降低病人中風病的發(fā)病率。以上研究均說明中風病病人的發(fā)病與痰瘀阻滯密切相關。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正氣漸虧,氣血漸虛,血脈運行缺乏正氣推動,脈道凝滯,阻塞不通,致使肢體不遂,發(fā)為中風。正如《素問遺篇·刺法論》所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吨T病源候論》中認為中風病的發(fā)病基礎是脾胃虛弱,氣血虧虛,機體為風邪所襲而發(fā)病。明代醫(yī)家王綸在《明醫(yī)雜著》首次提出了氣虛血瘀是中風病發(fā)病的根本病因病機,即:“古人論中風偏枯,麻木諸癥,以氣虛死血為言,是論其致病之根源”。金元時期著名醫(yī)家李東垣認為中風病的肇始之源為氣虛,即:“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也說明了正氣虛衰對中風病的發(fā)病具有重要的影響。清代醫(yī)家王清任對中風病氣虛血瘀證的認識更加深入,認為中風病即無表證,又無疼痛,提出了氣虛致病的理論[16]。國醫(yī)大師張學文[17]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將中風病發(fā)病的根本原因總結為因虛致瘀、脈絡瘀滯,瘀血貫穿了中風病的始終,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顱腦水瘀理論。國醫(yī)大師顏正華[18]也認為,氣虛血瘀是中風病的基本證候,中風之虛主要歸咎于氣虛,中風之實主要責之于瘀血。氣虛則致推動能力下降,血液運行緩慢,導致瘀血的產生。多項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19-21]均顯示:中風病病人的凝血標志物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變化。這也充分證明了中風病病人體內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現(xiàn)。
國醫(yī)大師任繼學[22]認為:腦髓虛損是腦系疾病發(fā)病的重要病因病機,貫穿了腦系疾病的始終,而毒損則是腦系疾病發(fā)病以及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腦為髓海,元神之府,而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同源而且能夠相互化生,上能夠充養(yǎng)腦竅,下可以濡養(yǎng)筋脈。隨著年齡增長,肝腎精血漸虧,濡潤、滋養(yǎng)臟腑筋脈的功能減退,腦髓失養(yǎng)則神明失用,筋脈失濡則肢廢不用,致使偏身不遂;精血屬陰,功可制約、涵養(yǎng)陽氣,隨著精血不足,陽氣失于涵養(yǎng)、制約,亢盛于上,損傷腦竅,則腦神失用,內灼精血,致精血更虧,筋脈失養(yǎng)而痿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明確提出了中風病的病因是由于腎水虧耗,無以制約心火,心火暴亢所致?!吨酗L斠詮》中認為中風病是由于陰液、陰血虧虛,導致虛陽上浮,風邪內動而發(fā)病。吳萍[23]認為:肝腎陰虛是中風病的病機實質,而且始終貫穿在中風病的病程之中。韓萍等[24]從心身醫(yī)學模式研究認為:肝腎陰虛為缺血性中風的基本病機,滋補肝腎是其重要的治療法則。中風病的好發(fā)年齡也與《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述:“年過四十,而陰氣自半”相似?,F(xiàn)代流行病學調查[25]也顯示:急性腦卒中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在45歲~54歲的年齡階段內明顯的增高,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明顯升高。
綜上所述,中風病的發(fā)生是由于機體正氣不足,外風侵襲,引動內風或其他誘因如情志等因素引動內風,致使血脈運行失常,溢于脈外即發(fā)為出血性中風;痰濕、血瘀、毒濁等病理產物瘀滯脈絡,使脈絡閉塞而發(fā)為缺血性中風[26]。在中風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中,是多種致病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其病機復雜且隨著疾病的進展及治療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27]。因此,在臨床辨治中風病時應詳察病因,深析病機,準確辨證,才能處方得當,確保療效。
[1] 王耀頃,曹健.李可治療中風經驗[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5,37(1):30-31.
[2] 王康鋒,張洪斌.中風病外風說探討[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5,29(2):102-104.
[3] 趙乾龍.淺談外風說在中風病治療中的意義[J].中醫(yī)學報,2015,29(11):1627-1629.
[4] 程彥杰,袁霞,陸晨,等.北京地區(qū)70萬自然監(jiān)測人群中風發(fā)病率的季節(jié)波動與六時段氣候因子相關關系的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0,23(2):16-20.
[5] 趙喜才,石艷玲.出血性中風發(fā)病時間的周期性差異及相關因素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33(4):625.
[6] 劉方,張金良,陸晨.北京市氣溫與腦卒中發(fā)病關系的時間序列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11):962-966.
[7] 宋培瑚.《中風斠詮》學術思想擷菁[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11(10):16-17.
[8] 張立平,張魯寧.從內風特性談中風發(fā)病與治療[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5,18(1):24-25.
[9] 薛安剛.從脾胃論中風病病機及治療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18(13):1739-1740.
[10] 楊利,黃燕,蔡業(yè)峰,等.1 418例中風患者痰瘀證候分布和演變規(guī)律探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4,31(6):459-460.
[11] 王智強,過偉峰.論中風之痰證[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1):90-91.
[12] 王永炎,劉炳林.中風病研究進展述評[J].中國中醫(yī)急癥,1995,4(2):51-54.
[13] 林信富,朱亨炤,雷惠新,等.中風病痰證與血脂代謝關系的臨床觀察[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15(2):4-5.
[14] 張曉云,汪東劍,鄧文松,等.腦梗塞患者血清hs-CRP、TNF-α、血脂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2,12(33):6552-6554;6446.
[15] Brennan VK,Mauskopf J,Colosia AD,et al. Utility estimates for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fter experiencing a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J].Expert Rev Pharmacoecon Outcomes Res,2015,15(1):1-13.
[16] 蔣軍林,李倩,周慎,等.論王清任中風氣虛血瘀論的理論淵源及其對后世影響[J].湖南中醫(yī)雜志,2007,23(3):77-79.
[17] 張宏偉,劉東霞.張學文中醫(yī)世家經驗輯要[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79-82.
[18] 吳嘉瑞,張冰.國醫(yī)大師顏正華教授益氣活血法診療中風經驗[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2,27(3):634-636.
[19] 劉宇明,許治強,周伯榮,等.蛋白C、抗凝血酶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1,18(5):379-380.
[20] 伍玉容,李朝金,張麗,等.腦血管病患者血漿PT、APTT、Fg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21):35-36.
[21] An SA,Kim J,Kim OJ,et al. Limited clinical value of multiple blood 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J].Clinical Biochemistry,2013,46(9):710-715.
[22] 王健,趙建軍,任吉祥,等.髓虛毒損腦病病機關鍵的提出及在出血性中風的應用[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9(4):715-718.
[23] 吳萍.從肝腎陰虛論治中風病之淺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39(6):1038-1039.
[24] 韓萍,王新陸.從心身醫(yī)學模式談缺血性中風從肝腎陰虛論治[J].新中醫(yī),2007,39(5):10-11.
[25] 吳兆蘇,姚崇華,趙冬.我國人群腦卒中發(fā)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3):236-239.
[26] 周海哲,白海俠.虛痰瘀毒與缺血性中風的關系[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32(6):8-9.
[27] 王建華.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急性期證候演變規(guī)律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1,10(4):215-217.
(本文編輯郭懷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30973829)
1.陜西省安康市中醫(yī)院(陜西安康 725000),E-mail:hulongtao1989@163.com;2.陜西中醫(yī)藥大學
引用信息:胡龍濤,蔡芳妮,王亞麗.中風病病因病機探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7):883-885.
R743 R255.2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7.07.038
1672-1349(2017)07-0883-03
201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