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結合康復訓練對痙攣性偏癱患者脊髓運動神經(jīng)元興奮性的影響。方法 回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診治的52例痙攣性偏癱患者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26例)和研究組(26例)。對照組患者單純采用康復訓練,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結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對比兩組患者臨床脊髓運動神經(jīng)元興奮性不同變化。結果 治療后2組患者H波最大波幅(Hmax)、M波最大波幅(Mmax)以及Hmax/Mmax均明顯降低,與同組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Hmax、Mmax、Hmax/Mmax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結合康復訓練對痙攣性偏癱患者脊髓運動神經(jīng)元興奮性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以通過抑制脊髓反射活動,調節(jié)神經(jīng)元興奮性,促使痙攣肌肉群緊張度下降,有效緩解患者肢體痙攣狀態(tài)。
關鍵詞: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康復訓練;痙攣性偏癱
目前,我國腦卒中發(fā)病率逐年增高,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每年增加135~150萬人,其致死率、死亡率較高,嚴重威脅我國居民的生命健康[1]。腦卒中所造成的肢體功能障礙中,肢體肌肉痙攣所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會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臨床中對痙攣性偏癱的治療效果一直不理想,治療比較困難。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發(fā)展,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痙攣性偏癱患者在臨床治療不斷推廣應用,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作者結合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診治的52例痙攣性偏癱患者臨床資料,分析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結合康復訓練對痙攣性偏癱患者脊髓運動神經(jīng)元興奮性的影響,為臨床治療痙攣性偏癱提供理論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診治的52例痙攣性偏癱患者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26例和研究組26例。對照組例患者中男24例,女2例;其中腦梗死18例,腦出血8例,年齡37~76歲,平均(58.17±12.91)歲;平均病程(20.55±10.07)d。研究組患者中男14例,女12例;其中腦梗死11例,腦出血15例,年齡37~70歲,平均年齡(53.36±7.90)歲;平均病程(21.16±9.11)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基礎資料方面差異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患者以健側臥位為主,定時變化體位,并且保持患肢處于良肢位,確保患者肢體得到良好功能訓練。同時給予患者被動的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訓練,關節(jié)遵循由近到遠,活動度由小到大,直至進行完全屈曲和伸直鍛煉。此外,患者身體軀干旋轉、擺髖,從15°~ 30°臥位開始,循序漸進,每天逐步增加角度直至90°站立。同時還可以進行床邊坐位及站立訓練[2]。在患者可以站立時,進行簡單的床-椅移動,然后慢慢的進行扶持站立步行,之后再加強難度(如上臺階)。訓練1次/d,60 min/次。
1.2.2研究組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具體方法:患者取臥位,使患者下肢稍屈曲,清潔脛骨外側、踝關節(jié),放置3塊直徑為1 cm的圓盤電極。參數(shù): 波形為方波,頻率35 Hz,脈寬為0.2 ms,刺激時間8 s,每次間隔時間15 s,刺激強度0~60 mA,耐受閥值為20μv。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應該盯著液晶顯示器,在綠燈亮時提醒患者集中精力盡力伸直腳踝,直到達到預置的閥值。黃燈亮時患者可感到主動收縮肌群受到外加的電刺激,此時患者應該集中注意力于治療處的肌肉[3]。具體的刺激強度依據(jù)患者的耐受情況進行適當選擇,在自發(fā)肌電信號超過電閥值后,儀器會自動調高閥值。1次/d,30min/次。
1.3 Hmax、Mmax的測定 患者取俯臥位,踝部用軟墊支撐,使膝關節(jié)屈曲120度,將圓盤表面電極放置于目魚肌肌腹部,記錄電位幅度。參數(shù):肌電信號導出時間0.01 s,高頻電阻1kHz,濾波寬度5 kHz。然后使用刺激器刺陰極電極激腘窩褶線中部,陽極置于小腿三頭肌肌腱處,然后導出肌電信號經(jīng)生物電放大器的增幅,最后輸入A/D轉換器進行轉換,記錄Hmax、Mmax。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5.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采用t進行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
2結果
治療后2組患者H波最大波幅(Hmax)、M波最大波幅(Mmax)以及Hmax/Mmax均明顯降低,與同組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Hmax、Mmax、Hmax/Mmax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腦卒中后發(fā)生痙攣性偏癱,主要是因為大腦皮質等高級中樞對脊髓運動神經(jīng)元的調控作用減弱或者喪失,從而使得脊髓中樞處于抑制釋放狀態(tài),造成肌張力過高。通常情況下下肢的伸肌肌群張力增加,屈肌肌群張力降低,從而使下肢產(chǎn)生伸肌痙攣模式[5]。
本文所采用的肌電生物反饋治療方法,通過刺激外周神經(jīng),使H波沿著人類I 神經(jīng)纖維傳至脊髓,并進一步誘發(fā)脊髓 運動神經(jīng)元產(chǎn)生單突觸性反射電位。H波的最大波幅可以反應脊髓 運動神經(jīng)元被動總量。與此同時,在外周神經(jīng)產(chǎn)生的沖動過程中,還會引起骨骼纖維細胞的興奮,產(chǎn)生骨骼肌復合反應電位,M波。因此H和M波幅度是脊髓下運動神經(jīng)元興奮性的重要指標。本文采用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痙攣性偏癱患者,結果表明Hmax、Mmax、Hmax/Mmax明顯降低,證實了肌電生物反饋治療能夠調整脊髓下運動神經(jīng)元興奮性,促進痙攣肌群張力減小,從而達到解痙的目的。
由此可以得知,臨床采用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痙攣性偏癱患者效果良好,此療法可以抑制腦卒中處于異?;顒拥募顾柽\動神經(jīng)元,減小脊髓中樞對骨骼肌的興奮作用,從而降低張力,達到緩解肌肉痙攣的目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本文以上的研究結果只是一個初步結論,還有待今后進行深入的研究以進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武鋼,徐達傳.Ia類傳入神經(jīng)纖維在腓腸肌神經(jīng)終支的分布[J].解剖學雜志,2013,23(4):320.
[2]張彤,張莉,張惠敏,等.針刺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系統(tǒng)評價[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5,24(1):101.
[3]胡國恒,祝美珍.活血化瘀法防治腦缺血損傷的理論探討[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4,23(6):513-515.
[4]馬誠,彭麗萍,謝志強,等.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痙攣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4,26:50-51.
[5]陳清棠.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紀要[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3,99:381.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