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品管圈活動在改善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術后功能鍛煉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3月~9月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102例作為實驗組,2013年6月~12月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96例為對照組,通過品管圈活動,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功能鍛煉的主動性和正確率。結果 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實驗組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功能鍛煉的主動性和正確率都較前有了顯著提高。結論 品管圈活動可以調動全體圈員的積極性,通過制定功能鍛煉路徑等方法,改善了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術后的康復效果。
關鍵詞:品管圈活動;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功能鍛煉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用人造髖關節(jié)置換已被疾病或損傷所破壞的一種髖關節(jié)的方法[1],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治療陳舊性骨折、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退行性骨關節(jié)炎等疾病的手術治療[2],精湛的手術只有結合科學的術后功能鍛煉才能獲得理想的療效,通過功能鍛煉,可以促使骨折愈合,減少或避免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骨質疏松等并發(fā)癥,使骨折肢體迅速恢復正常功能,但采用何種方式才能讓患者更快、更準確的掌握康復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是臨床亟待解決的課題。我科于2014年3月~9月針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如何開展功能鍛煉開展了品管圈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取方便抽樣法,選取2013年6月~12月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96例為對照組(活動前),2014年3月~9月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102例為實驗組(活動后),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診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年齡25~75歲,無嚴重心肺疾患等內科疾病,無言語溝通障礙。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組 我科于2014年3月~9月以改善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功能鍛煉效果為主題開展品管圈活動,圈名為\"骨衛(wèi)士\"圈,寓意為保護、促進骨骼健康的護士圈,圈員共8名,由護士長擔任圈長。職稱:主管護師2名,護師4名,護士4名,活動按照PDCA的步驟進行。
1.2.2尋找原因 采取頭腦風暴法,發(fā)動全體圈員的智慧,并以魚骨圖分析法、評價法找出主要原因,包括:患者對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主動性差;護士忙于日常工作,對患者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缺乏連續(xù)性;患者術后疼痛,不敢進行鍛煉;患者缺乏相關知識,不知如何進行功能鍛煉。
1.3對策與實施
1.3.1加強對患者的宣教,使其認識到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許多研究指出,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依從性。而江雪蓮等認為,影響骨折患者功能鍛煉的因素中,90.7%患者因健康教育不力,缺乏對功能鍛煉的認識及系統的鍛煉方法,在患者入院時發(fā)放健康教育宣傳手冊,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從入院開始:鼓勵患者說出此階段的不適感,列舉實例讓患者認識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3.2制定功能鍛煉健康教育路徑 由責任護士向患者發(fā)放健康教育路徑表并懸掛于患者床尾,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健康教育路徑表的主要內容和作用,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責任護士每天按照路徑表要求,根據治療的不同階段及患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同時,對已教育的內容進行評價,了解患者是否已經掌握了相關知識,如發(fā)現前次教育效果不理想,應重新宣教并記錄簽字,直到達到最終目標,即患者能自覺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護士長隨時檢查患者的健康教育路徑實施情況,進行督促指導,以確保教育效果。
1.3.3積極止痛,爭取無痛鍛煉。好多患者往往因為疼痛懼怕功能鍛煉,術后嚴重疼痛限制了患者主動、被動活動及功能鍛煉的進行,阻礙了早期康復鍛煉,從而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而術后功能鍛煉的開展離不開充分的圍術期鎮(zhèn)痛,我們采用VAS評分標準評分,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個體化疼痛宣教,責任護士教會患者及家屬自我評估疼痛,病房墻面張貼(疼痛評分尺)圖解,床尾掛有疼痛評估量表,便于患者及家屬應用,強調大部分術后疼痛可以緩解,消除患者顧慮,提高患者在疼痛控制中的依從性,術后指導患者正確用藥,根據患者疼痛的程度選擇相應的疼痛干預護理措施。
1.3.4發(fā)放宣教手冊,配有詳細圖片?;颊呶幕潭炔煌斫饬Σ煌?,且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老年人居多,簡單的說教方式效果不能滿足所有患者的需要,配有圖片的講解方式易于患者接受,且增加趣味性,我科對需要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的患者入院開始發(fā)放宣教手冊,宣教手冊附有詳細圖片,通俗易懂,床位護士根據患者不同的時期結合宣教手冊進行講解,提高宣教效果。
1.4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功能鍛煉的主動性與正確率。
2 結果
見表1、表2。
試驗組(活動后)住院患者術后1d、3d、1w的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分別為41.7%、58.3%、83.3%,與對照組(活動前)的39.2%、47%、50%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3 討論
3.1品管圈活動提高了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術后功能鍛煉的效果。選擇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治療患者逐年增加,但是術后功能鍛煉滯后,影響患者康復。品管圈活動的開展,發(fā)動了全體全體全員的力量,完善了功能鍛煉宣教內容及宣教流程,提高了護士宣教的效果,還大大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這樣更有利于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優(yōu)質的服務,同時大大增進了護患情感。
3.2保證護理管理的科學化 品管圈是同一工作單元或工作性質相關聯的人員自動自發(fā)組織起來,通過科學運用各種工具手法,持續(xù)地進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等業(yè)務的小組。通過發(fā)現問題,利用PDCA循環(huán)法、頭腦風暴法等基本工具找到問題根本原因,從而確定主因,根據要因制定并實施對策,邊實施、邊檢查、邊改進,并制定相應的護理安全制度和流程,從而提高了護理質量。
4 小結
髖關節(jié)置換術為骨科中的四級手術,術后功能鍛煉相對復雜,需要護士進行詳細的功能指導,而護士臨床治療忙碌,加上患者醫(yī)療知識的缺乏,接受能力的不同,短時間內不能完全品管圈活動發(fā)動了全體圈員的力量,改善了效果,患者功能鍛煉由被動變?yōu)橹鲃?,中晚期康復鍛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至少堅持數月且大多數是在家庭中完成。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的依從性下降。相應的資料出院后仍有意義,實現了延續(xù)護理,與此同時,臨床護士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醫(yī)務人員也在為患者提供全面、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同時提高了自身的責任心和團隊意識,提升了護士在醫(yī)療服務的作用和地位。
參考文獻:
[1]譚富海.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138例圍手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6):93.
[2]宋莉.28例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3(10):164.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