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提到蘇州,就會自然地想起唐寅,他似乎代表了明代蘇州文化極盛的時代和所有文化氣韻。其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徴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徴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明代蘇州人文蔚起,藏書家燦若星斗,他們博采秘籍,廣搜善本,百宋千元,縹緗插架,參稽互證,搜亡接隱,藏書風(fēng)氣興盛,而身為畫家的唐寅,人們都把他的字畫視為至寶,但他的藏書事跡則鮮有被人談起。
唐寅,字子畏,江蘇吳縣人,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卒于嘉靖二年(1523)。唐寅自幼天資聰敏,16歲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二十九歲到南京參加鄉(xiāng)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時人稱其“唐解元”。正德二年(1507),38歲的唐寅在位于蘇州城北面的桃花塢,建起了“桃花庵別業(yè)”,并為之寫下了有名的《桃花庵歌》詩。據(jù)文獻(xiàn)記載,唐伯虎在決定修建“桃花庵別業(yè)”時,因?yàn)榻?jīng)濟(jì)拮據(jù),只好用自己的部分藏書作為抵押,向朋友借的錢。后來,他用了兩年多時間努力寫字畫畫賣錢,才還清了借款。唐寅的“桃花庵別業(yè)”中,學(xué)圃堂為最大的一座廳堂,唐寅自己注明在學(xué)圃堂中繪就的畫作就有《秋樹豆藤圖》、《竹林七賢圖》扇面、《墨牡丹》、《歸牧圖》扇面等。如今修復(fù)后的唐寅故居(圖1)復(fù)原了學(xué)圃堂(圖2)、寤歌齋、蛺蝶齋,三者呈品字形布局,采用明代文人居所建筑風(fēng)格樣式,學(xué)圃堂為故居中體量最大建筑,門窗隔斷為滿天星或枝條式,堂前按明式建筑做法建造露臺。
關(guān)于唐寅藏書,其好友文徴明《飲子畏·小樓》詩曰:“君家在皋橋,喧闐井市區(qū)。何以掩市聲,充樓古今書。左陳四五冊,右傾三兩壺?!绷攘葦?shù)語,將一個身居鬧市,卻依然埋頭苦讀的文人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文徴明還在《大川遺稿序》中說:“弘自初,余為諸生,與都君玄敬、祝君希哲、唐君子畏倡為古文辭。爭懸金購書,探奇摘異,窮日力不休?!睆倪@段話中可以看出,明代蘇州府畫家圈熱衷懸金購書,以此為雅。曾在蘇州擔(dān)任過晚清江蘇巡撫的梁章鉅在其《浪跡續(xù)談》中介紹,吳趨坊北口原先唐寅讀書的地方,人稱“唐六如讀書處”。唐寅好友徐禎卿在《新倩籍》中說:“(唐寅)喜玩古書,多所博通?!薄逗嗡考啡碛形膹彰髦僮游募晤}跋:“惟孫鳴歧有此本,而子畏有別本,故諸公校者錄跋者,不遺余力,其好尚可知。又聞一時名士,如楊、祝、都、唐輩,每得一異書,則爭相夸示以為樂,故其所成皆卓然名世。”
