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腦中風患者后遺癥偏癱的早期康復治療作用。方法 選擇腦中風偏癱后遺癥患者56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治療(針灸、肢體訓練、心理疏導等)。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P<0.05,差異有顯著性區(qū)別;觀察組患者的綜合功能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P<0.05,差異顯著。結論 腦中風患者后遺癥偏癱給予早期康復治療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推薦臨床應用。
關鍵詞:早期康復治療;腦中風;后遺癥偏癱
腦中風是急性血管病的一種,也被稱為腦卒中,因為發(fā)病急等原因,常會有意外情況發(fā)生。隨著醫(yī)療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腦中風患者被搶救成功的幾率大大提高。但由于腦血管損傷,在急性期渡過后會遺留有各種后遺癥,常見的有失語及偏癱等。腦中風患者后遺癥偏癱可以經過早期的康復治療得到改善,提高生活質量[1]。本文探討分析腦中風患者后遺癥偏癱,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針灸等康復訓練并給予心理疏導治療,效果良好,具體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來我院治療的患者,隨機選取56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所選擇患者均符合腦血管病診斷標準,并經CT確診。所有患者均為第一次發(fā)病,發(fā)病前無肢體障礙,且神志清楚。56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8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56.6歲;原發(fā)病腦出血有9例,腦梗死有19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57.1歲;原發(fā)病腦出血有10例,腦梗死有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 調整飲食,并根據(jù)身體恢復情況給予藥物治療,病房通風,打掃整潔干凈,勤換被褥防止褥瘡及感染,提供優(yōu)良的康復環(huán)境。
1.2.2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綜合護理
1.2.2.1針灸治療 基本穴位有四神聰穴,本神穴,神庭穴及廉泉穴,還有心俞穴、神堂穴、神道穴和靈道穴;所用工具有3寸不銹鋼毫針;治療時間為1次/d,治療1個療程7 d,總共6療程后觀察效果。
常規(guī)消毒不銹鋼毫針及穴位,將毫針快速刺入前三個穴位(四神聰穴,本神穴,神庭穴),保持針體和皮膚呈現(xiàn)15°或者20°角,指向百會穴為針刺方向,行針到帽狀腱膜下層開始快速捻轉,保持速度約5 min/次,約200次/min,總共行針為3次,并間隔10 min行針,留針在皮膚中約30 min。采用平補平瀉法在廉泉穴的兩側5 mm處進針,指向舌根方向為針刺方向,并斜刺10 mm直至受針者在舌根處感到酸麻脹感。提插捻轉補法適用于心俞穴,神堂穴,神道穴。提插捻轉瀉法適用于靈道穴。注意,要辯證取穴。風痰阻絡的要采用瀉法,穴位豐隆,風池,風府。痰熱腑實的要采用瀉法,穴位豐隆,內庭,支溝。肝陽暴亢的要采用瀉法,穴位風池,太沖。氣虛血瘀的要采用補法,穴位足三里,關元,血海。陰虛風動的要補法,穴位三陰交,太溪,照海。
1.2.2.2肢體康復 要求保持正確體位(包括仰臥位、側臥位);抗痙攣,患者舒適感,局部不受壓迫。首先練習翻身,包括十指交叉相扣的上舉、平舉、側舉;直腿抬高和髖膝關節(jié)屈伸;雙腳交替?zhèn)纫频鹊?。評估患者恢復情況,可加強訓練,包括下肢(髖、膝、踝關節(jié))的床邊被動訓練和上肢(肩胛帶,肩、肘、手指關節(jié))的床邊被動訓練。注意在活動前患者需要輕拍或者揉按肌肉群,使其適應活動。對于各項加強訓練效果明顯的可進行下一步屈肌和伸肌訓練,利用肌肉的突然牽伸和擴張,進行患側的上肢和下肢的伸肌、屈肌收縮訓練。在訓練的逐步加強過程中逐漸抬高患者床頭,根據(jù)恢復實際情況調整角度,加強訓練強度,單手抬起、側臥、抬肩等動作,慢慢訓練至床邊坐起來,同時維持前后左右的平衡。在肢體訓練的同時還要給予面部,舌肌及唇肌按摩,刺激(做各種吞咽動作、咀嚼動作還有發(fā)生動作)。下一步的肢體康復訓練是下床活動(先是扶床站立,之后是扶物行走,最后獨立行走),逐步訓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服、脫衣服、飲水、如廁等)?;颊哂柧毜膹姸扔珊唵蔚嚼щy,訓練進度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循序漸進。
1.2.2.3心理疏導訓練 偏癱帶來的不便會使患者有各種不良情緒,很難適應當時情況,產生悲觀、焦慮等情況,也會影響康復的進度。給予必要及時的心理疏導可以促進恢復。同患者暢聊,掌握實際情況,傾聽患者情緒變化的心聲,分析原因,盡可能的解決問題,寬慰患者,告知家屬的情緒變化對患者的影響。通過眼神及手勢給予鼓勵,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3療效評價 生活自理能力(ADL量表,包括進餐、洗澡、穿衣、如廁等項目)中獨立以95~100分;依賴輕度以75~90分表示;依賴中度以50~70分表示;依賴重度以25~45分表示;完全依賴以0~20分表示。
綜合功能指標(康復量表,包括神志狀態(tài)、語言表達、上肢肩關節(jié)、上肢指關節(jié)、下肢髖關節(jié)、下肢趾關節(jié))各項分數(shù)由低到高表示為0、1、2、3、4,最后總分數(shù)越高表示恢復效果越差。
1.4統(tǒng)計學分析 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1.5軟件,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兩組比較,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顯著性區(qū)別;在綜合功能指標方面,兩組比較,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腦中風患者在恢復期出現(xiàn)偏癱,最主要原因是腦部神經損傷,致使肢體受到障礙。在患者中風恢復期應給予有效的刺激,防止萎縮的神經出現(xiàn)固化及新生神經元重生刺激,出現(xiàn)永久性的癱瘓[2]。出現(xiàn)腦中風患者后遺癥偏癱要盡早治療,常規(guī)的護理措施-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增強體質,注意飲食等,在此之外還有早期康復治療-針灸治療、肢體康復、心理疏導。
針灸治療采用辯證穴位,通過刺激相關穴位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并增強新陳代謝,使神經元細胞生長刺激,重建鏈路,恢復病灶周圍組織,建立腦側支循環(huán)的加速,預防關節(jié)僵直、肌肉萎縮。
肢體康復是通過肌肉肌力訓練,保持肌肉的韌性功能,防止關節(jié)組織變性及僵直。同時間接刺激神經機制,在循序漸進訓練中,腦神經不斷反饋,使相關功能朝良性發(fā)展,促使機體功能及自理功能逐步提高[3-4]。
心理疏導是包括在綜合康復模式中的一種,是在患者身體康復之外的另一種心理康復。
本文研究顯示,給予早期康復治療的觀察組,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和綜合功能指標方面,均優(yōu)于僅給予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腦中風患者后遺癥偏癱給予早期康復治療,不僅采用針灸治療和肢體康復針對患者身體的,同時還有針對心理的心理疏導護理,這些早期康復治療措施不僅使偏癱得到有效改善,同時使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得到提高,促進語言智力等多方面的良性改進,是全面綜合康復理念的體現(xiàn)。
綜上所述,腦中風患者后遺癥偏癱給予早期康復治療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推薦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孫艷.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護理[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9(24):200-201.
[2]張燕.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效果[J].醫(yī)學信息,2015(39):246.
[3]于麗娟.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21):284-285.
[4]齊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5,3(29):98-99.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