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耕,張文高,楊傳華
·經驗交流·
張文高教授應用疏肝解郁法治療中青年心悸病經驗
王元耕1,張文高2,楊傳華2
介紹張文高教授運用疏肝解郁法治療中青年心悸病的臨床經驗。分析心悸病肝郁氣滯證、肝郁化火證、心肝血瘀證等的治療原則、辨證思路及選方遣藥,介紹張教授的經驗方“丹梔逍遙方”,并通過臨床驗案明確其治療思路與方法。應用疏肝解郁法治療中青年心悸病取得了良好療效。
心悸??;張文高;疏肝;解郁;中青年
張文高教授是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山東名中醫(yī)藥專家,從事心血管疾病與老年病的中西醫(yī)結合教學、科研和臨床醫(yī)療數十年,對于心律失常的診治有豐富的見解和獨特的經驗,尤其是對于中青年心悸病,張教授從肝論治,運用疏肝解郁法治療心悸病,收效甚著。
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造成心悸的病因有許多:外邪侵襲、飲食不節(jié)、情志內傷或體虛勞倦等。其病位在心,又與肝、脾、腎、肺密切相關。本病主與西醫(yī)的心律失常相關,主要是竇性心動過速,房性早搏,或生理性室性早搏等;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未見明顯異常者也不少見;也可見于器質性心臟病,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
中青年病人以心中悸動、驚慌不安為主訴,或因情緒波動,大怒之后誘發(fā),以自訴平素脾氣急躁,容易發(fā)怒為主要辨證依據,可兼見胸悶脅痛,善太息,納呆,噯氣;女性可有經期前后乳房脹痛,痛經,月經不調;舌紅,苔薄白,脈弦。若肝郁化火者可見面紅目赤,口苦咽干,不寐,耳鳴,大便秘結,女子可有崩漏,舌紅苔黃,脈可數。若心肝血瘀者可兼見胸中刺痛,舌暗,中有瘀斑瘀點,脈可澀。女子以肝為先天,故本病在中青年女性中較為多見。
對于肝郁氣滯證,張教授以疏肝解郁之法為基礎,治以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2 g,香附12 g,香櫞9 g,枳殼12 g,川芎18 g~20 g,赤芍12 g。柴胡、香附疏肝解郁止痛,枳殼、香櫞理氣行滯寬中;又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能載氣,故配伍川芎、赤芍活血行氣以止痛。全方氣藥血藥并用,符合肝體陰而用陽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配伍理氣寧心之品。對于肝郁化火證,張教授自擬丹梔逍遙方疏肝清熱,寧心安神。丹梔逍遙方:牡丹皮12 g~15 g,梔子12 g~15 g,柴胡12 g,白芍18~20 g,當歸15 g,茯苓18 g,薄荷12 g,黃連10 g,蓮子心10 g,葛根20 g,香附12 g。丹皮入血分,與梔子合用清血熱,黃連、蓮子心入心經,清泄心火,香附疏肝止痛,葛根健脾寧心,又現代藥理研究,葛根素具有多種抗心律失常、擴張冠脈、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1]。
對于心肝血瘀證,張教授在疏肝行氣的基礎上,配伍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品,如當歸、桃仁、紅花、丹參、三棱、莪術、黃芪等。若心悸兼見體型肥胖,患有高脂血癥的病人,在此基礎上配伍活血化瘀,清熱泄?jié)嶂?,如丹參、三七粉、決明子、荷葉、澤瀉、生山楂、虎杖等。若有血壓升高者,加用平肝潛陽,補益肝腎之品,如鉤藤、懷牛膝、生龍骨、生牡蠣等。失眠者配伍安神助眠之品,如合歡花、炒棗仁。
病例[1],女,32歲,2015年5月25日來診。主訴:心慌半年余,加重2月余。病人半年前于查體時發(fā)現竇性心動過速,未予系統(tǒng)治療。近2月心慌癥狀明顯?,F癥見:心慌,多于活動及情緒激動時多發(fā),雙手不自主顫抖,急躁易怒,納眠可,二便調。舌紅苔薄黃,脈沉細數,律齊。處方:牡丹皮12 g,梔子12 g,柴胡12 g,白芍18 g,當歸15 g,茯苓15 g,茯苓15 g,黃連10 g,蓮子心10 g,葛根21 g,香附12 g,炒棗仁30 g,遠志9 g,生龍牡各30 g,珍珠粉3 g(沖),香櫞9 g。14付,水煎服,早晚各200 mL。
