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脾胃同居中焦,通達上下,為和濟水火之機,亦為升降木金之軸,兩者納化相依,燥濕相濟,升降相因,共建\"中氣\"而為氣血生化之源及后天之本。一切外感、內傷諸病皆因\"中氣\"失運,升降反作而起?,F(xiàn)代女性生活壓力大,過度減肥以及多次流產、產后氣血虧虛等多種原因導致脾胃受損,氣血匱乏,經血化生乏源,而致月經量減少,月經后期,如不及時治療,有可能進一步發(fā)展為閉經,甚則導致不孕。本文根據臨床實際出發(fā),闡述了從\"中氣\"論治月經量少及月經后期的立論依據,強調了中氣理論在婦科月經不調治療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具有臨床指導意義。
關鍵詞:中氣;脾胃;月經后期;月經量少;不孕
\"中氣\"的提法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靈樞》 :\"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袣獠蛔?,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中氣實乃元氣所生。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運輪行,輪運軸靈。在不同時空對應不同的名稱及其相應功能即土氣、中軸、中氣、中央戊己土、脾胃[1]。因脾胃同居中焦,共建\"中氣\",兩者納化相依,燥濕相濟,升降相因,共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此乃中醫(yī)學理論之重要組成部分[2]。因此受到歷代醫(yī)家的高度重視。中氣在人體活動中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1 中氣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李杲《脾胃論》[3]:\"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也不能充,諸病之所由生。\"中氣在五行中屬土,天地一氣周流,在土中化生萬物,而生四象(即木、火、金、水)。土氣足則子氣足,氣血陰陽生化充足,內能養(yǎng)育灌溉臟腑,外則滋養(yǎng)營衛(wèi)之氣固表御邪。
2 中氣為人體氣機之樞紐
天地一大宇宙,人身一小宇宙?!兜赖陆洝分姓f:\"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升降之間皆由土氣來完成。對應到人身之氣,即肝左升,肺右降的和緩有序全賴于中氣的充足。清·黃元御《素靈微蘊·泄瀉解》說:\"土者,如車之輪,如戶之樞,四象皆賴以推遷……輪樞動則火下炎而濁降,水上潤而清升,是以坎離獨干乎中氣。\"由此可見,陰陽升降,木、火、金、水的生化根于中氣。
3 中氣是水火既濟的重要條件
水即坎卦、北方、腎水,火即離卦、南方、心火?!端貑枴ち⒅即笳摗穃"升而降已,降者微天;降而升已,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心火必須下降以溫暖腎水,腎水必須上升以使心陽不亢。心火能夠下降并且存在于腎水之中,達到坎卦二陰抱一陽的和合狀態(tài),必須依賴金氣肅降及土氣之受納以及腎水之封藏。
中氣虛衰則百病叢生。清代名醫(yī)黃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氣》中\(zhòng)"四維之病,悉因中氣,中氣者,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如此\"[4]。他強調脾胃中氣為臟腑氣化之本,進而認為中氣虛衰則升降窒塞而百病叢生,\"中氣衰則升降窒,腎水下寒則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則血病,肺金右窒而氣病。神病則精怯而不寧,精病則遺泄而不秘,血病則凝瘀而不流,氣病則痞塞而不宣。\"腎水、心火、肝木、肺金、古稱\"四維\" ,\"四維\"病變的發(fā)生多是因為中氣的虛衰[5]。
月經不調是現(xiàn)代婦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后期、經行先后無定期,經期延長、月經量多、月經量少、月經錯雜等。本篇主要論述立足\"中氣\"治療月經后期的理論依據及臨床驗案。首先,我們回顧一下,第二版《中醫(yī)婦科學》關于月經的產生的論述,\"月經的產生是臟腑、經絡、氣血作用于胞宮的正常生理現(xiàn)象\"。\"月經的成分主要是血,而血為臟腑所生化,通過經脈,才能到達子宮。月經的產生和它的正常與否,都是直接受著臟腑經脈盛衰的影響。臟腑無病,氣血充足,經脈暢通,月經也就正常\"。血的生成、統(tǒng)攝、運行有賴于氣,所謂\"氣為血帥\",\"氣能生血\"。反過來說,氣亦需要血的營養(yǎng)與內守。氣血之間既相互生成,又相互調節(jié)。氣血來源于臟腑,臟腑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統(tǒng)血。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與脾氣包括肝在內,同為氣血生化之源。腎藏精而主骨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先天之本,肺主一身之氣,朝百脈而輸精微,是以五臟安和,氣血通暢,則血海按時滿溢,經事如期。
