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肩周炎,屬于中醫(yī)\"痹癥\"的類型,只用藥物治療難以痊愈,治療不及時會導致肩關節(jié)運動功能障礙。推拿療法是借助物理手法促進肩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F(xiàn)通過患者隨機分組觀察治療,觀察組用穴位注射并配有推拿手法來醫(yī)治;結果發(fā)現(xiàn)穴位注射+推拿手法治療肩周炎效果顯著。
關鍵詞:穴位注射;肩關節(jié)周圍炎;推拿治療
肩周炎俗稱漏肩風、凝肩以及凍結肩,由于肩關節(jié)周圍組織受外傷感染引起,許多患者是風濕病所致。肩周炎患者頸肩部位會出現(xiàn)連續(xù)的疼痛,患者的病側肩膀的運動功能受限,患病上肢做抬高、扭轉以及擺動動作會產生痛感,風吹或受冷也會引起隱痛。如不及時治療,拖延日久可使關節(jié)粘連,患側上肢變細,無力甚至形成廢用性萎縮。發(fā)病率較高的人群在中老年,特點是患側上肢不能做太多動作,一動就引起劇烈疼痛。嚴重時可疼痛難忍,徹夜不眠。此次根據(jù)經驗,采用注射肩關節(jié)相關的穴位并輔以推拿手法,來醫(yī)治肩關節(jié)周圍炎。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篩選的62例患者均為我院2014年2月~11月骨科門診患者,男35例,女27例;病程平均在0.3~1.5年之間,上肢用力為主的體力勞動者57例,一般體力勞動者4例,極少勞動患者1例;有肩上肢外傷后肩部固定史46例;肩挫傷牽拉傷史13例;合并頸椎病2例;左側發(fā)病患者11例,右側發(fā)病患者41例,雙側發(fā)病者10例。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組36例。
1.2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均確診為肩關節(jié)周圍炎。選入標準:肩關節(jié)有鳴謝疼痛癥狀,患者晚間劇烈疼痛且難以入睡,肩關節(jié)運動功能減弱,被動活動時有劇烈疼痛感;肩峰下三角肌前外側按壓時存在固定痛點;排除標準:惡性腫瘤、類風關、痛風以及頸椎病患者;心臟肝膽疾病患者。
1.3方法
1.3.1觀察組治療方法
1.3.1.1肩部穴位注射 囑患者正坐,外展患肢,平擺于桌面上呈水平位,如未達水平位,需在桌面上墊上軟枕,直至使患肢呈水平位。用10 ml注射器5號針頭抽取當歸注射液4 ml,維生素注射液2 ml和利多卡因注射液4 ml,混合搖勻,在肩髃穴,阿是穴、肩髎穴、肩貞穴、天宗穴等刺入穴位后作放射狀向三個不同方向注混合液各2~3 ml,深度空載3~5 cm,每個穴位注射后休息15 min。注射1次/w,3次為1個療程。
1.3.1.2推拿治療 常用的推拿方法有四個動作。①讓患者端坐,施術者在患者背后進行推拿,將一手放在患者病肩上,用另一只手的手掌放在患者病肩同側肘下;然后再將患者的手臂外展向上,此時用放在病肩上的手用力下壓來阻止胸廓肩胛骨的運動,另一只手則用力向上推,使患者的手臂盡量向上伸展。重復以上動作10~20次即完成第一個動作;②施術者與患者面對面坐下,施術者將一只手手掌放在患者的病側肘下,另一只手將患者病側手腕握住,再使患者的上肢向外進行環(huán)形轉動,此動作反復進行10~20次;③讓患者雙手置于頭后背墻站立,施術者面向患者并將患者無病患的一側肘部握住,以此來穩(wěn)住患者使之保持靠墻姿勢,而另一只手則將患者病側肘部握住并順勢向墻壁方向用力下壓,此動作重復進行10~20次即可;④讓患者保持與動作三同樣的姿勢,再將患者健康一側的手臂伸直過頭靠墻,施術者則將患者病肢肘關節(jié)部抓住再用力向墻壁方向推壓,這一動作同樣反復進行10~20次即可。
以上4 個推拿動作共60~80 次。但實施情況則需根據(jù)患者的承受能力來定,應采用循序漸進方式,慢慢增加每個動作次數(shù),每個動作每天一組,具體的次數(shù)逐漸增加,20 d為1個療程。
1.3.1.3運動鍛煉 患者每天應做相應運動配合治療。如每天用5~10 min梳頭、伸展腰和肩、甩手等運動。