唐寅藏書并沒有自編書目,根據(jù)清代以來公私藏書目著錄,可窺見唐寅藏書中的部分精華。唐寅藏書不但頗豐,更可貴的是還留下許多藏書題跋。明代張大復(fù)撰寫的《梅花草堂集》“筆談”第四卷中寫到,高杏?xùn)|先生曾經(jīng)收藏過一本唐朝杜佑編撰的《通典》,這本書曾經(jīng)被唐寅收藏、點(diǎn)校過。據(jù)說,唐寅當(dāng)時每天晚上要讀書,并且會用紅、黃兩色作眉批。每當(dāng)看完一卷書,就會在書頁上端畫一些山水、人物、飛禽、竹木,有時還要再配些短小的詩歌,或者把所閱部分的中心思想概括成一兩句話給寫下來,有時沒啥好記的就干脆留個閱讀的年月日時辰之類。宋元明三朝遞修本《通鑒紀(jì)事本末》有“學(xué)圃堂唐寅子畏家藏書籍”三行,書中天頭也可見他的小字批注。金刻本《新雕注疏珞琭子三命消息賦》目錄第一頁欄格外唐伯虎墨筆題一行“吳郡唐寅子畏桃花塢學(xué)圃堂藏書”。明抄本《墨莊漫錄》一書,唐寅跋云:“正德辛巳夏五月端五后一日燈下勘畢。晉昌唐寅?!庇钟小肮锰K唐寅借勘俞子容家鈔書”“前南京第一中式舉人晉昌唐寅勘校畢”等語?!肚嘞潆s記》十卷,抄本,俞子容守約齋藏書,唐寅題:“正德辛巳夏六月晉昌唐寅勘畢?!薄锻踅ㄔ娂酚刑埔}識:“俞子容家藏書,唐寅堪畢?!鼻迦~昌熾《藏書紀(jì)事詩》卷二:“余在滂喜齋,見宋刻袁樞《通鑒紀(jì)事本末》,唐子畏藏書,每卷后皆有子畏題字,一云‘蘇臺唐寅子畏學(xué)圃堂珍藏書籍’,一云‘晉昌唐寅醉中讀’,一云‘唐子畏夢墨亭藏書’,一云‘吳郡唐寅桃花庵中夢墨亭’,其余大致略同?!绷硗猓埔貌貢☆H多,常用的有:“唐寅私印”白文圓印、“唐子畏”朱文方印、“唐子畏圖書”朱文長方印、“吳郡唐寅藏書印”朱文長印、“唐白虎”朱文方印、“桃塢人家”朱文方印、“夢墨亭”朱文長印、“學(xué)圃堂印”白文方印、“南京解元”朱文長印、“六如居士”白文方印、“禪仙”白文長印等。
本文試就國內(nèi)圖書館所藏唐寅藏書從版本學(xué)的角度進(jìn)行考察,解析唐寅藏書的歷史淵源和流傳現(xiàn)狀。
《陸士龍文集》十卷(圖3),宋慶元六年華亭縣學(xué)刊本。孤本。國家圖書館藏。每半頁11行,行20字,白口,黑魚尾,左右雙邊。版心上鐫字?jǐn)?shù),中鐫集名,下鐫刻工姓名。該書紙質(zhì)薄細(xì),墨光黝潤,為宋刻上乘。卷首鈐有“趙氏子昂”“唐白虎”“玉蘭堂”“梅溪精舍”“項(xiàng)元沛印”“子京所藏”“天籟閣”“結(jié)一廬藏書印”“徐乃昌讀”等印,以后各卷首尾也是朱痕累累。是書民國年間為潘宗周寶禮堂所得,建國初由潘宗周之子潘世茲捐獻(xiàn)北京圖書館。
《王建詩集》十卷(圖4),唐王建撰。宋臨安陳解元宅刊本。上海圖書館藏。每半頁10行,行18字,白口,左右雙邊,黑單魚尾。字體雋秀,行格疏朗,覽之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收詩凡四百四十二首,是保存至今最早的《王建詩集》刻本。卷十末頁有唐寅題識曰:“俞子容家藏書,唐寅勘畢。”(圖5)卷二、卷三、卷九、卷十中有不少筆跡相似之校文,可知此本確經(jīng)唐寅校勘。鈐有“唐寅私印”“南京解元”|“湘云館”“淞涯子”“安素堂”“金志仁印”“宋本”“季振宜藏書”“汪士鐘曾讀”等諸印。
《童溪王先生易傳》三十卷(圖6),宋王宗傳撰。宋開禧元年(1205)建安劉日新宅三桂堂刻本。國家圖書館藏。半頁12行,行24 字,細(xì)黑口,左右雙邊雙魚尾。開版弘朗,字體雅健俊逸,顯示了宋刻宋印書之風(fēng)范。鈐有“俞貞木”“錫山秦汴”“唐伯虎”“立菴”“毛晉私印”“莆伯”“謙牧堂藏書記”“乾學(xué)”、“健菴”等印記。此本曾榮登皇家冊府,又鈐有“五福五代堂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乾隆御覽之寶”等皇家藏書印。天祿琳瑯藏書散出后歸陳清華收藏,故書中又鈐有“祁陽陳澄中藏書記”。陳清華多年寓居香港,其藏書曾有過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出讓,此書是其出讓過程中由北京圖書館購藏。
