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宣肺通腑湯治療腸易激綜合征便秘型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30例明確診斷為便秘型IBS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5例和對照組15例,治療組口服宣肺通腑湯,對照組口服馬來酸曲美布汀膠囊,療程2 w。結果 治療組在總療效及改善便秘型IBS主要癥狀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宣肺通腑湯是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有效方劑。
關鍵詞:宣肺通腑湯;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以下簡稱IBS),是包括一組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持續(xù)或間歇發(fā)作,而又缺乏明顯形態(tài)學和病理學異常改變的征候群。其特點是:腸壁結構無缺陷,但整個腸道有生理反應過度或反?,F(xiàn)象,腸道的易激惹性。通常腹瀉型、腹瀉便秘交替型較為常見[1]。便秘型在IBS中約占15%,可參考的治療經驗較少。在長期臨床及理論教學中,我們逐漸摸索出應用中醫(yī)藥治療該型IBS的有效方劑,現(xiàn)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按照就診先后順序隨機選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湖北襄陽市中醫(yī)醫(yī)院脾胃科住院的30例明確診斷為便秘型IBS的患者,其中治療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齡18~65歲,平均(54.24±7.59)歲,病程1~10年,平均(5.96±3.39)年;對照組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齡18~65歲,平均(53.87±10.12)歲,病程1~11年,平均(5.36±4.76)年。
1.2方法
1.2.1治療組 給予宣肺理氣通腑湯口服,150 ml,2次/d(由襄陽市中醫(yī)醫(yī)院制劑室統(tǒng)一煎煮)。方藥組成:黃芪20 g、苦杏仁10 g、酒大黃10 g、桃仁15 g、萊菔子15 g、川厚樸8 g、枳殼20 g、檳榔20 g、烏藥15 g。功效:宣肺理氣,通便導滯。適應癥:IBS便秘型,癥見大便干或不干,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腹脹,乏力,倦怠,舌淡,苔白,脈弱。隨癥加減:氣虛明顯者黃芪增至30 g;舌苔白膩加白蔻仁15 g、生薏仁20 g;脘脹納差加炒麥芽20 g、砂仁8 g;乏力自汗者加黨參20 g、白術20 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20 g。
1.2.2對照組 口服馬來酸曲美布汀膠囊(山西振東安特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713)100 mg/次,3次/d,飯前30 min溫開水送服。
療程:2 w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和安全性評定,并對顯效以上的病例隨訪考察遠期療效。
1.3觀察指標 重點觀察大便性狀、排便次數(shù)、排便過程情況、精神狀態(tài)、飲食、舌質、脈象等癥狀及體征。對便秘、腹痛、腹脹、乏力、納差按輕重程度賦分:無癥狀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1.4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痊愈: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排便通暢,腹痛、腹脹等癥消失,療效指數(shù)≥95%;顯效:主要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排便基本通暢,偶有腹痛、腹脹等癥,療效指數(shù)變化:95%>療效指數(shù)≥75%;有效:主要臨床癥狀好轉,排便周期較前縮短,腹痛、腹脹等癥較病前好轉,療效指數(shù)變化:75%>療效指數(shù)≥30%;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療效指數(shù)<30%。
療效指數(shù)測算采用尼莫地平法: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癥狀總分-治療后癥狀總分)/治療前癥狀總分×100%。
癥狀療效標準:治愈:療程結束后,癥狀消失;顯效:療程結束后,癥狀分級減少2級;有效:療程結束后,癥狀分級減少1級;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
1.5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shù)數(shù)據(jù)均采用(x±s)表示,分類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等級數(shù)據(jù)采用Ridit分析,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總療效比較,見表1。
2.2治療前后癥狀總積分的變化,見表2。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療效比較,見表3。
3 結論
本臨床研究顯示,宣肺通腑湯能明顯改善和消除患者便秘、腹痛、乏力、腹脹等臨床癥狀,在治療便秘型IBS中有一定推廣價值。
4 討論
4.1對便秘型IBS的病機認識 本病病機總屬本虛標實,《醫(yī)經精義》提到“理大便必須調肺氣也?!狈螢槿A蓋,主一身之氣,與大腸相表里。肺氣的肅降,有利于大腸傳導功能的發(fā)揮,大腸傳導功能正常,則有助于肺的肅降。如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可見大便困難;肺氣虛弱,氣虛推動無力,則見大便艱澀而不行,可見肺氣不降,肺氣虛均可致氣機升降失常,大腸傳導遲緩;而大腸實熱,積滯不通亦反過來影響肺氣的肅降,從而發(fā)生氣逆喘咳,故肺病可傳至大腸,大腸病又可累及于肺;結合中醫(yī)整體觀念,立法上當以宣肺理氣,通便導滯,肺腸同治,使在上之肺氣得宣,氣機調暢;在下之大腸傳導功能亦可恢復,故宣肺通腑才能從根本上使本病逐漸痊愈,此乃“提壺揭蓋”的體現(xiàn)。
4.2方藥選擇 取黃芪補肺益氣,補氣升陽,苦杏仁降氣潤腸共為君藥,暗含“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酒大黃瀉下攻積,活血祛瘀,桃仁潤腸通便,共為臣藥,促進大便排出;佐以萊菔子、川厚樸、枳殼、檳郎、烏藥,諸多行氣消脹藥物,共同發(fā)力加強通便作用。整體組方既體現(xiàn)了益氣行氣,潤腸通便的方義,又有經典中醫(yī)理論支撐。
4.3對今后IBS臨床研究的啟示 IBS為缺乏器質性病變的功能性疾病,腸鏡或氣鋇造影無法發(fā)現(xiàn)特異性改變,缺乏臨床客觀指標,現(xiàn)代醫(yī)學有無處入手的感覺,往往僅以對癥處理來改善單個癥狀,療效欠佳是必然。中醫(yī)理論以整體觀念為基礎,從總體上辨證調理,優(yōu)勢明顯。但畢竟很難做到完全量化考核,為治療的推廣帶來障礙;這也是今后我們在治療IBS以及其他中醫(yī)藥自身優(yōu)勢明顯的疾病中需要探索的。
參考文獻:
[1]潘國宗.腸易激綜合征[J].基礎醫(yī)學及臨床,2001,21(增刊):21-22.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4-105.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