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語文學科的學科性質,即一定的人文性與工具性。也就是說,我們語文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在于提升高中生的整體素養(yǎng),其中尤以人文素養(yǎng)為主要內容。高中階段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個時期,給學生以強烈的人文影響,對于他們今后的人生成長非常有幫助,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緊抓課堂教學的各個細節(jié),為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滲透人文意識奠定基礎。
【關鍵詞】語文 人文 情境 體驗 經典
所謂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xiàn)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高中階段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思想、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思想道德修養(yǎng)、理論修養(yǎng),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培養(yǎng)學生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是這一時期的人文教育的目的所在。
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但從學生發(fā)展的畢生看,毫無疑問,學校是實施人性教育、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重要陣地。在語文課堂上,以語言材料為載體,對學生的教育除了知識層面的學習外,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從中實現(xiàn)自我體悟與心靈凈化,從而實現(xiàn)學生人性境界的提升,使學生真正成為具有人性精神的人。因此,語文課堂的教育應該的對“人”的教育和人性的教育。筆者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做法有三種:
一、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習情感
設置情境是語文課堂上常用的一種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意義的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激發(fā)學習的情感,有效的訓練感覺,培養(yǎng)直覺,發(fā)展創(chuàng)新,達到說教不能達到的教育效果。
如教讀《赤壁賦》時,筆者先讓學生了解蘇軾的生平,體會作者積極入仕,抱負遠大,但卻人生失意,在激烈競爭中屢遭貶謫,又因“烏臺詩案”下獄,險遭殺身之禍。后謫居黃州,倍感苦悶,但對生活卻從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賞山水之機,力求排遣郁悶心情。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在文中主客的對答中,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世間的一切榮辱、得失、憂樂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尋得精神上的超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在面對困境時學會蘇軾曠達的處世態(tài)度。
二、探究體驗,指導主動學習
探究體驗教學就是教師以問題為中心創(chuàng)造出一種進行探究的情景和途徑,通過營造和構建出一種自由和諧的教學心理情景,以學生的自我主動探究學習為基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我參與、自我體驗的課堂實踐活動。它是一種有序、實踐和開放的學習體系。通過對材料進行分析、總結、探索,最后得出結論,在得出結論的同時伴隨有學生因探究而產生的某種情感體驗。探究的內容從課內拓展到課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在探究過程中產生了情感體驗,受到了美好情感和人性教育的熏陶。
如教讀《世間最美的墳墓》時,筆者提出托爾斯泰墓外表是極其樸素的,但作者卻說它是“世間最美的墳墓”,那么,“美”到底體現(xiàn)在何處?作者說它“最美”的原因何在?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能基本理解托爾斯泰墓“美”的體現(xiàn)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墳墓本身所體現(xiàn)出來的樸素美;二是墓中人的人格美精神美。至于說托托爾斯泰人格美的具體內涵是什么,學生說不上來,這時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了解作者的作家生平思想,真正走進稱托爾斯泰的精神世界,認識和理解托爾斯泰淡泊名利,鄙夷虛榮的博大胸襟和追求道德、自我修養(yǎng)的高尚道德。學生這時才能真正理解托爾斯泰的人格美。
三、經典導讀,培養(yǎng)人文情懷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含有豐富的人文精神。無論是《論語》、《史記》還是《紅樓夢》、《聊齋志異》等都滲透出一股人文精神的氣息。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對人文教育的認識有一種誤解,以為人文教育僅僅是人文學科的教育,甚至有人認為人文教育僅僅是語文學科知識的教育。其實,這些認識都窄化了人文教育的內容。我們必須在人文教育的實踐中擴大教育的視野,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正確的教育內容,結合教育對象的實際,以提高教育的效果。因此,語文課中開設必要的經典導讀課程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化經典著作,汲取經典著作的思想養(yǎng)分,享受經典文化帶來的精神財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如《子路冉有公西華待坐》中學生從中領悟孔子和樂天下,溫雅仁厚,民主平等人文思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出于對國家、社會、人民的強烈責任感,為了實現(xiàn)崇高理想,不惜拋卻安樂,甘愿吃苦,體現(xiàn)出以下蒼生為念的愛民人文思想;李密在《陳情表》中表達了他要“先盡孝而后盡忠“的一片赤誠之心,讓人為之動容。
四、與學生心有靈犀,創(chuàng)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第一,要做一名讓學生喜歡且愿意親近的教師,我們需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充分發(fā)揚教學民主,做學生的朋友,做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尊重學生主動發(fā)展的權力?!坝H其師才能安其學,樂其友才會信其道”。具有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師一定會在語文教學中,牢記“育人”使命,一切以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出發(fā)點,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個性情操,不斷地提升自己在學生中的威信,深入到學生中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成就學生。
第二,要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痹⒔逃跇窡o疑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快樂中學習,從學習中快樂。只有這樣良性循環(huán),才會激起學生不輟學習的欲望。“樂”不僅只是娛樂性,最重要的是要激發(f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而有所得、有所悟、有所動……從師生課堂交流中獲得成就感、從祖國語言文字里獲得民族自豪感、從教師激越豪邁的召喚中奔涌出創(chuàng)造的欲望。
總之,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育者抓住一切時機,利用一切素材,將學生籠罩于人文關懷之下,使其心靈得到滋潤,獲得身心的和諧發(fā)展。只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透徹,才會有“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