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鑫
最近路邊出現(xiàn)了許多橘紅色的靚麗的自行車——摩拜單車。“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原本用來描寫雪景的絕句,如今用來形容“網(wǎng)紅”單車的出現(xiàn),毫不為過,它們就那么不經(jīng)意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最近路邊出現(xiàn)了許多橘紅色的靚麗的自行車,摩拜單車?!昂鋈缫灰勾猴L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原本用來描寫雪景的絕句,如今用來形容“網(wǎng)紅”單車的出現(xiàn),毫不為過,它們就那么不經(jīng)意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如今,隨意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在公共停車區(qū)域,一輛輛橙色的單車尤為顯眼,橙色的輪轂,銀色的V型車架,酷炫的外表,似乎自帶“網(wǎng)紅”氣質(zhì),而這股風暴便是今年4月份從上海刮起,9月初以一股強勁的態(tài)勢席卷北京的摩拜單車。與此同時,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街上除了有摩拜的小橙車出沒外,還伴有“小黃車”出現(xiàn)。沒錯,它們就是原本服務于校園,力圖解決高校出行痛點的ofo單車,由于它們統(tǒng)一被刷成黃色而被學生戲稱為“小黃車”。
以摩拜單車、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項目一經(jīng)面世,便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對象,甚至有人將它評價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不用停車樁,不用辦卡,只需借助手機APP就可定位車輛位置,二維碼隨掃隨走,關鎖時自動結賬;還車不用特意去找停車樁,只要放到公共停車區(qū)域就可以,不怕車輛丟失;而且外觀時尚拉風,這些特點俘獲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從此路上多了許多風一樣的男子和女子。
共享單車打通“最后一公里”
對都市人來說,利用各種交通工具越來越呈現(xiàn)“碎片化”趨勢,從一個目的地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可能需要更換好幾次交通工具。而在中間1公里至3公里的短距離換乘中,公共交通不能抵達,出租車既不劃算又易堵車費時,所以這“最后一公里”接駁存在著巨大的出行需求。
摩拜、ofo等共享單車的誕生,就是瞄準這類“最后一公里”問題。自行車幾乎沒有噪音和空氣污染,其消耗的能源也遠低于其他非機動車。與汽車相比,自行車占據(jù)的道路和停放空間都較小,經(jīng)濟性優(yōu)于汽車或公共交通。
數(shù)據(jù)顯示,北京市當前自行車出行比例大約為20%左右,五環(huán)內(nèi)自行車專用道為700公里。至2016年8月,北京全市已建成擁有2000余個網(wǎng)點、6.8萬輛規(guī)模的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tǒng),累計辦卡70余萬張,日周轉(zhuǎn)率為每車5次。未來,綠色經(jīng)濟必是發(fā)展方向。摩拜稱其有大約3萬輛自行車分布在北上廣深等主要城市。這些城市的總?cè)丝诩悠饋沓^7400萬。摩拜的目標是在年底前為每個城市提供至少10萬輛自行車,并逐步向其他城市推廣。
在摩拜單車CEO、前Uber上??偨?jīng)理王曉峰的眼中,抓住“最后一公里”的短途出行市場,讓那些用汽車出行的人短途改用自行車,對節(jié)能減排、緩解擁堵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王曉峰說:“打個比方:如果騎自行車,只需要占用約1平方米的道路面積,而汽車則大得多。如果說服100萬上海人短途出行不坐出租車、網(wǎng)約車,改騎自行車,瞬間能少占幾百萬平方米的路面?!?/p>
公共自行車作為大城市整個公共交通體系的組成部分,往往具有靈活便捷、低碳環(huán)保且打通“最后一公里”等獨特優(yōu)勢,基于這些獨特優(yōu)勢,許多大城市通常以政府力量直接推動公共自行車的運營和發(fā)展。然而,受制于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之間的落差,這種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往往不能令人滿意。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支持下,摩拜和ofo等項目與公共自行車同屬共享經(jīng)濟,但相較之下摩拜和ofo等又顯得如此不同:擺脫了停車樁的束縛,用戶可以隨用隨騎,不用前往停車樁找車,也不用尋找停車樁還車;不需要前往相關地點辦理車卡,省去時間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緊跟當下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使其在年輕人中迅速宣傳開來。
