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連綿梅雨中,唯有紅豆長得旺盛。加上雨水把葉片沖洗得干干凈凈,眉清目秀,遠觀好像一面翠綠的旗,近察恰似一塊絨絨的毯。
叢叢豆苗,如小小的盆景,麻麻的葉片挨在一起,把泥土遮得嚴實。過些時日,待某個灑滿月光的夜晚,就有或黃或紫的花朵,從莖叉悄悄地綻放,接著就有細長細長的豆莢,優(yōu)雅地垂掛下來。細長的豆莢,如光艷的橫笛,每根里面,藏著十多粒莢果,比黃豆、豌豆、蠶豆都多。它還有個特點,就是嫩的時候不能采摘,必須樣老了才能吃。
紅豆之名,是若干年前,是由母親種植在我記憶里的。那時媽媽年輕、漂亮、聰明、能干。她在棉花田邊種黃豆,種紅豆,種向日葵,像是給棉田繡上牙邊,或是給棉花鑲上畫框。紅豆的果實也叫紅豆,可以煮粥,豆子面面的,好吃,稀飯紅紅的,好看;也可以熬紅豆湯,加幾?;ㄉ?,補血;還可以煮爛,加入豬油做豆沙,又甜又膩,是做包子、元宵、月餅的上等餡料。
至于最早的文學記憶,當屬唐代王維的詩。詩曰:“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少年時代,誰沒暗戀過幾個女生啊,輾轉(zhuǎn)難眠的時候,就背誦它默寫它,以此填補內(nèi)心的空虛。后來讀到紀曉嵐的書齋聯(lián)“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感覺頗合讀書人的趣味,所以印象更深。
有年到廬山玩,在植物園里,看到兩株高大的紅豆杉。導游說,它們的果實就是紅豆,又叫相思子。一查資料,原來,被稱作“紅豆”的植物有很多種,有木本的,有草本的,就像很多人同名。詩中的紅豆,原指紅豆杉的果實,其鮮紅而艷麗,不能吃的,但可作裝飾品,多被當作愛情的象征。
有傳說為證。古時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著大樹祈望;其雙目淚不干,以至于流出來的是粒粒鮮紅的血滴。血滴化為紅豆,紅豆生根發(fā)芽,長成大樹,結(jié)滿了一樹紅豆,人們稱之為相思豆。這個傳說與《孔雀東南飛》相似,都是亡人的愛情?!巴阋黄鹇兝稀?,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啊。唉!
我所種植的紅豆,是草本植物,莢果圓潤深紅,有細細的腹線,像英俊少年抿起的嘴唇。又叫赤豆,俗稱“赤小豆”。用途極廣,但我愿把赤小豆,與“相思”拽在一起。“赤小豆”,多美的意象啊,它應(yīng)該是個人名啊,是個愿意為情而生,為情而死的小伙子的名字。又想起姬小菊這個名字——這是花名。但我每次看到它,都把它當作人名——它太像一個女孩子的名字了,它也應(yīng)該是一個女孩子的名字。而且它應(yīng)該和赤小豆牽手,走進婚禮的圣殿。雖然三千世界彌漫著虛無的空氣,但是我相信王菲《紅豆》歌曲里的愛情:“有時候,有時候,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么會永垂不朽。可是我有時候,寧愿選擇留戀不放手,等到風景都看透,也許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
當然相思之情也可以是親情、鄉(xiāng)情。我在寫本文時,就想起母親,她離開我已經(jīng)四十年了,但我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