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海河醫(yī)院各科室痰標本留取不合格的原因,利用品管圈活動方式降低住院患者痰標本留取不合格率。方法 由10名護士組成“第一圈”,設計統(tǒng)計表收集我院患者痰標本不合格的原因,通過把握現(xiàn)狀、設定目標,解析,對策實施等,與未執(zhí)行品管圈活動前的痰標本留取情況進行效果比較。結果 實施品管圈活動進行質量改進后,痰標本留取不合格率由13.48%降低到6.8%?;顒忧昂蟊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采用品管圈方法對海河醫(yī)院住院患者痰標本留取工作進行質量管理,降低了痰標本留取的不合格率。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依據(jù)。
關鍵詞:品管圈;痰標本;不合格率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aihe r hospital each department sputum specimens to return the unqualified reason, method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reduc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putum specimens to return not qualified. Methods Consists of ten nurses \"first circle,\" design statistics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with sputum specimens unqualified reason, through grasp the current situation, goal setting, pars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and did not execute quality management circle activity the sputum specimens to return before the effect comparison. 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sputum specimens to return not qualified rate reduced to 6.8% from 13.48%. Activi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mparativ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method is adopted to Haihe hospital patients with sputum specimens to return to work on quality management, reduce the fraction defective of sputum specimens to retur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s; Sputum specimens; Fraction defective
品管圈是由工作場所相近或互補的工作人員自發(fā)組織的小團隊,按照特定的科學程序解決工作現(xiàn)場、管理和文化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全面持續(xù)的質量管理改進[1]。
我院是天津市唯一治療結核病的三級醫(yī)院,天津市呼吸道甲類傳染性疾病治療定點醫(yī)院、天津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在地;是以呼吸疾病診治為主的三級綜合性醫(yī)院,我院的痰標本的檢驗項目在實驗室檢驗項目中占有最大比例。送檢痰標本不合格需重新反復留取,延誤患者治療;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增加檢驗科及臨床護士的工作量。痰標本留取送檢過程中,采取必要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提高標本的質量和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學診斷和治療提供更為準確依椐,避免治療的盲目性,減少患者不必要的負擔。
1 方法
1.1品管圈成立 我們在護理部的號召下,自愿組成品質管理小組,為醫(yī)院的護理質量管理做出自己的貢獻。品管圈由護理部主任、主任護師擔任輔導員。護理部副主任、副主任護師擔任圈長,。其余均為各科責任組長。此小組共十人組成。確定圈名為第一圈,繪制圈徽。意義為海河醫(yī)院第一個品管圈,并有永爭第一的意義。
1.2主題選定 2014年5月23日召開圈會,全體圈員進行頭腦風暴提出多項主題[2],經提議人論述選題依據(jù)、立題思路等,由全體圈員根據(jù)主題的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上級政策等四方面進行多重投票,經兩輪投票,最終“降低住院患者送檢痰標本不合格率”以17.11分(最高分)被確定為我品管圈本期活動主題。
1.3現(xiàn)狀調查 每日涉及樣本收集科室(呼吸科、胸外科、結核1科、結核2科、結合3科、結核4科、內科等7各臨床科。由主班護士負責記錄送檢痰標本數(shù)量以及化驗室反饋標本不合格的原因,記錄不合格數(shù)量,每周由第一圈負責資料收集的圈員將科室登記記錄收集,并進行數(shù)量統(tǒng)計。4 w為現(xiàn)狀調查周期進行匯總。從2014年5月31日~2014年6月27日。痰標本留取不合格例數(shù)及構成比。根據(jù)80/20原則,痰標本不合格主要原因為標本為唾液、收取標本不符、容器內無標本。調查結果,見表1。