《南豐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圖7),宋曾鞏撰。金刻本。國家圖書館藏。半頁15行,行25字,白口,左右雙邊。字劃剛勁古雅,用墨均勻,紙質(zhì)堅(jiān)韌,書中雖有水漬處,卻依然紙堅(jiān)墨烏。此書世無二帙,未見有翻刻本和傳抄本存世,宋以來公私書目中均未見著錄。鈐有“吳郡唐寅藏書印”“唐伯虎”“謙牧堂藏書記”“天祿琳瑯”“天祿繼鑒”“乾隆御覽之寶”等印。清康熙間藏揆敘家,后由揆敘又轉(zhuǎn)歸內(nèi)府,溥儀出宮將此書攜出,被書商攜至北京,為趙元方收得,趙氏捐贈給北京圖書館。
《后村居士集》四十八卷(圖8),南宋劉克莊撰?,F(xiàn)藏國家圖書館。半頁10行,行21字,細(xì)黑口,左右雙欄。鈐有“五福五代堂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乾隆御覽之寶”“天祿琳瑯”“龢?biāo)赦帧薄八问咸m揮藏書善本”等藏印。是書裝潢雍容華貴,是清代宮廷藏書處天祿琳瑯的舊藏,用黃綾題簽,上等織錦作書衣,與其他“天祿”舊藏裝幀樣式一模一樣,是流傳有緒的珍本古籍。此書為唐寅所藏,后歸河南商丘宋氏,而后宋筠又將此書獻(xiàn)于宮廷內(nèi)府,被乾隆皇帝鈐蓋五璽,貯存于“天祿琳瑯”。
《群經(jīng)音辨》七卷(圖9),宋賈昌朝撰。宋紹興十二年(1142)汀州寧化縣學(xué)刻本。國家圖書館藏。半頁8行,行15字。細(xì)黑口,左右雙邊。宋代《群經(jīng)音辨》已有三刻,北宋崇文院刻本惜已不存于世,南宋紹興九年(1139)臨安府學(xué)重刻此書,《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均著錄為“宋紹興九年臨安府學(xué)刻宋元遞修本”。至紹興十二年(1142)汀州寧化縣學(xué)翻刻臨安府學(xué)本。南宋臨安府學(xué)本和汀州寧化縣學(xué)本均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此書當(dāng)為明初陳惟允舊藏,明為唐寅、毛氏汲古閣遞藏,清代為潘耒所藏 ,后入藏清宮天祿琳瑯。清末散出,其中卷三至四為周叔弢得。1947年,周叔弢將此兩卷捐贈故宮博物院。1958年,故宮將所藏天祿琳瑯珍籍撥交北京圖書館。
《新雕注疏珞琭子三命消息賦》三卷(圖10),坿《新雕李燕陰陽三命》二卷。宋李仝注,東方明疏。金刻本?,F(xiàn)藏國家圖書館。經(jīng)折裝。半頁12行,行20字,小字雙行29至30字。左右雙邊。有吳縣黃丕烈“士禮居印”“歸安陸樹聲叔桐父印”。唐寅題款,黃丕烈題跋。
《通鑒紀(jì)事本未》四十二卷(圖11),(宋)袁樞撰。現(xiàn)藏上海圖書館。宋刻元明遞修本。半頁11行,行19字。鈐有“俞貞木”“錫山秦汴”“唐伯虎”“立菴”“毛晉私印”。唐寅題識(圖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