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識字寫字感興趣是為閱讀感興趣打下基礎,從教多年的我對這體會尤為深刻,因此我校曾作了為期三年的字理研究。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應遵循漢字本身的規(guī)律,遵循兒童認識和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以提高識字效率,發(fā)展兒童的智力,那么運用字理教學就是根據漢字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并適當利用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進行教學。由于漢字具有一定的圖畫性,追本溯源解析字理,把由點點劃劃組成的方塊漢字變成形象生動的圖畫,可以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漢字構形的理解,提高識記的效果。
當前的識字教學普遍忽視字理,基本分析漢字結構、數一數筆畫、機械抄寫幾遍來代替對漢字結構的剖析和規(guī)律的探尋,從小到大機械地進行著漢字教學,卻不加以理解。平時教學時一、重形輕義,漢字大多數是合體字,合體字是由“偏旁”或叫“字符”組合而成的,每一個偏旁,都有確立的形、音、義。講錯了構件的形、音、義,就會使整個字的講解發(fā)生錯誤。如江蘇版二年級下冊識字八要認識的“鳥”字,教學時只是強調撇不能過橫折鉤,來記憶字形是不夠科學的,就這樣講看似有理而實在是無理可言。我在上時就根據字理講清是象形字毛不能擋眼睛。二、重趣輕理,低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往往喜歡趣味性強的識記,因此在教學中老師們經常根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采用一些不結合字理隨意編的字謎、順口溜或編故事的方式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先不說它里面思想問題,單從構形理據上分析,就很不科學,不合字理。如“煮”只是說作者的者學過了,加上四點底就是煮,學生弄不懂四點底是火的變形。三、重認輕用,由于教師本身對漢字的知識知之甚少,教學時,常把記憶字形作為識字的第一要義,而忽略了引導學生對字義的準確理解,影響了學生對漢字的正確運用。例如教學“步”字,以往經常讓學生用部件記字,止字加個堅撇撇,記住不能寫點,其實是左右兩只腳,會行進之意。
教學時運用字理的主要做到,利用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進行教學,讓學生正確認識漢字,為他們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也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途徑。要分析明理,漢字的最大特點是表意性,教師要掌握漢字這一特點認真研究分析每個生字,注意漢字音、形、義統(tǒng)一的問題。如教“陽”,教師讓學生回顧以往學過的漢字學知識,左“阜”與什么有聯系?當學生回答是“山”時,再問:右邊的“日”與山結合起來,又表示什么呢?當學生領悟是山向太陽的那一邊時,老師再進行適當的講解?!瓣枴笔切温暭鏁庾?,表示山南向陽的一面。如此形義結合,達到明理效應。二、比較明理,有些漢字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我們就可以采用比較明理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字義、記憶字形??山柚中伪容^明理??山柚疽舴柋容^明理。如“狼”和“狠”兩個字學生經?;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辨析比較,狼是動物,部首是反犬旁;運用基本字“良”引出一串字“浪、狼、糧”??梢罁砸饬x,比較明理。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很多老師和學生都不理解帶兩點水“冫”的意符含義,由于教師沒有很好地引導,導致學生經常將兩點水寫成三點水,于是又產生別字。如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的“冰”和“凍”字時,有個別同學寫成一點水,我運用字理分析幫助學生解決這一難題。先從意符“冫””bīng入手,出示甲骨文、金文、篆文,引發(fā)學生觀察想象:這像什么?最后才拋出正確理據,模擬水面結成冰時上拱或裂紋的形狀,字義就是“冰”?!?冫”作為偏旁,習慣上稱為“兩點水”。帶有這個意符的字多與寒冷、凝結等意思,如“凍、冷、冽、冬、寒”。還可遷移明理,在教學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掌握了基本字以后,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會意字、形聲字的學習中,讓學生明白,用它們表義時,多與基本義有聯系。如“看”字上面的手字作部首時學生不易看出來,教師通過展示古文字形:小篆字形,上面是“手”字的變形,下面是“目”,是會意字,意思是用手遮住眼睛遠望。再如,如“采”字,它的字型是:上面是一只手,下面是枝頭上結滿果實的一棵樹,意思是“用手摘樹上的果實”,是一個會意字,上面部首表示“手”,但從楷書上很難看出是“手”形。再如“寸”作部首表示“手”,但從楷書上很難看出是“手”形。展示古文字形:金文、篆文。金文是指事字,從又,手的形狀,是指事符號,指手腕下一寸之處,展示古文字形:金文、篆文就能看得出來了,手的形狀,是指事符號,這樣小學生就知道了“手”的構形原因,理解了“寸”作部首為什么是“手”的意思。結合“寸”字學習相的字:“導”是用手指路,“尊”是用手舉酒杯敬酒?!案丁笔怯檬纸o人付賬等,這樣學生就知道原來有幾個部首都表示手的意思,上課常這樣教幾年下來學生就會積累了蠻多漢字規(guī)律,通過學一個帶一串。
很多教師只認識“月”字旁,不知曉該部首是同形字,有兩個稱呼:一個是“月字旁”,另一個稱作“肉月旁”。是江蘇版二年級下冊識字要認識的字旁,其實甲骨文是“月”字,模擬半月形。本義是月亮。帶有“月”字旁的字表示月相、光亮、時間等意思。在讓學生理解偏旁構意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尋找與這些意思相聯的帶有“月”字旁的字。學生可以打開記憶的閘門,搜索出“朝、明、朗、朦、朧”等字。此時老師在黑板上寫“肌”讓學生說說字義。當學生說出“肌”是人體的一部分肌肉時,老師說:剛剛不是說帶月字旁的字和月相、光亮、時間等意思有聯系嗎?在學生思考時,老師再出示甲骨文學生這不是月,而是“肉”字,古文字中“月”與“肉”形狀相似,容易混淆。作偏旁時“肉”仍寫作“月”,本義是肉。表示“肉”的“月”旁多作意符,帶的“肉月旁”有字與肉體意思有,再出示“有、肌、腸、腎”等一串字讓學生來理解字義。學生通過偏旁的辨析,理解帶有這一偏旁的字的含義,達到遷移目的。
總之,在識字教學中應適當地滲透字理知識讓學生既增加了知識又提高了識記字詞的效率,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