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可泰窯的基本燒造情況
提及泰國陶瓷,自然聯(lián)想到泰國名窯“宋加洛”。國內普遍將位于泰國中部西薩差那萊古城生產的陶瓷稱為“宋加洛”陶瓷。宋加洛陶瓷因不少輸出海外,遠近聞名,其中以青瓷及釉下彩畫陶瓷為典型器。與之毗鄰的素可泰窯,亦以釉下褐彩、釉下黑彩器作為窯口生產的典型。然因窯區(qū)面積小,器物品類和宋加洛窯近似,較少受到單獨關注。實際上,素可泰窯從13世紀初始建,生產至少持續(xù)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從海撈船上亦發(fā)現不少器物出口海外,釉下彩畫裝飾的器物及裝飾發(fā)展,與中國及同為東南亞國家的越南、柬埔寨存在交流聯(lián)系,筆者在此試作專門闡述。
素可泰窯址位于古城素可泰。13世紀初,泰國仍處于高棉國統(tǒng)治之下。為了便利在文化和政治上與華富里和吳哥(Angkor)取得聯(lián)系,又為高棉國控制地區(qū)貿易提供方便,泰國永河(Yom River)邊建立素可泰城。隨后素可泰地區(qū)開始建窯并燒造器物。直到公元1220-1250年間,泰人才擺脫高棉國統(tǒng)治取得獨立,建立素可泰王國。到素可泰王國時期,素可泰窯區(qū)的大部分窯爐集中于素可泰舊城,即今天泰國西春寺(Wat Si Chum)偏東北方向”(Charles Nelson Spinks:Thai Cover Bowls of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ies,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1964,Vol.3,No.2)和菩培巒寺(Wat Phra Phailuang)的北面,另有更少一部分窯口位于舊素可泰城墻的北面”(John Guy,Ceramic traditions of South-East Asia,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32)。素可泰窯區(qū)主要生產釉下褐彩、釉下黑彩器物、單色白釉陶瓷,以及無釉炻器和陶器等幾種陶瓷產品。
釉下彩畫既是素可泰窯最為典型的裝飾手法,也為素可泰窯僅有的裝飾方式。在素可泰窯中,未見有泰國其他窯口普遍使用的刻劃花裝飾。素可泰窯釉下彩畫器物的主要造型為圈足碗、碟、梨形瓶。偶爾可見罐、高足碗、帶蓋碗、喇叭口瓶、葫蘆狀瓶、唾壺等造型。釉下彩畫相比于宋加洛窯用筆粗獷,更加隨性和自由。
窯口最開始生產的器物用于滿足本地的日用需求。到14世紀中晚期,素可泰窯的產品開始外銷。這樣的轉變可能跟14世紀中期新建立起來的大城府(Ayudhya)王國有關(John Guy,Oriental trade ceramics in South-East Asia,ninth to sixteenth centuries, Singapo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P59)。大城府王國位于泰國湄南河下游,緊靠出海口,對外貿易十分發(fā)達。1438年,在經歷素可泰政權多次反抗后,大城府王國最終滅掉素可泰政權,將其并入大城府王國之中(Charnvit.K,The rise of Ayudhya:a history of Siam in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ies,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1976,Chapter VII)。大城府的自然地理位置優(yōu)越,所處區(qū)域溝通了湄南河上游流域到泰國灣的所有河運。而素可泰窯位于永河沿岸,永河與湄南河相連。這些河流為素可泰窯產品的外銷提供便利。河流的一支連接泰國灣的出海港口,另一支則流向“馬達班”(Mardaban),馬達班為泰緬邊境Kra半島西岸的一個貿易港口,這里也曾經是暹羅的領地(Albert Jacquemart, History of the Ceramic Art, London, 1873, p151-152),海灣港口及孟加拉灣(Michael Vickery,Central Thailand and its neighbours,Adelaide,TCAP report,1987,p62;R.J.Richards,Dick,Chinese ceramics in Thailand 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a on Thai ceramics during the 13th and-16th centuries,in UNESCO,Maritime Route of Silk Roads,Nara Symposium,91 report,Nara,1991,p151)。