騎在路上痛并快樂著
“每當我們糾結細節(jié)時,都會回到一個標準:方便和便宜。這是公共自行車的核心價值。要達到這兩點,就需要車輛穩(wěn)定耐用,因為頻繁返修的成本難以承受,其他需求都是次要的,只能盡量滿足。”王曉峰說。
為了盡量降低高返修率帶來的損失,摩拜單車將車子本身做了很大改動,車的傳動系統(tǒng)利用了錐齒輪能夠交叉軸傳動的原理,用兩組錐齒輪傳動,代替了鏈傳動,這樣就排除了使用過程中掉鏈子的風險,減小了事故的發(fā)生率。然而,齒輪傳動與鏈傳動相比,阻力稍大,這是很多用戶感覺摩拜不省力的原因之一。為了避免爆胎危險,摩拜單車使用的是實心車胎,但加上鋁合金車架、車鎖等卻也在無形中增加了車身的重量,一般女性幾乎無法將其抬離地面。車重也導致車子起步慢,滑行的距離變短。這些做法確實可以有效降低返修率,但同時在使用的體驗感上打了很大折扣。摩拜還有一個自充電功能。CPU和各模塊的運行需要一定的電量。單車的輪軸上設有電機系統(tǒng),能夠利用從離合器單元傳輸來的力帶動轉(zhuǎn)子轉(zhuǎn)動,轉(zhuǎn)子和定子的相對運動在線圈中產(chǎn)生感應電流為車輛的電池充電,實現(xiàn)電量的自給自足。
對此摩拜單車用戶季女士發(fā)出這樣的感嘆:“車身太重,車子騎起來很沉。短距離的騎行還可以接受,一旦距離較遠了就會很累。而且車座不能調(diào)節(jié),腿太長或者太短騎起來都很不舒服,租借的環(huán)節(jié)十分有趣,讓我有種科技改變生活的感覺,車子也十分酷炫,但騎在路上卻是痛并快樂著?!?/p>
相比于過去的城市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的最大改進就是通過采用GPS定位以及取消停車樁,真正將單車變成了一種隨用隨騎、隨停隨鎖的“共享品”。但從另一方面看,沒有停車樁,城市人口固定的流向與共享自行車的無序流動形成矛盾,加大了找車的難度。使用者并非每次都可以順利地找到車。“尋找起來有時候不方便,更多的是美麗的偶遇。”有摩拜用戶開玩笑說。
上下班是人們用車的高峰,在這個時候,用車需求多的地方車數(shù)量會變少,早上在家附近怎么都找不到單車,到了地鐵口才發(fā)現(xiàn),原來都被騎到這里來了。晚上下班晚一點,地鐵站口的單車又都被騎回了各個小區(qū)。用車的時候找不到,這也無形中增加了時間成本。使用共享單車本就是為了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題,現(xiàn)如今卻要為了找車走上10多分鐘,倒不如直接走去地鐵站了。想解決這個問題,增加車輛并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單車不像網(wǎng)約車可以隨時調(diào)度以合理配置閑置資源。大家都多是上下班使用單車,那白天大量的時間就會被閑置。
如何處理此類問題,考驗著共享單車管理者的智慧。王曉峰認為,這些都是發(fā)展中必然遇到的困難。摩拜是第一個拋棄了樁束縛的智能共享自行車,沒有別的城市或其他國家的經(jīng)驗可借鑒,所以才會有很多這樣的事情發(fā)生,未來會逐步有相對科學的方案去解決這類問題。
考驗城市文明
共享自行車的概念早已有之,但是這種模式最先試驗城市——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先例證明,把希望寄托在群眾的自覺性上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在阿姆斯特丹,共享自行車的計劃因為自行車頻頻被偷走而宣告失敗,這樣的事情也發(fā)生在摩拜和ofo身上:
9月13日,摩拜運營人員通過GPS定位,在昌平區(qū)沙河定福莊公交車站附近找到一輛被廢品收購站收走的單車;9月18日,摩拜單車公司運營維護人員又在昌平的一家小賣鋪中,找到一輛車身二維碼毀壞的單車。但以摩拜采用的GPS技術為例,盡管現(xiàn)有定位技術可以找回部分被盜車輛,但在遭遇用戶騎到小區(qū)、大院、胡同、停車場以及高樓陰蔽處的現(xiàn)實情況時,其往往并不能奏效。
當然,摩拜單車也采取了一些手段規(guī)避此類風險,比如設置了信用制度,不按規(guī)定停車的用戶將被扣分懲罰,以致不能再次使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手段或仍難完全解決問題,比如加裝私鎖,很難核實清楚是上一位用車用戶干的,還是計劃用車用戶做的。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楊曉光認為,“只靠摩拜的積分制來控制破壞、違規(guī)行為是不夠的,應將其納入社會的誠信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的誠信體系。各地都在提倡綠色出行,騎行作為綠色出行的一種方式,應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進一步來保護共享單車?!惫蚕韱诬噷λ诔鞘械奈拿鞒潭仁且环N考驗,不過綠色出行是未來的前進方向,而且隨著人們素質(zhì)的提高,相信在這方面風險會逐漸降低。
網(wǎng)約車發(fā)展了近4年之后,政府才出臺了正式管理條例預案。共享單車作為一種新鮮事物,也面臨著這樣的監(jiān)管空窗期。它所解決的社會需求,本身也帶有公益屬性。因此,共享單車市場是否也需要政府的適度介入和監(jiān)管扶持,引導企業(yè)合理運營,建立起一個良性的共享經(jīng)濟生態(tài)圈,值得各方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