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中藥復方治療氣虛痰阻型乳腺癌化療引起胃腸道反應探討。方法 以中藥復方香砂六君子合橘皮竹茹湯治療氣虛痰阻型乳腺癌化療所致消化道反應40例,并設(shè)對照組40例,觀察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藥物毒副反應、兩組化療后第1、5 d惡心,嘔吐緩解程度等。結(jié)果 治療組臨床癥狀改善率為92.5%,對照組為70%(P<0.05);化療第1 d兩組嘔吐及腹脹、納差等副反應癥狀改善程度,治療組為82.5%,對照組為50%(P<0.05);化療第5 d兩組嘔吐及腹脹、納差等副反應癥狀改善程度,治療組為92.5%,對照組為80%(P<0.05)。結(jié)論 該藥配合化療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減輕胃腸道反應,其通過健脾利濕,理氣和胃,改善胃腸道的內(nèi)分泌功能,并且調(diào)節(jié)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減輕胃腸道反應的目的。
關(guān)鍵詞:中藥復方;乳腺癌;化療;胃腸道反應;中醫(yī)藥療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為常見且多發(fā)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被確診乳腺癌的患者在14萬人以上,已經(jīng)成為城市中女性惡性腫瘤發(fā)病之首。目前針對乳腺癌提倡采用綜合治療,化療是治療中晚期乳腺癌的重要措施,但是化療對患者常引發(fā)消化道不良反應,使化療難以完成,從而嚴重地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存質(zhì)量。因此如何最大程度減低化療的胃腸道毒副反應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在臨床上采用香砂六君子合橘皮竹茹湯防治氣虛痰阻型化療所致消化道反應,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共納入近1年我科住院乳腺癌術(shù)后化療患者80例,均為2014~2015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齡35~74歲,平均53歲;納入標準:患者為初發(fā)乳腺癌;年齡<70歲;臨床分期在II-III期,并且進行乳腺癌根治術(shù)后;Karnofsky氏評分>80分;患者自愿接受化療。排除標準:有胃腸道梗阻癥狀;化療前24 h有惡心嘔吐癥狀并且使用適量藥物;合并有心腦腎肝等重要臟器功能損害;胃神經(jīng)癥、癔病者。同時符合根據(jù)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的第7版《中醫(yī)內(nèi)科學》教材符合氣虛痰阻型的病患,具體臨癥表現(xiàn)為:食入即吐或朝食暮吐或嘔吐時作時止,胸脘痞悶,嘔吐白色痰涎,倦怠無力,納呆,口淡,大便溏薄,舌體胖大或有齒印,舌質(zhì)淡白,脈細弱或沉遲等。
1.2化療方案 根據(jù)患者的臨床分期、病理分期、病理類型、免疫組化等結(jié)果,評估其危險分層,結(jié)合年齡心臟功能、基礎(chǔ)病等,分別選擇標準的AC(吡柔比星50~60 mg/s+環(huán)磷酰胺600 mg/s)、CAF(吡柔比星50 mg/s+環(huán)磷酰胺500 mg/s+氟尿嘧啶500 mg/s)、EC方案(表阿霉素100 mg/s+環(huán)磷酰胺600 mg/s),所有的化療藥物在第1 d內(nèi)使用,每21 d重復療程。不同化療方案組內(nèi)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入選者隨機分為中藥組(治療組)、西藥組(對照組)。其中治療組入組40例,對照組入組40例。
1.3方法 入選的80例患者在化療前30 min及化療后4 h及8 h均予昂丹司瓊8 mg靜脈注射。治療組在化療后第1 d開始服用香砂六君子合橘皮竹茹湯100 ml,2次/d至化療后第5 d;對照組在化療后第1 d開始肌注胃復安10 mg,1次/d至化療后第5 d。具體中藥方選用香砂六君合橘皮竹茹湯加味辨證治療。基礎(chǔ)方:黨參10~20 g,白術(shù)10 g,茯苓15 g,炙甘草6 g,陳皮10 g,煮半夏10 g,木香6 g(后下),砂仁6 g(后下),竹茹10 g,炒麥芽15 g,神曲15 g,炙甘草5 g。方藥隨臨證加減:咽痛伴口腔潰瘍者加知母10 g,麥冬15 g,生地10 g;全身乏力明顯加黃芪30 g;心情不暢者加醋香附10 g,柴胡10 g;大便秘結(jié)加瓜蔞仁12 g,火麻仁15 g;呃逆不止加旋覆花(包煎)6 g,吐酸水者加刺猬皮15 g,瓦楞子(先煎)12 g;嘔吐清涎者加吳茱萸5 g,制附子6 g,另生姜5片(煮),少量。(本院中藥房煎煮)加入上方水煎服,用法均為100 ml/次,2次/d,從化療第1 d開始服用,服5 d為1個療程,共服用1個療程。
1.4觀察療效判定及方法
1.4.1療效觀察及判定 ①采用歐洲臨床腫瘤會議推薦標準進行判定惡心程度。0度:無惡心;I度:有惡心,進食、日常生活無影響;II度:有惡心,進食、日常生活受到影響;III度:惡心需臥床休息。嘔吐程度分4度。0度:無嘔吐;I度:嘔吐1~2次/d;II度:嘔吐3~5次/d;III度:嘔吐超過5次/d。治療成功:無嘔吐或嘔吐<2次/d,不影響生活;治療部分成功:嘔吐<4次/d;治療失敗:嘔吐在4次/d以上。②兩組化療后第1,5 d分別做惡心,嘔吐緩解程度對比。
1.4.2統(tǒng)計學方法及結(jié)果 對兩組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SPSS 17.0進行分析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時,兩者差異在統(tǒng)計學上有意義。
