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秋季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的新教材,并不是徹頭徹尾的改頭換面,而是在人教版教材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主體部分以及優(yōu)秀的部分都傳承了下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材進行一些內(nèi)容上的修訂屬于正?,F(xiàn)象。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當今的老師已應跳出“教教材”的局限,而將教材為我所用,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方法。
【關鍵詞】人教版 教材 一年級 教育
早在2012年,教育部重新考慮組織編寫義務教育階段德育、歷史、語文三門課的部編教材,也叫示范教材。而在全國各地使用的語文教材中,有人教版、語文版、蘇教版、北師大版、北京版等等。
外觀只是第一印象,作為教師,更為關注的是教材的結構體系、文本選擇、拼音識字、課后練習、語文園地以及教材與現(xiàn)代生活的關系。新教材的目錄順序為:我上學了、識字一、漢語拼音、課文、識字二、課文。我發(fā)現(xiàn)新教材有以下變化。
一、關于拼音教育,先識字后拼音
從中可以看出,“識字一”被放在了“漢語拼音”之前。這一“先識字再學拼音”的變化,也引起了不少關注,因為在過去“漢語拼音”是放在“識字一”之前的。 這么設計究竟有何玄機呢?這項改革動作雖小,卻含義深遠。這是因為:
教育改革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但實際做起來,一項改革是不是做到了遵循教育規(guī)律,值得深思的地方還有很多。因為,改革往往受現(xiàn)實情況制約,比如在農(nóng)村生活的學齡兒童減少,就開始合并學校,但小學生搞住宿制就不大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又如,城市生活的小孩兒為了上一個名校,為了競爭過別人,只好去學習很多上小學前本無須學習的內(nèi)容。
一年級原來的教學方式中,一年級要在入學第一個月學完拼音,而這并不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因為拼音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比較少,又是字母,學起來枯燥無味。一年級學生剛剛從“我不要去幼兒園”的大哭中“升級”,先學拼音會讓他們不想上學,也會導致家長焦慮。而先認字再學拼音,則會讓孩子們學起來相對輕松有趣,因為很多孩子本來已經(jīng)認一些字了,而且一年級生字一般都可以具體對應到生活中的事物。學習一些字之后再學拼音,他們就容易認識到拼音的工具作用,通過拼音能念出自己不認識的字來,對拼音的興趣也更濃厚一些。語文教材改革是經(jīng)常性的,但是以往人們的視線往往集中在課文的變化上,并熱烈探討各種課文的意義以及語文應該承載哪些教育功能。但大多數(shù)的討論是讓功利化、負擔、公平、均衡、優(yōu)質教育等成了關鍵詞,教育規(guī)律、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則經(jīng)常被忽略。
顯而易見,“先拼音、后識字”這項改革更符合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是一項細致踏實的改革。
先認字再學拼音的小小變化,將公眾的關注視線拉回到教育規(guī)律上來。而且,識字教學還有另一個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改革,即要求一年級掌握的生字數(shù)量從400個降為300個。因為一年級孩子“手上肌肉還沒有發(fā)育好,寫字不利索,確實不應該要求他們寫太多字”。
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掌握生字數(shù)量降為300個——透過此次教材改革的細節(jié),我們看到的是教育改革回歸教育規(guī)律的平和與理性。
二、關于結構體系——有增更有減
新教材與原教材比較,基本相同于原教材,也安排入學教育、識字、拼音、閱讀四大板塊,一共8個單元。每個單元有較松散的主題,不強化。每個單元后還是“語文園地”,最后是《識字表》《寫字表》和新增的《常用筆畫名稱表》。
1.拼音安排順序有變動
原教材先拼音后識字,而新教材先用1個識字單元,然后安排兩個拼音單元,再安排5個單元的識字和閱讀(其中識字1個單元)??v觀網(wǎng)上提供的16套教材(有新編舊編的重合),拼音板塊的安排有多種形式:一是先拼音后識字(或誦讀)有8種;二是先識字后拼音的有2種;三是拼音識字穿插的有4種;四是識字中學拼音的有兩種。第一種是多數(shù),原人教版也是這樣。新教材改變了原體系,先用一個單元學習40個漢字,包括數(shù)字、天地、物象、人稱、人體、站坐、上下等。先識字,可能想體現(xiàn)幾個意圖:一是強化母語文字的意識;二是體現(xiàn)識字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口語基礎學識字;三是幼小銜接,避免突然的陌生和枯燥。
2.識字寫字的增減
《識字表》安排300個漢字,比原教材減少了100個,降低了難度?!秾懽直怼钒才?00個漢字,字數(shù)與原教材相同。但由于新教材按字頻選字,入選的字有所不同。比如,原教材“一二三……”十個數(shù)字都選,新教材“六七九”識字選了,寫字就未入選。在每一課的“識字”欄新增了共50個偏旁部首的認識,有助于學生認識漢字的特點,書后還附了《常用筆畫名稱表》,提供了橫豎撇捺點提及復合筆畫名稱22個,對規(guī)范筆畫的稱謂很有好處。
3.文本篇數(shù)和篇幅有縮減
閱讀課文14篇,比原教材減少6篇;識字文本10個,比原教材增加2個。文本字數(shù)減少,原教材120字以上課文有5篇,新教材只有1篇,《小蝸?!?08個字。
三、關于入學教育——視角不一樣
原教材標題是《入學教育》,是以教育者的視角呈現(xiàn);內(nèi)容安排比較單一,分別是上學、上課、讀寫姿勢。新教材的標題是《我上學了》。名稱的改變意味著教育觀念的改變。新教材是以受教育者的視角呈現(xiàn),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定位準確。內(nèi)容改變較大,分別是:“我是中國人”“我是小學生(含《上學歌》)”“我愛學語文(分別是三幅圖“讀書”“寫字”“講故事聽故事”,既暗示一年級上冊語文學習的三大任務:朗讀、寫字、口語交際,也暗示著整個語文學習的三大任務:閱讀、寫作、運用),語文教學任務明確,結構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