按:中青年病人生活與社會壓力較大,負面情緒積郁,尤其是七情中的“怒”過極,容易影響肝的正常功能,如《壽夭剛柔篇》所言:“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肝失疏泄,肝藏血的功能受損,木郁乘脾,則脾生化無力,氣血化源不足,心失濡養(yǎng)。病人肝脾功能失調,通過經絡所及、五行相及,影響心的功能。肝郁日久生熱化火,上擾心神,心神不寧則發(fā)為心悸?!澳居暨_之”,當治以疏肝解郁清火,予丹梔逍遙方,加炒棗仁、遠志寧心安神,生龍牡重鎮(zhèn)潛陽,珍珠粉安神定驚。
病例[2],男,37歲,2015年11月23日來診。主訴:發(fā)作性心慌、憋悶5年余。病人5年前因壓力大出現發(fā)作性心慌、憋悶,休息后可緩解,未系統(tǒng)治療?,F癥見:發(fā)作性心慌、憋悶,勞累后加重,全身乏力,雙下肢尤甚,眼干眼澀,胃脹,易嗝氣,反酸,無嘔吐。前額及兩側頭痛,伴眼脹痛,耳鳴。納可,眠差,不易入睡,睡易驚醒,二便調。舌暗,苔薄白,脈沉弦滑。血壓141/82 mmHg,心率85次/min ,律齊。近期查體:中度脂肪肝,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胃炎。體型肥胖。處方:柴胡12 g,香附12 g,香櫞9 g,枳殼12 g,川芎20 g,郁金15 g,丹參30 g,三七3 g(沖),黃芪30 g,女貞子18 g,制首烏12 g,決明子12 g,荷葉12 g,澤瀉30 g,生山楂20 g,虎杖12 g,合歡花15 g,炒棗仁30 g,蓮子心9 g。14付,水煎服,早晚各200 mL。
按:張子和云:“怒氣所致,為嘔血,為飧泄……為胸滿脅痛,食則氣逆不下,為喘喝煩心……”《靈樞·經別》載:“足少陽之正……合于厥陰;別者……散之上肝,貫心。”足厥陰肝經與手少陰心經通過足厥陰相表里的足少陽膽經相聯系;又有《醫(yī)貫》云:“凡脾、胃、肝、膽……各有一系,系于心包絡之旁,以通于心?!惫识哂衷谛刂邢嘟唬叶哌B系于目系。病人素體肥胖、壓力過大,郁怒傷肝,肝氣不舒,除可見上述心悸之證外,尚可橫逆犯胃,故胃脹,易嗝氣,反酸;累及少陽、陽明二經,故前額及兩側頭痛,伴眼脹痛,耳鳴;心神不寧則眠差,肝魂不安則睡易驚醒?!堆κ厢t(yī)案》曰:“肝氣通則心和,肝氣滯則心乏,此心病先求肝,求其源也?!痹摬∪嗽诟斡魵鉁A上,兼有血瘀、痰濁,以疏肝解郁理氣之品為基礎,以川芎、郁金、丹參、三七、生山楂活血化瘀,以澤瀉、虎杖逐瘀利水,引火下行,以合歡花、炒棗仁安神助眠。
病例[3],男,54歲,2016年6月21日來診。主訴:心悸、胸悶20余年。病人述心悸、胸悶20余年,與情緒有關,受刺激及生氣時加重,心虛膽怯,頭脹,無胸痛,行心電圖檢查無異常。納可,口干,眠差,難以入睡,二便調,舌淡暗,有裂紋,苔薄黃,脈沉弦細。血壓160/109 mmHg,心率81次/min,律齊。處方:柴胡12 g,赤芍12 g,川芎18 g,郁金15 g,香附12 g,香櫞9 g,枳殼12 g,合歡花15 g,炒棗仁30 g,石菖蒲12 g,遠志12 g,鉤藤30 g(后入),懷牛膝15 g,川連6 g,蓮子心9 g,玉竹12 g,玄參12 g,生龍牡各30 g。14付,水煎服,早晚各200 mL。
按:病人肝郁化火灼傷血脈,陰血暗耗,加之氣血不行,于肝郁的基礎上可形成瘀血,形成心肝血瘀之證。肝陰虧耗,陰不斂陽,肝陽上亢,則頭脹,血壓升高。此病人病機虛實錯雜。張教授在疏肝解郁的基礎上,加赤芍、川芎、郁金活血化瘀;合歡花、炒棗仁、石菖蒲、遠志安神定志,寧心助眠;鉤藤、生龍牡平肝熄風;懷牛膝補益肝腎,玉竹、玄參滋養(yǎng)陰精,虛實并治,共奏疏肝平肝,活血熄風之功。
[1] 劉敏,張培影.葛根素研究應用進展[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7,10:674-675.
(本文編輯王雅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81573916);泰山學者崗位建設項目(No.2012-55)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楊傳華,E-mail:176244467@qq.com
信息:王元耕,張文高,楊傳華.張文高教授應用疏肝解郁法治療中青年心悸病經驗[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15):1936-1937.
R541.4 R256.2
C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5.043
1672-1349(2017)15-1936-02
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