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冠心病患者不同血液檢驗指標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2例,心絞痛(AP)68例,同時選取同期5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采集三組靜脈血標本,對比三組血小板參數(shù)與RDW以及心肌標志物。結(jié)果 AMI組與AP組RDW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AMI組的cTnT、cTnI、hs-cTnT、CK-MB水平均明顯高于AP組(P<0.01),AMI組與AP組的CK-M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結(jié)論 心肌肌鈣蛋白I是判斷心肌損傷的最佳血液檢驗指標,紅細胞分布寬度是冠心病預后的負面影響因子。
關(guān)鍵詞: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絞痛;血液檢驗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其是由肝臟脂肪代謝紊亂引發(fā)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進而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形成損害,而血栓的蓄積可造成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動脈管腔狹窄,最終導致心肌細胞供血供養(yǎng)不足而引發(fā)的心功能障礙、心肌細胞壞死等器質(zhì)性病變[1]。近年來,我國冠心病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引起社會廣泛重視。大量研究顯示,冠心病的發(fā)病機制及預后與血小板、紅細胞各項參數(shù)關(guān)系密切[2],心肌肌鈣蛋白(cTn)則可對心臟特異性損害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3]。為進一步探討不同血液檢驗指標在冠心病病情與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AMI、AP患者及健康體檢者進行靜脈血標本采集檢測,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AMI42例,AP68例,同時選取同期5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AMI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46~76歲,平均(65.2±7.3)歲;AP組男39例,女29例,年齡47~73歲,平均(64.7±7.6)歲;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5~75歲,平均(65.8±5.6)歲。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合并其他心臟病、嚴重感染等。三組性別、年齡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集受檢者靜脈血,健康體檢者于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6ml,冠心病患者在臨床確診后,于第2d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患者根據(jù)病情需要,需多次進行血液標本的采集與送檢。分別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及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液標本進行檢測,血液檢測均在標本采集后1h以內(nèi)完成。
1.3觀察指標 血液檢驗指標包括血小板計數(shù)(PLT)、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DW)、血小板壓積(PCT)、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心肌肌鈣蛋白T(cTnT)、心肌肌鈣蛋白I(cTnI)、高敏心肌肌鈣蛋白T(hs-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標準參考范圍:PLT為(100~300)×109/L;MPV為(7.8~11)FL;PDW為(15.5~18.1)%;PCT為0.105~0.275%;RDW為(11.6~13.7)%;cTnT為(0.000~0.010)μg/L;cTnI為(0.000~0.034)μg/L;hs-cTnT為(0.000~0.014)μg/L;CK-MB為(0~24)IU/L。
1.4統(tǒng)計分析 采取統(tǒng)計軟件SPSS21.0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取χ2檢驗,兩組計量資料均值比較采取t檢驗,多組采取F檢驗,α=0.05。
2結(jié)果
2.1血小板參數(shù)與RDW AMI組與AP組RDW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其余指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心肌標志物 AMI組的cTnT、cTnI、hs-cTnT、CK-MB水平均明顯高于AP組(P<0.01),AMI組與AP組的CK-M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3討論
近年來有不少研究顯示,RDW水平上升可增加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發(fā)生風險,對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出現(xiàn)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本研究中,兩組冠心病患者的RDW水平相對于對照組有明顯上升,提示,RDW上升是影響冠心病預后的重要危險因子。血栓學說認為,冠脈硬化是由動脈內(nèi)膜血栓進展引發(fā)的,在血栓的形成與再灌注過程中,血小板發(fā)揮了關(guān)鍵性作用。血小板大量聚集、黏附在血管壁上可促使巨核細胞形成,同時釋放出大量新生、活性強、體積大的血小板,導致血小板體積異質(zhì)性隨之增大。本研究中,兩組冠心病患者的PLT、MPV、PDW、PCT與對照組相比有升高趨勢,但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冠心病發(fā)病時間和血小板參數(shù)變化可能存在相關(guān)性。
AMI與AP均可導致心肌細胞損害,二者區(qū)別在于,AMI患者存在持續(xù)性心肌缺血性壞死,而AP心肌損害則較輕。心肌細胞損傷發(fā)生后可使心肌標志物入血,導致血漿心肌標志物濃度上升。而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液中幾乎檢測不到cTnT、cTnI等心肌標志物。本研究中,健康體檢者血液中未檢測到cTnT、cTnI、hs-cTnT,僅檢測到低水平CK-MB。而這4項標志物在AMI患者血液中濃度則顯著高于AP患者,即cTnT、cTnI、hs-cTnT、CK-MB水平與心肌損害程度呈正相關(guān)。在這4項指標中,cTnI又是判斷心肌損傷的最佳指標,cTnI在AMI組患者血液中濃度明顯高于AP組,而在健康體檢者中則未檢測到。
綜上所述,心肌肌鈣蛋白I是判斷心肌損傷的最佳血液檢驗指標,紅細胞分布寬度是冠心病預后的負面影響因子。
參考文獻:
[1]曾小莉,趙秀清,馬旭,等.阿司匹林對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微小RNA-223影響及意義[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5,29(6):553-555.
[2]許文亮,武越,惠波,等.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平均體積的變化及相關(guān)因素研究[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2,27(4):262-265.
[3]冷良,劉衛(wèi)紅,馬艷玲,等.應用高敏感性肌鈣蛋白T檢測冠心病的臨床意義初探[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28):5533-5536.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