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功能性大便失禁屬于中醫(yī)“遺糞”、“泄瀉”、“遺矢”等范疇,本病病位在腸,與肝脾腎密切相關。段素社主任中醫(yī)師認為肝郁脾虛,開闔無度是其總病機,治當疏肝健脾,補腎固攝。精選藥物對癥治療,臨床臨證時每能獲效。
關鍵詞:功能性大便失禁;經驗;段素社
段素社主任中醫(yī)師多年從事消化病的臨床治療與研究工作,擅長應用經典名方加減治療各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尤其在治療功能性胃腸病領域經驗豐富,研制出多種專方專藥,并獲得多項科研成果獎勵及國家專利。現(xiàn)將其治療功能性大便失禁的經驗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功能性大便失禁(FFIC)是指持續(xù)性或反復發(fā)作性排便失控至少1個月以上,且無任何明顯神經或解剖結構上的異常,單純的肛門排氣不能定義為功能性大便失禁。功能性大便失禁不包括神經源性損傷、直腸粘膜脫垂、不良衛(wèi)生習慣、故意排便污染衣物所致的大便失禁,但可與神經源性或解剖結構異常所致的大便失禁同時存在。據統(tǒng)計普通人群大便失禁的發(fā)生率約為1%~22%,其中成形大便失禁的發(fā)生率為0.7%。隨著年齡的增加,大便失禁的發(fā)生率增加,65歲以上大便失禁的發(fā)病率為青年人的5倍,女性遠高于男性,產婦尤其多見,男女之比為1:(3~8)[1]。
功能性大便失禁目前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但正常排便節(jié)制機制涉及腸動力、肛門直腸感覺、糞便體積及稠度、肛門括約肌、盆底肌及神經功能等,任何一種或多種機制受損即可導致大便失禁。肛直腸動力障礙主要由于外括約肌壓力降低,導致大便不能節(jié)制;盆底括約肌功能減弱導致排便無力和大便不能節(jié)制,與社會心理因素和直腸順應性降低有關[2];還有資料表明功能性大便失禁與精神因素有關[3]。精神因素可能引起肛門直腸及盆底肌肉之間的協(xié)調性減弱,導致不能控制排便,亦可影響結直腸運動,有的人精神紊亂時腸蠕動增強而引起排便異常,大腦長時間抑制排便,可使直腸對糞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易產生便秘或大便失禁。
中醫(yī)理論認為:大便失禁為脾腎氣虛,固攝失常所致,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腎不固,中氣下陷,使肛門失攝,不能控制排便與排氣。中醫(yī)治病求本,溯本求源,抓住疾病的總病機,遣方用藥,每能收到良效。段素社主任中醫(yī)師經過多年臨床,認為功能性大便失禁當歸屬于中醫(yī)“遺糞”“泄瀉”“遺矢”等范疇,本病病位在腸,與肝脾腎密切相關。脾胃虛弱,運化失司,中陽之氣下陷,收提無力可致大便失禁;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肝氣疏泄太過,脾胃虛弱可致大便失禁;腎開竅于二陰,司開闔,又為胃之關,腎氣虛弱,開闔無權,關門不固亦可致大便失禁。臨床患者往往肝脾腎三臟皆病,相互影響,惡性循環(huán)。故肝郁脾虛,開闔無度是總病機。段素社臨床治療功能性大便失禁,通過給予疏肝健脾,補腎固攝治法,選用黃芪補中益氣,氣盛則陽升陷舉;白術補氣健脾,脾氣足則統(tǒng)攝有權,合黃芪增補氣健脾之功;少入柴胡疏肝解郁,升舉下陷之中氣,合升麻升發(fā)陽明,以協(xié)助益氣之品升提下陷之中氣;補骨脂補腎壯陽,暖脾止瀉;地榆味酸澀,收斂止瀉;薤白辛行苦降,行氣導滯,使氣補而不滯。臨證時根據患者的具體癥候,因人而異,靈活加減,并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功能性大便失禁療效顯著。