當時的大城府城外聚集了各國前來貿易的船只和商隊,還有大量的商人長期駐扎在此,其中也有大量中國人。這些商人建立起了大城府與整個東南亞地區(qū)的商業(yè)網絡聯(lián)系【(澳)安東尼·瑞德:《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年(第二卷:擴張與危機)》,吳小安、孫來臣等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43頁】發(fā)達的對外貿易為泰國素可泰陶瓷進入外銷市場提供了有利保障。同時,此時期泰國陶瓷的外銷,也主要得益于中國14世紀后期對陶瓷的出口限制,即明朝海禁政策的施行。到16世紀初,從打撈的外銷沉船宣德沉船(1520-1530)、興泰(Singtai)沉船(1510-1580)上仍可見素可泰釉下彩繪圖案的陶瓷(32.Roxanna M. Brown,The Ming gap and shipwreck:ceramics in Southeast As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4,p209,211)。盡管數量已不多,但由此可知素可泰窯口仍在生產,時間至少持續(xù)到了15世紀末16世紀初。對于窯口停止燒造具體時間仍有待考證。
素可泰釉下彩畫與磁州窯 白地黑花器物比較
素可泰陶瓷這種釉下褐彩及釉下黑彩裝飾,尤其是先于胎體表面施加化妝土的裝飾技法,被諸多學者用以與磁州窯器物進行比較。與磁州窯“大青土”含有較高的鐵和鈦,白度不高一樣,素可泰陶瓷胎土含有較多的鐵質,胎質粗糙含砂,呈灰褐色,陶工上釉前于胎體表面涂上一層化妝土。不過,素可泰陶瓷的化妝土涂抹較隨意,常可明顯看出其厚薄不均。在器物外壁底部,還可見沒涂化妝土便覆蓋釉層的部位。
在繪畫裝飾上,二者的筆法則都簡潔流暢,一揮而就,較多采用花草、魚藻紋作為裝飾,不過,考慮到二者在地理位置上的差異,魚藻紋中魚的具體形象存在差別。磁州窯對于魚形刻畫更為具體,魚的種類也與素可泰陶瓷不同。素可泰陶瓷的釉下彩畫魚型,與13-14世紀東南亞高棉國生產的魚形陶瓷器看來更為相近。
除了盤、碗、碟等常見器型,于素可泰窯可見與玉壺春瓶造型相仿的梨形瓶。
不過,細比較起來,磁州窯發(fā)展成熟的玉壺春瓶撇口,瓶頸修長,瓶子重心相對更為低穩(wěn)。而素可泰窯的梨形瓶,瓶開口呈較為明顯的喇叭口狀,瓶頸較短,整體造型低矮。
瓶身裝飾上,素可泰梨形瓶將裝飾圖案集中繪于瓶身中部兩條水平線所夾成的一塊寬闊區(qū)域。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塊繪制區(qū)域還通過幾條短直線再分為三到四個部分。而細觀磁州窯白地黑花玉壺春瓶的裝飾,可以發(fā)現,對修長的瓶頸加以裝飾,多只留白近瓶口位置,有時還將瓶身滿飾,并不見這種短直線劃分裝飾區(qū)域的方式。
盡管發(fā)現的數量不多,但素可泰窯中也可見葫蘆瓶造型器。如下圖所見的這件素可泰葫蘆瓶,瓶頸處已經損壞,葫蘆瓶的殘缺處已被修整光滑(Roxanna M. Brown, Legend and reality:early ceramics from South-East Asia, Kōln: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1977,p235),但仍保留著葫蘆瓶原來的造型特征。此葫蘆瓶上下兩部分之間的分隔,有一條帶雕刻的凸緣,下大上小的造型和下圖元代磁州窯的葫蘆瓶造型相近。不過,相比之下,磁州窯的葫蘆瓶整體造型更為圓潤,葫蘆瓶的上下兩個部分比例勻稱,線條過渡自然,曲線的弧度較大,至瓶頸部分漸趨收攏,瓶口處圓滑,小圈足更貼合瓶身,呈現出秀美的形態(tài)特征,制作工藝更為成熟。
素可泰窯與廣東陶瓷于釉下彩畫裝飾的交流