1.4解析 經頭腦風暴方式分析各種原因,再通過管理工具:魚骨圖、要因選定表等最終確定要因。
1.4.1護士宣教不到位 對7個科室患者進行關于如何正確留取痰標本的宣教結果評價,能基本掌握留痰方法的患者僅為57%,此項確定為要因。
1.4.2無留取痰標本工作流程 對7科室護士進行訪談(每科隨機4人),流程存在不統(tǒng)一,此項確定為要因。
1.4.3宣教材料簡單、形式單一 現(xiàn)場查看科室關于痰標本留取宣教材料,只有護理人員進行講解一種方法。確定為要因。
1.4.4低年資護士對痰標本留取相關知識掌握不全面 提問科室≤3年資護士,基本掌握率78%,但對于各種痰標本檢驗對應臨床意義回答正確率為71%,此項確定為要因。
1.4.5痰標本容器口徑小,材質不透明,不易于標本留取及質量檢查。訪談臨床護士及患者,92%人員認為存在此項問題,此項確定為要因。
1.4.6一次發(fā)放痰標本收集容器種類多,患者識別困難易混淆,一次性留取多個標本造成痰量不足?,F(xiàn)場調查結核科室及呼吸科一般是將所有痰盒一并發(fā)放,多達十余個,此項確定為要因。
1.4.7痰標本留取種類劃分過細,造成患者痰量不足,現(xiàn)場調查我院臨床一般開具6~12種痰標本化驗,每種均需取一個標本,此項確定為要因。
1.4.8痰標本留取工作的交接未執(zhí)行,現(xiàn)場查看多科室未明確納入交班內容,此項確定為要因。
1.4.9醫(yī)生開具留取痰標本醫(yī)囑成模式化,個別患者確實無痰,此項問題目前因醫(yī)院管理機制及臨床人力不足等原因尚未解決。
1.5目標設定 改善前送檢痰標本的不合格率為:(不合格標本÷送檢標本總數(shù))100%=13.48%。改善目標設定為:目標值=現(xiàn)況值-改善值=現(xiàn)況值-(現(xiàn)況值×圈能力×改善重點)=13.48-(13.48×0.55×0.8)=7.55%。預期改善幅度:(現(xiàn)狀值-目標值)÷現(xiàn)狀值×100%=(13.48-7.55)/13.48=43.99%。
1.6對策擬定與實施 循證最新有關痰標本采集的知識點,由健康教育組組織培訓實施負責人以護患問答形式制作彩圖詳解采集痰標本可能涉及到的知識,在病室中張貼。制作動態(tài)VCR進行宣教,節(jié)省護士人力,以病室為單位組織多名患者及家屬共同學習。教會患者咳深部痰的方法。多方循證并經過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通過制作新的留取痰標本的工作流程,全院試用。登記發(fā)放痰盒的種類,如患者有痰,查看患者留痰是否正確,正確送檢,不正確咨詢大夫予以霧化或者氣管鏡吸痰進行標本的留取。對患者痰標本留取情況作為交接班重點之一進行交接班.對全員尤其是低年資護士對痰標本留取相關知識進行統(tǒng)一培訓.參考兄弟醫(yī)院痰標本容器的樣式,與我院物資科協(xié)調更換痰標本采集容器。原來我們采用白色無菌瓶,瓶口較小,瓶身不透明,無法很好地觀察患者留取的痰液是否合格。更換透明的廣口瓶后,護士能很清晰地看到患者留取的是不是痰標本。如不是請患者重新留取。而且針對痰標本留取種類劃分過細,我們與化驗室聯(lián)系。原來真菌培養(yǎng)、普通菌培養(yǎng)、革蘭氏染色,分別留在一個痰盒中。經過改進,這三種痰標本只需吐在更改后的一個廣口瓶后,就能檢出這三個化驗的結果。減少了護士及護工的勞動量,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縮短了痰標本正確留取的時間。
1.7活動后從2014年10月11日~11月7日,痰標本留取不合格分布與構成比,見表2。
2 結果
統(tǒng)計2014年品管圈活動后住院患者留取痰培養(yǎng)標本的情況,并與活動前5月31日~6月6日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活動前后的痰標本合格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改善后送檢痰標本的不合格率為:(不合格標本÷送檢標本總數(shù))100%=6.8%。目標達成率:(6.8-13.48)/(7.55-13.48)×100%=112.65%。改善幅度:(改善前值-改善值)÷改善前值×100%=(13.48-7.55)/13.48=49.55%。
3 討論
3.1本次品管圈活動制定了新的痰標本留取工作流程,使護士在平時工作中對痰標本的留取工作有據(jù)可依。提高了痰標本留取的正確率。制定了痰標本留取容器發(fā)放交接表。痰標本留取知識循證,促進我院將康教育組的工作的積極發(fā)展。制作了痰標本留取宣教視頻、圖冊使宣教形式更加生動。痰標本留取容器的改變方便了患者和臨床護士。
3.2本次品管圈工作因是我院第一次做品管圈,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大多數(shù)圈員對管理工具的運用不熟練,應加強培訓與練習。
團隊人數(shù)相對較多,本意希望鼓勵大家參與,但在活動中很難保證100%出勤。資料收集時間可相對延長1~2 w更具說服力。另外本次活動中未納入對策的送檢標本人員(護工)的培訓規(guī)范應進行,進一步降低痰標本送檢的不合格率。下階段應注重增加圈員內部培訓同時爭取參加質量管理院外培訓機會。
參考文獻:
[1]李麗,劉麗,邵麗.品管圈在手術室實習護生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3,20(12A):25-27.
[2]葛引觀,徐黛玉.品管圈活動提高住院患者痰培養(yǎng)標本的采集質量[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2):60-63.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