1.3.2對照組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輸液、針刺或紅外線照射治療,其中針刺和紅外線照射根據(jù)患者意愿和具體情況進行選擇。針刺1次/d,是通過將鋼針刺入穴位后通電進行治療,1個療程為10 d,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紅外線照射是用專門的電磁波治療器來治療,同樣是1次/d,10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對照組患者的運動鍛煉和觀察組同樣進行。
1.4療效標準 顯效:無肩關節(jié)疼痛癥狀,運動功能恢復正常;有效:肩關節(jié)疼痛癥狀基本消失,基本恢復運動性能;無效:疼痛癥狀沒有消失,運動功能未恢復。
2 結果
見表1。
從以上療效對比可知: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4%,高于對照組。說明用穴位注射+推拿手法來治療肩周炎效果顯著,且見效快,復發(fā)可能性較低。
3 討論
肩周炎屬于\"痹癥\"的范圍,病因是患者年長體衰或勞累引起肝腎損傷以及氣血不足,使筋脈失養(yǎng);或因風寒濕邪引起氣血和諸邪痹阻筋脈。其實質是肩關節(jié)和周圍相關的韌帶、滑膜、肌腱由于發(fā)生病變而產生的慢性炎癥。人體的肩關節(jié)承擔著全身關節(jié)中最大的活動度,伴隨著年歲增加,長期高頻率的活動很容易導致病變。其中,人體的肌腱和關節(jié)囊過度活動出現(xiàn)充血、水腫,繼而發(fā)生滲出和增厚形成炎癥,最后使肩關節(jié)周圍的軟組織形成粘連,導致關節(jié)運動受到限制,活動功能也逐漸減弱甚至完全失去?,F(xiàn)代醫(yī)學臨床實踐,將肩周炎病程分三期:急性期,疼痛劇烈,患者盡量不要活動患側,甚至需要懸吊肩臂治療;粘連期,痛感有所緩解,應配合患側活動以恢復關節(jié)活動功能;恢復期,疼痛感基本消失,主要用推拿配合運動來解除肩關節(jié)的運動障礙。
肩關節(jié)部位的穴位主要有肩髃穴、肩前穴、臑俞穴以及肩貞、天宗、肩髎、阿是穴;這些穴位與肩關節(jié)的各個構成部分直接連接,利用穴位進行注射可以直達患處。刺入肩髃穴能夠直達肩峰下滑囊,主治肩攣痛不遂;刺入肩前穴能夠直接到達肱二頭肌長頭腱;刺入臑俞穴能夠直接進入喙突滑囊,主治肩臂疼痛。而對于天宗、肩髎、阿是穴等穴位則采用局部取穴的方法進行藥物注射。以往采用的常規(guī)針刺手法由于不能阻斷肩關節(jié)軟組織的黏連而效果不顯著,西藥則會讓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而受到限制;紅外線照射治療手段在消腫解痛方面具有較好作用,但不能消除肩部軟組織的黏連度。通過將藥物在穴位進行注射,能夠把藥物直接送達患處,能有效地消炎解痛,還能直接作用到軟組織,解除黏連度;再加上推拿手法的治療,起到通經行氣,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作用,在消除黏連的同時更有利關節(jié)、強筋骨的效果。當然,患者的自身的運動功能鍛煉也重要,患者應注意日常護理和鍛煉。
總之,使用穴位注射液配合推拿手法來治療肩周炎療效顯著。從臨床實踐可知,用推拿手法代替紅外線照射治療,加上穴位注射配制藥物,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此外,本治療方法標本兼治,無不良反應,同時可操作性較強,適用范圍廣。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5-187.
[2]陸裕樸,胥少汀,葛寶豐.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3:1052-1053.
[3]張世民,支滿霞,苗艷玲,等.脈絡寧硬膜外注射治療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及初步動物試驗[J].中醫(yī)正骨,2014,7(5):15.
[4]黃新誠.穴位注射加按摩手法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20例[J].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03).
[5]仇榮富,顧竟春,顧和平,等.手法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療效觀察[J].上海醫(yī)藥,2014(24).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