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東北秧歌是中國北方民族最具特色的一種藝術文化瑰寶,是源于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積累所來。人們在插田耕種的閑暇之余或是祭祀祈禱豐收時候總喜歡哼唱這種東北民歌,這種吟唱的頌歌體現(xiàn)了人們對神靈的敬畏之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秧歌內(nèi)容也不斷吸收民間各種舞曲雜技和戲曲的藝術技巧,變得無比豐富起來。今天已經(jīng)衍變成為一種大家喜歡吟唱的漢族民間歌舞?!遏[春》作為東北秧歌的典型代表,不同于以往的那些,本文主要從《鬧春》的藝術特點和手巾花特點兩個大的方面來分析東北秧歌的手巾花特點和炫技特點,不論是手法的技巧還是情感的表達,都能給人以煥然一新的感覺。
關鍵詞 東北秧歌;鬧春;手巾花;傳統(tǒng)藝術
一、東北秧歌《鬧春》簡介
這個舞蹈作品描述了人們迎接新春的喜悅場景,用夸張的手法和張揚的面部表情加上獨具特色的手巾花的表現(xiàn)手法,體現(xiàn)出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渴望和對來年風調(diào)雨順大豐收美好的盼望。不單單是中國北方勞動人民盼望的也是全中國的人民盼望的,更是世界人民共同期望的。向往和平,對好日子紅紅火火的向往與憧憬。
二、東北秧歌中手巾花形成的原因
中國傳統(tǒng)道德對女子行為束縛很多,比如笑的時候牙齒不能露出來,行走時候腳不能在外面,如果碰到陌生男子直接和別人對話是不禮貌的,這時候借助袖子或者手巾半遮半掩的說話被認為是知書達理,小家碧玉的表現(xiàn)。所以,手巾稱為舊時候女子隨時不可或缺之物,明清時代,不論高低貴賤出門都必須攜帶手巾,手巾實用性很強,日常生活中既可以用來隨身擦汗和扇風之用,又可以當作審美需要,手巾在手給人一種溫柔委婉的氣質。逐漸的,手巾的功能也向更深層次發(fā)展,譬如女子遇到心儀的男子便以手巾相贈。舊時的定情信物中,手巾定情是最常見的一種。如果更有心的女子,會在手巾上繡鴛鴦之類的更能表示自己的相思愛慕之心。 東北秧歌有一種形式就是表演中手持雙巾,變換各種表現(xiàn)形式來展現(xiàn)出東北地區(qū)女子獨特魅力,在這種手巾轉換之間寄托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手巾在秧歌小場比中場停頓表演,情景場的表演至關重要。丟手巾、搶手巾的表演,圍繞手巾為情感表達方式,在一丟一搶這種輕松歡快動作氛圍中調(diào)動觀眾的情緒提高了視覺效果,抓住了漢民族傳統(tǒng)的審美觀和興趣點。
三、在《鬧春》中手巾花在東北秧歌中的運用方法
(一)持巾法
在東北秧歌有各式各樣的手巾持巾法,分為握巾、捏巾、抓巾、指挑巾、托巾、夾巾六種之多。握巾又分為全把握巾和半握巾手巾兩種不同的握法,捏巾就是用三個指頭捏住,故又名三指巾。夾巾根據(jù)手的部位分為虎口夾巾和二指夾巾,各種持巾法配合手腕的動作產(chǎn)生了花樣繁多的手巾花。手巾花的舞法種類相當豐富,諸如里(外)片花、碎繞花、外繞花、抖花、還有就是撣巾、甩巾、搭巾、撩巾、小五花、單掏花、立片舀花等,比如立片舀花:雙手立片舀花是以外片花兩次和里片花一次連續(xù)動作銜接而成,先將雙手放于胸前準備好臂架肘的動作,手巾面先開始進行里片花動作一次,在雙手迅速分開至胯旁邊夾肘屆臂、手巾面向外立起外片花兩次,雙臂下垂提肘于體旁,然后手巾面向下里片花一次,手巾面向外立起外片花兩次,在迅速于體旁屆肘夾臂。單掏花:先以右手握巾為例,稍微架肘,先掏手掌心朝上,然后將手巾從右胸前掏出來轉向左前上方,在順勢壓腕翻掌將手巾往上挑起,在上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做向外“掏花”的動作。小五花:雙手體前交叉握住手巾,其中右手掌心向下處于上方。左手掌心朝上放在下方,手心交叉成相對方向,手腕互相靠近,右手向里左手向外,然后變換方向成左手向里,右手向外繼續(xù)劃,經(jīng)右手在下掌心向上,左手在上掌心向下,逐漸劃至手腕相靠手背相對等。
