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將我院3年內收治的結腸癌患者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均2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開放性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使用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觀察治療效果以及安全性。結果 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是對結腸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在臨床上有著很高的應用價值。若患者證型和身體狀況允許,可以對其實施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的治療。
關鍵詞: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結腸癌;臨床效果;評價
結腸癌是消化道常見腫瘤類型,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均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危害。因此對患者實施有效并安全的治療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保守治療方法往往無法對患者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目前在臨床上對結腸癌患者幾乎均采取手術方法治療[1],手術治療的方法也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有研究顯示,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是對結腸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了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09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結腸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CT或B超等影像學方法檢測結合場景檢測,均被確診為結腸癌患者。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為22~66歲,平均(41.23±3.21)歲。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20例。對照組中,男10例,女10例,年齡22~65歲,平均(40.45±3.01)歲。觀察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23~66歲,平均(42.29±4.38)歲。對兩組患者年齡和性別等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均需要實施合并癥狀的對癥治療,并將電解質紊亂進行糾正。若患者出現(xiàn)了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出現(xiàn)了下降等情況,需要對重要臟器功能進行保護。另外也需要做好胃腸道的準備工作,并對其實施抗生素和維生素K等藥物的治療,讓患者身體狀態(tài)能夠較好的適應手術治療。在此基礎上上,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開放性手術方法治療,清掃淋巴結。觀察組患者使用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首先讓患者采取仰臥位,并在腹部的右側正中位置進行切口處理,將腹壁進行切開。并在橫結腸和回結腸的末端進行結扎處理,將整個腫瘤包含在封閉腔中,在遠端和頸段分別注入5-FU,劑量為30mg/kg。并從內部向外部對大網膜進行分離處理,分離到最右端,并將大網膜的右邊血管進行結扎處理。也需要找到結腸的根部,在其下方將腸系膜進行切開,將腸系膜中的血管以及血管的分支進行解剖處理,仔細的將腸系膜之間的血管分支徹底結扎。最后可以將側壁腹膜進行切開處理,剝離右邊位置的筋膜并向下進行游離處理,游離的位置為肛提肌,并將回腸和橫結腸切斷,對回腸進行吻合和縫合治療。在手術后為患者提供奧沙利鉑和尿氟嘧啶等藥物治療,并觀察吻合位置的傷口愈合相關情況。
1.3療效標準 對所有患者實施為期12個月的隨訪,使用X線鋇餐灌腸的手段觀察治療效果。①顯效:患者癥狀完全消失,X線平片顯示病灶完全消失,在隨訪期內沒有復發(fā)。②有效:癥狀有明顯好轉,但仍有輕微癥狀出現(xiàn)。X線平片顯示病灶基本清除,但有少部分殘留,在隨訪期內沒有復發(fā)。③無效:癥狀無任何好轉,對其實施X線鋇餐灌腸檢查后發(fā)現(xiàn)病灶仍未清除。并需要記錄兩組患者在隨訪期內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若患者死亡也被計入到并發(fā)癥中。
1.4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和治療效果方面的資料采用χ2檢驗,同時使用率(%)表示,若差異顯示為(P<0.05)則表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治療效果上,觀察組患者治療顯效率30%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顯效率10%,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0%。同時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明顯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5%。所有差異均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結腸癌(cancerofcolon)是結腸位置好發(fā)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在乙狀結腸和直腸的交界位置非常常見。結腸癌在類型上,主要是未分化癌、粘液腺癌、腺癌等,在形態(tài)上主要為潰瘍性以及息肉性[2]。結腸癌的發(fā)生原因非常多,最為主要的原因為纖維素攝入較少以及日常脂肪攝入量過高。同時結腸息肉也是誘發(fā)結腸癌的主要原因。結腸癌患者在發(fā)病早期僅會出現(xiàn)消化不良和腹脹等癥狀,隨著疾病的發(fā)展,患者的排便習慣會改變。這些癥狀并不明顯,同時也沒有較高的特異性[3]。只有在發(fā)病晚期,患者才會出現(xiàn)腹腔積液、黃疸以及水腫等相關癥狀。正是這種特點,諸多結腸癌患者在得到確診時已經是發(fā)病晚期。在此時使用保守治療方法已經無法起到較好的效果,因此手術治療非常重要。但目前針對結腸癌的術式較多,在治療效果和安全性上也有著比較大的差別[4]。
傳統(tǒng)手術為開放性手術,在將腹腔打開后,對病灶位置實施淋巴結清掃手術。這種治療方法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由于結腸癌的特點,手術野往往并不清晰,因此治療效果并不佳。同時開放性手術對患者也會造成較大創(chuàng)口,也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較大的術中出血量,極大的提升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5]。而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能夠明顯的改進這一情況。在傳統(tǒng)的無瘤手術操作的基礎上,對血管進行了相應的處理,明顯降低了術中出血量。另外在實施病灶切除的操作中,也可以將腫瘤區(qū)域視作整體,對其進行徹底的清除。而為了避免術后腫瘤轉移的情況,在術中也需要從血管的根部對病灶位置進行徹底清除,完整的將腫瘤位置的淋巴結清除。這種操作方法可以保證到腫瘤組織不會碰觸正常組織,因此徹底避免了術后腫瘤轉移的情況[6]。但仍需注意在圍手術期的護理工作,在術前需要進行充分的腸道準備,為患者提供維生素K和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在術中也需要使用生理鹽水對腸道進行沖洗。
本研究結果說明,對結腸癌患者治療時,若使用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的方法進行治療,在安全性以及治療效果方面,均明顯的優(yōu)于傳統(tǒng)開放性手術。
綜上所述,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對結腸癌患者有著重要意義,有著很高臨床應用價值,值得通過使用。
參考文獻:
[1]鄭波波,王楠,吳濤,等.改良中間入路與傳統(tǒng)中間入路在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中的比較研究[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5(8):812-816.
[2]羅勇,吳偉主.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并順行性淋巴結清掃治療右半結腸癌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9,12(6):502-503.
[3]廉東瀛.80例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上旬刊),2014,1:85-85.
[4]馬文思.淺析傳統(tǒng)手術與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可行性觀察[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5,11:65-65.
[5]王獻森.對比分析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和傳統(tǒng)根治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效果[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9:81-82.
[6]陳廷耀.用改良的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60例結腸癌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4,10:7-8.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