2結(jié)果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兩組經(jīng)χ2檢驗,χ2=5.251,P<0.05,兩組的治療有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比較化療第1 d兩組嘔吐及腹脹、納差等副反應癥狀改善程度,見表2。
兩組經(jīng)χ2檢驗,χ2=8.103,P<0.05,兩組比較有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比較化療第5 d兩組嘔吐癥狀改善程度,見表3。
兩組經(jīng)χ2檢驗,χ2=6.247,P<0.05,兩組有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體會
乳腺癌是目前女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位列第一的惡性腫瘤,其中化療藥物在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同時,也會殺傷正常的細胞,對機體各系統(tǒng)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毒副反主應,甚至個別患者被迫中斷治療,其中化療所致惡心嘔吐是患者化療過程中最為痛苦、難以忍受的化療藥物副反應之一,而在乳腺癌化療中,尤其以含蒽環(huán)類和鉑類方案引起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消化道反應最為常見。
中醫(yī)書籍當中雖然無關(guān)于化療所致惡心、嘔吐的記載,但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可以歸為“嘔吐”的范疇,基本病機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從臨床實際來看,化療藥物毒性較強,損傷人體正氣,導致脾失運化,胃失受納,飲食積滯,水濕不化,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變?yōu)樾皻馔A趔w內(nèi),形成惡性循環(huán),故發(fā)生食欲減退,惡心、嘔吐,長期如此可導致營養(yǎng)不良,嚴重影響患者的整體情況和治療的依從性故化療所致的惡心、嘔吐為虛實夾雜證,以虛為本,以實為標,臨床治療多以益氣健脾為主,輔以降逆化痰和胃之藥,并隨癥加減以上所用香砂六君合橘皮竹茹湯。著名的乳腺專家林毅教授[1]認為脾虛及濕阻是化療后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的主要病因病機,化療藥物多為峻猛熱毒之品,耗氣傷陰,損傷脾胃,不能運化水濕,濕邪困脾,蘊久化熱,致脾胃不和,氣機升降失調(diào),引起胃滿納差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治療應以健脾利濕理氣和胃為法,香砂六君子湯出自《太平和劑局方》,方中黨參甘溫益氣健脾養(yǎng)胃,白術(shù)甘溫補氣,苦燥健脾守而不走,炙甘草甘溫益氣,調(diào)和諸藥,半夏,陳皮行氣化痰,砂仁行氣化濕,木香行氣止痛。香砂六君子湯對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延緩H+自胃腔向黏膜內(nèi)的彌散,同時對碳酸氫鹽從上皮細胞表面向胃腔內(nèi)的移行有阻止作用,從而保護胃黏膜,使其免受損傷[4]。甚至有學者報道有關(guān)研究擬通過動物實驗,對加味橘皮竹茹湯療效機制進行探討,初步揭示中醫(yī)藥防治化療所致消化道反應的療效機制。加味橘皮竹茹湯防治化療所致消化道反應的療效機制與其能夠拮抗或降低順鉑造成的受試動物體內(nèi)5-HT胃泌素異常升高,減少5-HT介導的嘔吐反射,減小順鉑對消化道粘膜細胞和組織產(chǎn)生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將順鉑導致的胃腸道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胃腸道動力方面異常大大改善有關(guān)。橘皮竹茹湯二者相伍,溫中有清,調(diào)理脾胃。紅棗具有養(yǎng)血健脾,甘草益氣和胃,二者相和,調(diào)中養(yǎng)胃,保護胃粘膜。此方配伍合理、嚴謹,臨床施治隨證加減,應用于防治腫瘤患者化療過程中引起消化道刺激反應方面,取得滿意的療效。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香砂六君子湯聯(lián)合橘皮竹茹湯兩者相得益彰,不僅對機體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同時亦減輕惡心、嘔吐、納差乏力等癥狀,較好地防治了化療的不良反應,能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增強體質(zhì),有利于控制某些并發(fā)癥,使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增強,以利于堅持化療,完成化療周期。同時該方經(jīng)濟實惠,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一屆全國中醫(yī)及中西醫(yī)結(jié)合乳腺病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9.
[2]李志,肖國輝,徐州,等.香砂六君顆粒對脾虛患者及大鼠胃腸運動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7(5):512-515.
[3]傅智敏,朱曙東.香砂六君子湯對大鼠急性胃黏膜損傷的保護作用[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24(4):52.
[4]文譯輝,梁石,梁哲昭,等.香砂六君子湯水煎液對急性胃黏膜 損傷的治療作用[J].廣東醫(yī)學,2007,28(1):30-32.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