(二)技術技巧的種類形式
從東北秧歌技巧發(fā)展狀態(tài)來看,手巾特技的種類形式比跳、轉、翻技巧種類形式更多樣一些。通過梳理,目前跳、轉、翻技巧有許多,如掏花翻身、串翻身、跨腿轉、雙飛燕等。
四、以《鬧春》為例剖析手巾花在東北秧歌中的重要性
舞蹈《鬧春》展現(xiàn)了人們對來年生活的美好憧憬?!遏[春》以手巾花為主要表演道具,表現(xiàn)了整個舞蹈熱烈、歡快、火爆、詼諧的特點。其音樂特征也十分明顯,既火爆熱烈又歡快俏皮、風趣優(yōu)雅,旋律悠揚歡快。舞蹈道具手巾花結合秧歌的步伐和音樂的頓點悠揚歡快,節(jié)奏明顯和諧統(tǒng)一,使整個舞蹈表現(xiàn)的更加歡暢淋漓。東北秧歌在東北廣泛流傳,廣為喜愛,其中最早1691年楊賓在其所做的書《柳邊紀略》一文中,對當?shù)剡@種農(nóng)民活動有所記載,上面寫道:“上元夜,好事者輒扮秧歌”,“秧歌者,以童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乃舞,達旦乃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而扮一持繖鐙(傘燈)賣膏者為前導,傍以鑼已”。突出了東北秧歌的傳承性與歷史重要性。
在東北秧歌最具特色的當屬手巾花了,手巾花能表現(xiàn)出秧歌獨有的色彩和身韻。說到漢族民間秧歌中所使用的舞蹈道具我們腦海里想到的便是手巾和扇子,但是一提到手巾花,人們不約而同的跟東北秧歌聯(lián)系起來了,這足夠說明手巾花對于東北民歌的影響力之大。在東北地區(qū)以外其他地方秧歌用手巾花當作一種輔用工具,扇子才是主打道具,這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qū)手巾的拿法比較簡單,除了拿外就是捏,舞法也很單調(diào),無非就是最簡單的里外繞花等幾種表現(xiàn)形式,甚至有時候都只需要扇子進行表演。而東北秧歌中扇子的地位就要褪色很多,手巾花是最搶眼的道具,這是因為勤勞智慧的東北人民把手巾花玩出了新花樣,舞法、拿法與動作看上去都是那么和諧有調(diào),手巾花的技巧更是叫人嘆為觀止。 這一切歸功于手巾的出現(xiàn),它可以在不限服飾和場景,情節(jié)中進行演出,提升美感。手巾在舞蹈教材中廣泛使用是因為其便捷性的特性,在實踐教學中手巾易于攜帶,雖小但是恰恰能達到靈動的表演效果,還可以通過一些特殊技巧比如出手花、拋接手巾等來提高秧歌本身的藝術觀賞價值,增加其空間靈動感。舞蹈教材建構中對于東北持巾舞蹈給與了很高的評價,給與了民間舞準確的風格化定位。 將東北秧歌發(fā)揚光大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需要人民勤勞的智慧,更需要科學的繼承方法?,F(xiàn)如今的舞蹈專家學者正在孜孜不倦的努力著,發(fā)掘創(chuàng)造出手巾道具最大的藝術審美價值。
結 語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起源于民間,興盛于民間,經(jīng)過幾代人的摸索與提煉,動作規(guī)范化,搬上課堂應用于舞臺。東北地區(qū)藝術院校民族民間舞蹈課堂教學選取東北秧歌為主干系教材,提煉出了以共性教學為普遍培養(yǎng)目標。以個性教學為普遍培養(yǎng)方式,培養(yǎng)具有東北地域典型舞蹈特色的舞蹈表演、教育、創(chuàng)編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瑞林.東北秧歌[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3):26-28.
[2]胡喬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4):18-21.
[3]楊民康.中國民間歌舞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6):36-42.
[4]羅雄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