磁州窯是中國北方陶瓷文化藝術的杰出代表。在陶瓷外銷上,“磁州窯外銷瓷主要銷往朝鮮半島和日本島,運輸航線以北線為主,從渤海灣沿岸港口出海”(馬小青:《宋金元時期磁州窯外銷瓷淺析》,中國古陶瓷學會編:《外銷瓷與顏色釉研究》,故宮出版社,2012年)。而東南沿海瓷業(yè)中心仿燒內陸名窯,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磁州窯釉下黑彩或褐彩技術的影響??紤]到廣東在地理位置上和東南亞地區(qū)相近,而宋元時期“一些廣東出土的雷州窯釉下褐彩瓷,也往往被認為是‘磁州窯’或‘吉州窯’的產品”【劉成基:《宋明時期廣東窯業(yè)發(fā)展與瓷器外銷之觀察》,鄭培凱主編:《十二至十五世紀中國外銷瓷與海外貿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第66頁】。由此認為泰國素可泰陶瓷的釉下繪畫紋樣裝飾,更直接的交流來自于廣東的外銷陶瓷。雷州半島生產的??蹈G陶瓷器,其中帶蓋罐和帶蓋盒,在圖案裝飾上,與泰國素可泰窯的釉下彩繪陶瓷有許多相似之處。如下圖所見素可泰帶蓋罐的罐蓋、罐腹裝飾均用短直線分隔,格內畫變形蕉葉紋,此種裝飾方法在北方磁州窯系瓷器中并無發(fā)現。反之,這同??蹈G陶瓷常用直線、弦線、帶狀連線紋“開光”的做法很相似。并且,在海康窯燒造此種裝飾器型以前,于雷州半島發(fā)現宋代廉江窯陶罐,便可見此種裝飾相仿的短直線分隔紋樣。
不過,在燒造工序上,雷州窯彩畫器物并未以化妝土修飾胎體,而是在素胎上以褐、赭彩繪畫或書寫,上釉一次燒成。這與磁州窯、素可泰窯先施化妝土,然后彩繪、上透明釉燒成的方法不同。
素可泰窯與玉溪窯于釉下彩畫紋樣上的交流
泰國的素可泰陶瓷,與泰北窯區(qū)毗鄰的云南玉溪窯陶瓷,在裝飾和裝燒上亦有相似之處。在素可泰釉下褐彩碗盤的裝飾上,采用了一種線性排布成“山”形的紋樣裝飾,而在玉溪窯中,也發(fā)現了類似紋樣的青花瓷盤,國內將此紋樣看作變形蕉葉紋。
盡管,學術界對玉溪窯的生產源流仍存爭議,一些國外學者認為,“中國陶瓷的傳播先由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qū)傳到東南亞,再由東南亞傳到云南”(馬文斗著:《玉溪窯》,文匯出版社,2001年1月,第89頁)。而多數中國學者則認為,“東南亞瓷器的造型和紋飾近似云南瓷器,正是云南瓷器對東南亞瓷器的影響”(馬文斗著:《玉溪窯》,第90頁)。但由此可見東南亞陶瓷與云南陶瓷之間的交流。
素可泰窯的碗盤裝燒時,器物壘疊采用帶支釘的墊餅隔開,當燒造完成后,通常在碗盤表面留下5個支釘痕。而玉溪窯在裝燒上,也可見與素可泰窯爐相同的墊餅支釘燒方法。
素可泰窯與安南陶瓷的源流影響
除了與中國的交流影響,泰國素可泰釉下彩畫陶瓷在裝飾上亦與安南陶瓷存有聯(lián)系?!鞍材稀奔粗袊鴮υ侥媳辈康貐^(qū)的古稱。安南于李朝時期(1009-1225),在越南清化省東山縣地區(qū)出土墓葬中,發(fā)現的青白釉褐彩瓷,屬最早生產的彩瓷,年代大約在10-11世紀,此種青白釉褐彩瓷的裝飾技法及紋飾受到北宋磁州窯的影響(Gray Basil,Early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London: Faber and Faber,1953)。陳朝時期(1225-1440),越南繼續(xù)生產具有越南地方特色的釉下黑彩,并開始向外輸出(王晰博:《古代中國外銷瓷與東南亞陶瓷發(fā)展關系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云南:云南大學,2015年,第70頁)。泰國與越南兩地存在往來接觸。安南(越南)陶瓷于泰北、泰國中部西薩查那萊地區(qū)均有發(fā)現(George Coedès,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Singapore,1968,p190-1)。安南陶瓷上的圖案裝飾,有時可見與素可泰釉下彩畫陶瓷裝飾相仿。如圖所見的兩個碗,均用筆刷于碗口繪線,形成碗沿一周裝飾,而于碗心內亦可見近似的花草紋樣。
長久以來,民間流傳中國窯工到泰國建窯的傳說。對于泰國素可泰窯的釉下彩畫裝飾及施化妝土技法,首先想見其與磁州窯白地黑花裝飾工藝上的交流。而通過比較分析,發(fā)現除磁州窯以外,在地理位置上與泰國更為接近的廣東??蹈G、云南玉溪窯,亦在裝飾紋樣上與素可泰窯存有相仿。同時可見越南、柬埔寨的陶瓷藝術發(fā)展對素可泰窯釉下彩畫紋樣的影響。素可泰窯的釉下彩繪陶瓷,呈現出一種多文化影響下又獨立發(fā)展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