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125Ⅰ粒子的植入治療肺癌的臨床價值,觀察肺癌患者的表現(xiàn),研究技術的可行性和近期療效。方法 將48例經細胞學確診為肺癌的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A組為125Ⅰ粒子的治療組,共24例,采用CT引導植入治療肺癌。B組為對照組,共24例,采用藥物灌注化療。結果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5.34%,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56.63%,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125Ⅰ粒子植入治療肺癌療效確切、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治療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效果。隨著介入放射學在肺癌診療中的作用不斷增強、介入治療技術的改進和肺癌研究的深入,介入治療逐漸成為肺癌尤其中晚期主要的治療手段。
關鍵詞:125Ⅰ粒子;肺癌;植入治療
肺癌在發(fā)達國家和國內大中城市發(fā)病率為第一位,我國每年>80萬新發(fā)病例,并且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平均5年生存率低于15%[1]。很多患者如果接受手術治療會有并發(fā)癥,有可能對其它的隱藏病有著潛在的威脅,因此,微創(chuàng)技術的應用對治療肺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CT引入下植入125Ⅰ粒子,作為一種有效且并發(fā)癥最小的治療方法有著重要的醫(yī)療價值。現(xiàn)在將對48例肺癌患者的治療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年齡在5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為48例,其中男性有31例,女性有17例。右肺病變的有26例,左肺病變的有22例。中央型肺癌的有22例,周圍型肺癌的有26例。注:要求患者心、肝、腎功能正常,沒有明顯的其它肺部相關疾病。
將48例肺癌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A組作為125Ⅰ粒子的治療組,共24例。采用CT引導經皮植入治療肺癌。B組作為對照組,共24例,均采用藥物灌注。其化療藥物為環(huán)磷酰胺、阿霉素及卡鉑或順鉑。
1.2儀器與設備 ①西門子Emosion 6層螺旋CT掃描機,掃描條件為125Kv,260mA,層厚為3~5mm。②粒子治療計劃系統(tǒng)(TPS)。③轉盤式粒子植入槍和18G植入針。④125Ⅰ粒子長4.5mm,直徑為0.8mm,半衰期為59.6d。每顆125Ⅰ粒子的輻射直徑為1.7cm,每顆125Ⅰ粒子的表面活度為0.8mCi。
1.3治療方法 ①治療組先進行CT掃描,根據(jù)病灶位置將相關的數(shù)據(jù)輸入計算機。計算機自動完成125Ⅰ劑量的測定和所需要的125Ⅰ粒子數(shù)目的測定,TPS模擬布源。根據(jù)腫瘤部位選擇不同體位并固定,將自制定位器固定于體表相應位置,CT掃描后標記進針點進而確定進針角度、方向及深度。手術前期的準備工作要充分,比如術前備齊鎮(zhèn)咳鎮(zhèn)靜劑止血劑,各類搶救藥品及氣胸引流包等。根據(jù)布源的測定確定進針的位置。常規(guī)消毒、鋪巾,穿刺點局麻后,囑患者屏氣,將穿刺針插至測量深度時停止進針,過程中隨時調整進針角度及深度,按計劃在預定位置植入相應粒子書。術中心電監(jiān)護,醫(yī)護及患者注意防護。完畢后,再次CT掃描觀察粒子在肺腫瘤中的分布均勻情況,看是否有漂浮粒子、移位,評估粒子覆蓋范圍及滿意度,患者有無胸悶脹痛等。②對照組采用藥液灌注法:選取合理進針點,將藥液灌入病灶部位。進針時應緩慢,減少穿刺次數(shù),減少經過胸膜次數(shù)。手術前應該充分麻醉至胸膜,防止患者中途出現(xiàn)咳嗽氣促的情況,可有效避免氣胸的發(fā)生。注意術后患者憋喘、胸悶現(xiàn)象,對癥處理。并做好術后的觀察和護理工作。
1.4療效評價 全部患者隨訪3個月,對125Ⅰ粒子植入時以及植入后的3個月復查螺旋CT。在檢查圖像上,對腫瘤中兩個垂直的最大徑乘積進行比較。其中:①完全緩解(CR):腫瘤完全消失,影像學上不能顯示腫瘤或僅有條索狀影。②部分緩解(PR):腫瘤縮小,乘積比治療前減少≥50%。③無變化(NC):乘積比治療前減少<50%或增大<25%。④進展(PD):乘積比治療前增大≥25%或出現(xiàn)新病灶。
2結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都順利完成了手術。48例患者根據(jù)復查情況判斷,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5.34%,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56.63%。腫瘤的轉移范圍明顯縮小。其中采用125Ⅰ粒子體外植入術治療的腫瘤轉移幾乎不存在,而采用藥物灌注治療的方法部分有轉移,但也達到了治療效果,只是相對來說,治療組的效果更顯著,對照組的療效相對不明顯。而對照組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較多。125Ⅰ粒子治療組高達58%完全緩解,證明125Ⅰ粒子植入對實體腫瘤確實有很好的療效,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3討論
如何使患者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療、延長生存期、減輕痛苦、改善生存質量是中晚期肺癌治療的重點和難點[2]。隨著介入放射學在肺癌診療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治療技術的改進,125Ⅰ粒子植入治療逐漸成為中晚期肺癌主要的治療手段。125Ⅰ粒子植入術能夠極大程度緩解癥狀及改善生活質量,甚至達到臨床治愈水平。其作用機制主要是破壞腫瘤的DNA鏈,直接殺滅腫瘤細胞[3]。CT引導下植入125Ⅰ粒子的優(yōu)點是精確定位,并發(fā)癥少,創(chuàng)傷小,療效高,住院期短,社會效益高。
125Ⅰ粒子是人工同位素,能夠放射γ射線和特殊的X射線。γ射線對DNA鏈能夠直接斷裂,同時產生自由基,引起腫瘤細胞損傷。125Ⅰ粒子體外植入技術相比于藥物灌注的技術,療效明顯。其未來應用會比藥物灌注的方法更為普遍。放射性核素125Ⅰ粒子具有組織局部劑量高,近粒源處劑量高,周圍組織劑量小,125Ⅰ達到充分利用的特點[4]。更適合組織間的放療,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提高了生活質量,手術更易于采取防護措施。
參考文獻:
[1]胡小波,曹建民,陳波,等.肺癌介入治療現(xiàn)狀與進展[J].當代醫(yī)學,2009,6,l5(17).
[2]王靜,李振家,王顯鋒,等.經皮肺穿刺近距離放射治療肺癌的療效觀察[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10).
[3]李宇鳴,劉陽勇,楊濤,等.CT導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療肺癌的臨床療效[J].實用腫瘤雜志,2014(01).
[4]劉元偉,王強慶,林杰,等.CT導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療肺癌的研究[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05(01).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