而現(xiàn)代女性學習、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guī)律,過度減肥以及多次流產、產后氣血虧虛等多種原因[6]導致脾胃受損,氣血匱乏,經血化生乏源,導致月經量減少,月經后期,如不及時治療,有可能進一步發(fā)展為閉經,甚則導致不孕。針對于這一類型的患者,我們在臨床上立足中氣,運用厚土氣、建中軸、運大氣的方法,使軸運輪轉,氣血充足,血海按時滿溢,達到治療月經量少及月經后期的目的。臨床一般主要運用李可中醫(yī)藥學術流派國家基地協(xié)定處方:先天定坤湯、運軸轉輪方、嬌芽方,傷寒溫經湯、吳萸生姜黃酒湯、理中湯、當歸四逆湯、小建中湯和當歸補血湯,臣以溫通、化瘀、化痰等方法,取得較好療效。
4 驗案
譚婷:女,29歲,初診時間:2015年4月10日。月經不調病史,每次推遲約20d,LMP 2015年2月18日。主要病史:2008年足月剖腹產,2012年人工流產1次,后開始月經推遲,經量略少,色暗紅,有血塊。經期乏力,輕微痛經,大便正常,胃納一般。易上火,表現(xiàn)為口舌生瘡,喜涼飲,飲后無明顯不適。
現(xiàn):早孕試紙(-),舌淡,邊有齒痕。右寸脈滑數,尺脈沉;左脈滑數,尺脈沉。B超示:卵泡形成緩慢。辯證:中氣不足 萌芽不利。治法:厚土伏火,溫煦萌芽。
分析:此病歷為剖腹產加人工流產后導致元氣受損,中氣不足偏于虛寒所致。中氣不足導致氣血生化乏源,臟腑氣衰,血海不能按時滿溢,導致月經量減少,月經推遲。中氣虛寒不能正常斡旋心肺之氣右降,心肺之氣不降,心包相火熏著,出現(xiàn)易上火,表現(xiàn)為口腔潰瘍,口干喜涼飲,飲后無不適;中氣虛寒不能正常斡旋肝腎之氣左升,導致厥陰下陷生寒,萌發(fā)之力減弱,出現(xiàn)痛經、經期乏力及卵泡形成緩慢。
方藥:黃芪120g、生白術30g、茯苓30g、干姜15g、姜炭15g、當歸30g、制附片10g、炙甘草30g、黨參30g、生山萸肉30g、生牡蠣30g、吳茱萸3g、通草5g、酒制大黃6g、生石膏10g、生姜3片、大棗5枚(擘)。5劑,水煎服,1劑/d,加水2000ml 文火煎2h以上,取汁300ml 分2次服 150ml/次。
二診:2015年4月20日。月經不調病史,服上方5劑,胃口較前好轉,服藥期間排氣增多,乳房脹痛減輕,大便正常??诟上矝鲲嫓p輕,手心熱。右脈,細滑數,尺脈較前有力,左脈滑數。舌淡,邊有齒痕。辯證:中氣不足,萌芽不利。治法:厚土伏火,溫煦萌芽。
分析:效不更方。一診時患者并未訴乳房脹痛,因上診立足中氣,厚土伏火,使離位之氣歸位,氣機流暢,乳房脹痛減輕。此診加用生白芍降甲膽,烏梅斂降相火。并有茯苓、白芍一組藥打開水熱氣結,同時加強溫煦萌芽之力,加用桂枝與五味子,以觀療效。
方藥:生黃芪120g、生白術30g、干姜15g、姜炭15g、茯苓30g、當歸30g、制附片10g、黨參30g、炙甘草30g、生山萸肉30g、吳茱萸5g、桂枝10g、生白芍23g、五味子5g、通草5g、生石膏10g、酒制大黃6g、烏梅8g、生姜3片、大棗5枚(擘)。5劑,水煎服,1劑/d,加水2000ml,文火煎2h以上,取汁300ml,分2次服,150ml/次。
后電話回訪,2015年5月13日患者月經來臨,經前乳房脹痛減輕,痛經減輕,月經量較前增加,較正常仍屬偏少,經氣疲乏減輕,口腔潰瘍短期內未發(fā)作,2015年7月懷孕。
參考文獻:
[1]呂英.氣一元論[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9.
[2]呂英,林明欣.\"中氣\"理論認識源流淺探[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39(6 ).
[3]李東垣. 脾胃論[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4,8,62,67.
[4]黃元御. 四圣心源[M]. 北京: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52-53.
[5]薛飛.黃元御《四圣心源》中氣論與經方應用[D].云南中醫(yī)學院,2012.
[6]張艷.育齡女性月經稀少發(fā)病因素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8.
[7]彭子益.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M]. 北京: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 4,9,278.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