生物反饋是利用儀器將與心理生理過程有關的體內某些生物學信息(如肌電活動)加以處理,以視覺或聽覺的方式顯示給人,使人們認識并有意識地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動。生物反饋是在行為療法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心理治療技術,屬于行為醫(yī)學范疇,在強調\"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今天具有廣泛的研究和推廣價值?,F(xiàn)選用直腸肛門測壓儀對患者進行生物反饋訓練。向直腸球囊內注氣模擬糞便,在患者模擬排便與控制排便的過程中,通過改變刺激容量,降低患者感覺閾值,經過幾次生物反饋治療后,直腸感覺閾值降低,肛門外括約肌反射性收縮也可恢復。同時通過增加腹壓、提肛、縮腹等來完成顯示器中的動畫(圖中有兩組動畫,分別代表排便時直腸運動及肛管收縮舒張運動),以此來糾正、訓練、強化患者的排便功能。每次生物反饋治療約需30min,期間進行30余次排便訓練,2~3次/w,治療1~6w,可根據個人病情及治療效果決定療程長短[4]。
1 典型病例
1.1患者王某,女,52歲,邢臺市南宮人,2015年4月6日初診,主訴大便失禁2年余,患者2年余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大便失禁,逐漸加重,排便前無腹痛,咳嗽、下蹲、睡眠時常有糞便粘液外流,污染內褲,性情急躁,舌淡邊齒痕,脈緩。經檢查未發(fā)現(xiàn)器質性病變及代謝性疾病。考慮功能性大便失禁。治以疏肝健脾,補腎固攝,藥物組成如下:黃芪40g、白術40g、升麻12g、柴胡15g、薤白15g、地榆30g、訶子15g、白芷10g、補骨脂15g,7劑,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早晚溫服,同時囑患者進行肛門收縮鍛煉,2次/d,10min/次,1w后患者復診自訴癥狀較前明顯減輕,只排氣時有少量液性大便排出。效不更方,4w后患者癥狀完全緩解,能控制大便、氣體排出。囑其保持心情舒暢,健康飲食,后隨訪患者未有大便失禁情況發(fā)生。
1.2患者梁某,男,54歲,邢臺市人,2016年2月22日初診,主訴排便后遺便1~2次,無腹痛,神疲面黃,氣短乏力,納食減少,害怕進食,未訴其他不適,舌淡胖苔白,脈弱。肛門指診無異常。經肛門直腸測壓及結腸鏡檢查未發(fā)現(xiàn)器質性病變,診斷為功能性大便失禁。給予中藥湯劑口服以疏肝健脾,補腎固攝,處方如下:黃芪60g、白術18g、升麻15g、柴胡5g、薤白10g、地榆30g、補骨脂12g、吳茱萸10g、槐花12g,7劑,水煎取汁300ml,早晚溫服。囑患者做提肛鍛煉,治療1w后患者自訴便后無遺便,服藥2w后停藥,停藥1個月后做隨訪患者排便正常,未有大便失禁情況發(fā)生。
2 分析
段素社主任中醫(yī)師認為:治病應把握病癥的總病機。根據這個總病機確定治則,遣方用藥,隨癥加減。同時也應開拓思路,中西并用,不僅僅拘泥于應用中醫(yī)中藥,針灸推拿,要緊跟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步伐,將新的西醫(yī)適宜技術引用到患者的治療中來,做到真正的中醫(yī)西醫(yī)相結合,更有效的為患者解除病痛。功能性便秘的患者中精神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視,根據患者病情可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使患者克服心理障礙,消除緊張情緒,增強治愈信心,方能收到良效。
參考文獻:
[1]彭燕,李昌.功能性大便失禁的研究進展[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3, 23(1):40-43.
[2]KouraklisG,AndromanakosN.Anorectal incontinence:aetiology.pathophysiology and evaluation[J].Acta Chir Belg,2004(1):81-91.
[3]尹繼霞.針灸治療功能性大便失禁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6, 33(9):1175-1176.
[4]秦光利,馬汴梁,牛月花.功能性胃腸病診治與調理[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9:223-224.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