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我國PM2.5學位論文、會議論文信息分布。方法 本文利用海量數據庫和數據挖掘、聚類分析和可視化技術,從論文分布、論文增長趨勢、碩博學位論文對比、主要研究機構分布、主辦單位分布、高產作者等方面得出綜合分析結果。結果 我國PM2.5相關學位論文與會議論文發(fā)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11年~2014年學位論文漲幅較大,2011年~2013年會議論文漲幅較大。PM2.5相關學位論文主體是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大約是博士論文的八倍。PM2.5相關學位論文、會議論文主要研究機構或主辦單位為國內環(huán)境、氣象或醫(yī)學相關機構或部門,說明我國這些領域工作人員為霧霾防治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結論 我國PM2.5學位論文與會議論文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尤以2011年~2014年發(fā)展最為迅速。
關鍵詞:PM2.5;學位論文;會議論文;信息挖掘
近年來,我國多個城市遭遇嚴重霧霾天氣,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健康與生活。通常而言,我們將區(qū)域性能見度低于10 km的空氣渾濁現象稱為\"霧霾\"天氣,其主要成分是PM2.5[1]。PM2.5(particulate matter,細顆粒物),指環(huán)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μm的顆粒物。PM2.5不但是造成大氣能見度下降的主要原因[2],而且會對人類身體健康產生重要危害,有研究指出霧霾易引發(fā)各種呼吸道疾病且比香煙更易致癌[3],美國學者研究表明,每立方米PM2.5增加10 微克,全死因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癌癥死亡率將分別增加4%、6%和8%[4]。因此對PM2.5開展科學研究,積極治理霧霾是當務之急。
1資料與方法
筆者借助ROST、萬方創(chuàng)新助手等科研工具,利用多種信息挖掘與分析技術,于2016年1月5日對我國PM2.5相關學位論文與會議論文進行信息挖掘分析,以期為霧霾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指標主要有論文分布、論文增長趨勢、碩博學位論文對比、主要研究機構分布、主辦單位分布、高產作者等。
2結果
2.1學位論文
2.1.1學位論文年代分布列表,見表1。
2.1.2 學位論文增長趨勢,見圖1。
由表1與圖1可知,我國近10年PM2.5相關學位論文文獻量逐年增加,呈逐漸增長趨勢,其中2011年~2014年年度發(fā)文量漲幅較大,這與在此期間我國霧霾肆虐這一社會現象密不可分。
2.1.3碩博學位論文數量對比,見圖2。
由圖2可知,我國PM2.5相關學位論文主體是碩士論文,占89%,其次是博士論文,占11%,碩士論文大約是博士論文的八倍。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歸結于我國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招生比例,\"中國教育在線\"統計數據表明,2014年,我國碩士研究生錄取約56萬人,博士研究生錄取約7.1萬人[5],前者也將近是后者的8倍。
2.1.3主要研究機構,見表2。
由表2可知,我國PM2.5相關學位論文的主要研究機構為山西醫(y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河北醫(yī)科大學等國內綜合性大學或醫(yī)學院校,值得注意的是,前十所主要研究機構里面醫(yī)學類院校占了三所,這還不包括綜合性大學中的醫(yī)學院,可見我國醫(yī)學類院校在研究PM2.5、霧霾與人類健康方面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2.2 中文會議論文
2.2.1近十年中文會議論文年代分布列表,見表3。
2.2.2 中文會議論文增長趨勢,見圖3。
由表3與圖3可知,近十年我國PM2.5相關會議論文亦呈逐漸增長之勢,其中2012年文獻增長率最高,達124%,2013年發(fā)文量最多,達227篇,2011年~2013年文獻增長速度較快,這與2011年~2014年學位論文漲幅較大基本一致。
2.2.3 中文會議論文主辦單位分布,見圖4。
由圖4可知,在PM2.5會議論文主辦單位分布中,前三甲為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中國氣象學會與中國顆粒學會,說明我國會議論文研究主要集中在PM2.5與環(huán)境或氣象相關領域。
2.2.4主要研究機構,見表4。
由表4可知,PM2.5相關會議論文主要研究機構為北京市環(huán)境保護科學研究院、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戈爾工業(yè)品、中山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前十名研究機構主要為環(huán)境、氣象相關研究單位,這與會議論文主辦單位集中在環(huán)境或氣象相關領域一致。
2.2.5高產作者,見表5。
由表5可知,PM2.5相關會議論文高產作者主要為曹軍驥(中國科學院)、宋偉民(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陶?。ㄖ袊h(huán)境保護部),這些高產作者來自環(huán)境、公共衛(wèi)生等主要研究機構。
3討論
本文應用信息挖掘技術及信息分析方法,對我國近10年來341篇PM2.5學位論文及680篇會議論文,從論文分布、論文增長趨勢、碩博學位論文對比、主要研究機構分布、主辦單位分布、高產作者分布等方面進行相關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①我國PM2.5相關學位論文與會議論文發(fā)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11年~2014年學位論文漲幅較大,2011年~2013年會議論文漲幅較大。②我國PM2.5相關學位論文主體是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大約是博士論文的八倍,這主要由我國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數量而決定。③PM2.5學位論文、會議論文主要研究機構或主辦單位為國內環(huán)境、氣象或醫(yī)學相關機構或部門,高產作者亦出自這些機構,說明我國這些領域工作人員為霧霾防治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建南,秦朝,張攀.霧霾污染的影響因素:基于中國監(jiān)測城市PM2.5濃度的實證研究[C]行政論壇,2016(1):62-66.
[2]王京麗,劉旭林.北京市大氣細粒子質量濃度與能見度定量關系初探[J].氣象學報,2006,4(2):221-228.
[3]張華麗.淺談對霧霾的認識與控制措施[J].廣州化工,2013,6(41):173-174.
[4]E. Marchwinska-Wyrwal, G. Dziubanek, I. Hajok. Impact of Air Pollution on Public Health[EB/OL]. http://cdn.intechopen.com/pdfs/18631/InTech-Impact_of_air_ pollution _on_public_health.pdf (2016-2-10).
[5]中國教育在線.2015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EB/OL].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