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檢驗方法在丙型肝炎患者中的檢驗效果。方法 整理收集我院2014年1月~12月接受的100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膠體金法和酶聯(lián)免疫發(fā)組,每組各50例患者。通過借助化學發(fā)光診斷法來確診,分析兩組患者的檢測結果、檢測時間和檢測成本,然后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膠體金法組中有44例陽性患者,診斷率為88.0%,而酶聯(lián)免疫法組中有36例陽性患者,診斷率為72.0%,同時膠體金法組患者的體檢時間(5.5±1.2)min和檢測成本(4.5±0.5)元均低于酶聯(lián)免疫法組患者的檢測時間(9.5±7.5)min和檢測成本(7.8±0.6)元,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膠體金法在丙型肝炎患者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率,而且檢測時間和檢測成本比較低,為患者的后期治療及康復提供了保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不同檢驗方法;丙型肝炎;臨床檢驗效果
丙型肝炎在潛伏期臨床表現(xiàn)不明顯,僅存在輕微厭油、右上腹部不適感等癥狀,極易被患者忽視,耽誤了疾病最佳治療時機。因此,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診斷率,對疾病治療尤為重要,本文將會對主要檢測方法給予介紹。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4年1月~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膠體金法組和酶聯(lián)免疫法組,各50例。膠體金法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45.5歲,病程3個月~1年,平均病程6.7個月;酶聯(lián)免疫法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6.5歲,病程4個月~1年,平均病程6.8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患病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在上午8:00~11:30抽取空腹外周靜脈血,并將獲取樣本放置于離心機中進行高速離心處理,將制備成的血清放到冰箱內保存。委派同一批有經驗的檢測人員對兩組患者獲取的血清標本進行檢驗,同時兩組檢測方法嚴格按照試劑盒的說明進行操作。膠體金法組:在試劑條位置將蛋白A病毒抗原及抗體固定好,通常情況下抗體位置選擇在控制區(qū),抗原位置選擇在測試區(qū)。然后將試劑條標記線以下的部分放入血清當中,放置時間>15s,從而保證蛋白A與膠體顆粒充分的反應。15min內對反應結果作出準確判斷。判定過程中,要避免將測試區(qū)和指控去混淆。酶聯(lián)免疫法組:將酶復合物進行有效的稀釋后,將離心好的血清加入其中,進行為期1h的孵育,常規(guī)進行加底物、洗板等操作,并且保持在避光條件下30min,待充分反應將終止液加入使反應停止。
1.3 療效判定標準 ①膠體金法陽性標準:測試區(qū)存在比較明顯的紫紅色條帶即可確診為陽性;反之則可確診為陰性;②酶聯(lián)免疫法陽性標準:標本A值≥Cut-Off即可確診為陽性;反之則可確診為陰性;③最終采用化學發(fā)光發(fā)對其進行確診,如果出現(xiàn)2條或2條以上顯色條帶即可確診為陽性。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技術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種檢驗方法診斷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經過相應檢測之后,膠體金法組中有44例陽性患者,診斷率為88.0%;酶聯(lián)免疫法組中有36例陽性患者,診斷率為72.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種檢驗方法檢驗時間和檢驗成本比較 通過相關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膠體金法組患者的檢測時間(5.5±1.2)min和檢驗成本(4.5±0.5)元均低于酶聯(lián)免疫法組的(9.5±7.5)min、(7.8±0.6)元,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丙型肝炎在臨床上被歸納為乙類傳染疾病,其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逐年增加的趨勢,如今已經發(fā)展為國際醫(yī)學界比較關注的疾病問題。丙型肝炎具有較強感染性,治愈率、轉陰率低,有發(fā)展為肝硬化的風險。目前臨床上對該類疾病還未研究出比較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患者出現(xiàn)臨床癥狀不明顯,很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從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因此,提高丙型肝炎疾病的早期診斷可以降低疾病的發(fā)生率,能為后期治療及康復奠定良好基礎。
酶聯(lián)免疫法雖然很早就被應用于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療之中,但該方法操作步驟比較復雜,同時需要批量檢測,檢測成本比較高,因此被醫(yī)療工作者所忽視。而膠體金法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其檢測準確率、檢測時間和檢測成本均優(yōu)于酶聯(lián)免疫法(P<0.05),在本次研究中得到有效證實。同時,有研究中膠體金法檢測患者結果為陽性,但其酶聯(lián)免疫法的檢測結果卻呈現(xiàn)陰性沒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兩方面:檢測期間處于丙型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丙型病毒感染處在S/CO值較低階段。上述兩種原因都有可能導致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結果出現(xiàn)假陰性,從而影響患者的診斷結果和治療。本次研究還發(fā)現(xiàn)[4-6],在檢測丙型肝炎時,不論是膠體金法還是酶聯(lián)免疫法都具有較好的臨床檢測結果。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膠體金法具有操作快捷、簡便,無需特殊設備等特點,具有較高臨床診斷準確率,在單標本檢測中也得到廣泛應用。因此,在丙型肝炎的臨床檢驗中,膠體金法已經成為了首選方法,大大提高了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準確率,為后期治療贏得了寶貴時間。
綜上所述,丙型肝炎患者除了需要進行上述檢驗外,還需要做好丙型肝炎相關預防工作。因為臨床輸血和血液制品已經成為丙型肝炎傳播的主要途徑,所以需要血站做好相關檢驗和預防工作,將器官捐獻者與輸血者的血液進行有效監(jiān)測,此外在輸血過程中還要對患者的輸血指征進行檢測,遵循輸血相關規(guī)范和標準,從根本上降低丙型肝炎的發(fā)病率和傳播率。
參考文獻:
[1]歐慧.丙型肝炎檢驗方法的臨床研究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15):125-126.
[2]劉麗麗.不同檢驗方法應用于丙型肝炎檢驗中的臨床思考[J].中國積雪醫(yī)學教育,2015(10):180.
[3]楊衛(wèi)卿.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檢驗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4):119.
[4]馮國鋼.丙型肝炎病毒臨床檢驗技術研究發(fā)展[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31(16):2780-2783.
[5]汪領,胡正義.ELISA法與膠體金吸附法檢測丙肝抗體特異性比較[J].中國臨床血液學,2010,23(2);54-56.
[6]楊瑞峰.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檢測技術及進展[J].中華醫(yī)學檢驗雜志,2010,33(5):475-476.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