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血管超聲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在2014年2月~2016年2月中同期所選的86例患者作為本文研究對象,其中,43例患者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43例為未患有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正?;颊?,兩組患者分別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并在入院后采用超聲診斷儀對兩組患者的頸部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數量及血管狹窄狀況進行檢測。結果 經本文研究結果得出,研究組患者出現動脈粥樣硬化軟斑、硬斑及混合斑的總體例數要顯著多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組間結果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血管狹窄檢測結果上,觀察組患者發(fā)生輕度狹窄、中度狹窄及重度狹窄的幾率要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組間結果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采取頸部血管超聲檢測能夠及時有效發(fā)現患者的病灶根源,降低病灶惡化幾率,使病癥得到早發(fā)現與早治療。
關鍵詞:腦血管;血管超聲;臨床研究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中有著極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是當前醫(yī)學臨床治療十分棘手的病癥之一[1]。由研究數據表明,在腦血管疾病范圍中,缺血性腦血管病占據總范圍比例的75%~85%,病癥致殘率高達60%,死亡率達15%,且該病癥在臨床中極易發(fā)生復發(fā)現象,臨床治愈較難。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在病發(fā)初期會出現明顯的病理特征,其主要特征在于頸部血管發(fā)生狹窄及頸內動脈粥樣出現硬化斑塊,而這一病理特征若在病發(fā)早期階段得到有效診斷,則能極大幾率的防止病癥發(fā)生惡化,降低患者的生命安全風險,使病癥得到及時有效治療[2]。本文將頸部血管超聲作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診斷研究方案,現將詳細醫(yī)學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4年2月~2016年2月中同期所選的86例患者作為本文研究對象,其中,43例患者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43例患者為未患有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正?;颊?,兩組患者分別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經患者臨床資料顯示,研究組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齡范圍在50~70歲;對照組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齡范圍在55~7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比較意義。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超聲診斷儀對頸部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數量及血管狹窄狀況進行觀察,主要實施方式包括:超聲診斷儀選擇飛利浦iu22彩色超聲診斷儀,診斷頻率調整為8~10 MHZ,首先,指導患者以平臥位方式平躺于病床中,將頸部完全露出,根據頸部總動脈位置方向向頸部動脈實施顱內橫斷面掃查,在橫斷面掃查結束后再實施縱斷面掃查,在此過程中對患者實施彩色超聲檢查,檢查過程中密切觀察圖像斷層顯示的頸部血管狀況及斑塊分布狀況,對圖像顯示結果進行詳細記錄。
1.3癥狀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的頸部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數量進行計算,并對血管狹窄狀況進行觀察,根據患者頸部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態(tài)及數量進行病灶類型區(qū)分,主要分為三個形態(tài)類型,分別為軟斑、硬斑、混合斑。軟斑:超聲回聲偏弱;硬斑:超聲回聲非常強,且從超聲影像中呈現明顯斑塊特征;混合斑:回聲出現時而弱時而強的特征。頸部血管狹窄的觀察標準主要分為輕度狹窄、中度狹窄及重度狹窄三個標準,輕度:血管管徑小于一般血管,但血流動力無變化;中度:少量血液經過血管,血管管徑明顯窄于一血管;重度:血管未見血流通過,血管出現閉塞現象。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的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 15.0,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值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頸部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數量對比 研究組患者出現動脈粥樣硬化軟斑、硬斑及混合斑的總體例數要顯著多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組間結果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血管狹窄狀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發(fā)生輕度狹窄、中度狹窄及重度狹窄的幾率要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組間結果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中有明顯發(fā)病年齡特征,其多發(fā)于老年患者群體,并在近幾年呈現逐年上升的發(fā)展趨勢。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若在早期患病時期未得到及時發(fā)現,則會給患者機體造成極大傷害,在臨床中具有極高的極致殘幾率與死亡幾率,因此早發(fā)現與早治療是有效防止病情惡化發(fā)展的重要舉措[3]。根據這一問題,本文將頸部超聲檢測作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檢查方案,該檢測方式在臨床應用中不僅具備方便、快捷、創(chuàng)傷小等檢測優(yōu)勢,其還能為后期病癥治療提供準確依據,使病灶形態(tài)、數量及位置得到確切掌握[4]。從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病理特征來說,頸部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斑及血管狹窄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特征,患者在患病期間會伴隨在頸動脈中膜厚度的增加引發(fā)粥樣硬化斑塊,同時會伴隨頸動脈出現狹窄現象,使得患者出現嚴重的腦部供血不足現象,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5]。經本文研究結果得出,研究組患者出現動脈粥樣硬化軟斑、硬斑及混合斑的總體例數及患者發(fā)生輕度狹窄、中度狹窄及重度狹窄的發(fā)生幾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組間結果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慢性宮頸炎患者采取保婦康栓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提高病癥臨床治愈率,降低術后感染幾率,對患者術后康復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徐新麗.頸部血管彩超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動脈血管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1(02):118-119.
[2]郝建華.頸部血管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4(01):84-85.
[3]張旻,翟恒莉,許楊景,等.113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血管超聲的臨床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21(05):3215-3216.
[4]李玲君,王克偉,王嘉瓊.彩色多普勒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動脈血管病變的診斷價值[J].現代醫(yī)用影像學,2015,17(04):599-600+609.
[5]陸安學.頸部血管彩超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部動脈血管病變的診斷價值[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6,25(05):83-84.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