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心源性休克的診斷并總結救治經驗。方法 回顧性分析了資料完整的心源性休克病人32例。結果 32例心源性休克存活20例,死亡12例,搶救成功率62.5%。死于泵衰竭8例、腦血管意外2例、腎衰1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結論 要提高心源性休克的搶救成功率,必須盡早明確診斷,鑒別病因,采取措施穩(wěn)定血流動力學,應用血管活性藥、迅速恢復組織的血液灌注,還要強調嚴密觀察,動態(tài)分析,包括意識和表情、心跳、脈搏和血壓、呼吸和尿量及末梢循環(huán)。
關鍵詞: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源性休克
1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1999年6月~2004年10月,急診留觀和收住監(jiān)護病房的心源性休克患者45例,資料完整者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齡21~86歲,平均(58.5±17.3)歲。重癥心肌炎引起的心源性休克5例,AMI伴心源性休克者22例,多臟器功能不全伴心源性休克者5例;合并高血壓病者17例,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7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4例;并發(fā)心律失常18例(13例快速性心律失常,5例緩慢性心律失常);14例有血容量不足;酸中毒者16例;明顯感染者11例。
2診斷標準
2.1心肌炎 ①發(fā)病前1~3 w有\(zhòng)"上感史或消化道癥狀\";②心悸、胸悶、氣急、浮腫或阿-斯氏綜合癥;③與發(fā)熱不平行的竇性心動過速或各種心律失常;④心電圖可見非特異性ST-T改變、R波降低、病理性Q波和各種心律失常;⑤心肌抗體陽性。
2.2急性心肌梗死[1] ①心前區(qū)疼痛持續(xù)時間>30 min,且含化硝酸甘油效果不著;②心電圖連續(xù)兩個導聯(lián)ST段抬高,肢體導聯(lián)≥1 mm,胸前導聯(lián)≥3 mm或有病理性Q波;③心肌酶譜增高符合AMI。
3討論和搶救體會
3.1病因學 心源性休克有內因和外因[2],內因有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肌挫傷、心肌病、心肌抑制(藥物、毒素)、代謝異常(酸中毒、低鈣、低磷)、心律失常、乳頭肌斷裂等;外因有主動脈縮窄、肺栓塞等;尸體解剖發(fā)現(xiàn)[4]: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者,心肌梗死范圍左心室≥40%,無休克者≤35%。心肌炎引起者見于重癥暴為型心肌炎,心肌彌漫性受損。
3.2確定病因 對AMI并發(fā)的休克根據(jù)胸病史、心電圖、酶學的改變或冠脈造影,且有休克的表現(xiàn),診斷不難;病毒性心肌炎并發(fā)的休克根據(jù)上感病史、特異性心肌抗體及休克的臨床表現(xiàn);要注意消除誘因及鑒別其它因素。包括:①補液治療為基礎,AMI時因入量不足或水分丟失過多,存在相對或絕對血容量不足。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對估計血容量、指導臨床治療有極其重要價值。當CI<2.2 L/min·m2,而PCWP<18 mmHg時,可謹慎擴容,把PCWP提高到18~20 mmHg,CI會有一定程度增加,右室梗死合并低血壓、休克時,更是液體療法指征。動態(tài)觀察當PCWP>20 mmHg時不再擴容,此時,CO不會再增加,反而會出現(xiàn)肺瘀血。②應用升壓藥:首選多巴胺,該藥量效關系明顯,在中小劑量時可增加心肌收縮力、心排量、腎及腸系膜血流,心率及總外周阻力變化不大??勺糜枚喟头佣“?,該藥能增加心肌收縮和心排血量,降低PCWP,但不增加耗氧,對心率影響小,也可兩藥合用,必要時加用間羥胺(阿拉明)。
3.3床邊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 用Swan-Ganz漂浮導管,經靜脈到達右心腔,再到肺動脈,可測右房壓、右室壓、肺動脈壓、PCWP及CO,用CO計算CI,指導臨床意義重大[3]。心源性休克病人血流動力學的典型表現(xiàn)為低CO(<2.2 L/min·m2)周圍阻力增高及充盈壓升高。因技術要求高且為有創(chuàng)操作,一般醫(yī)院難以普及。本文中有8例做過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6例轉危為安。
3.4主動脈內氣囊反搏(IABP) 是一種輔助循環(huán)治療措施,通過穿刺股動脈,將一帶球囊(容積35 mL)的導管逆行插至胸主動脈左鎖骨下動脈開口之遠端,用心電圖R波信號觸發(fā),使氣囊在心臟舒張期充氣,主動脈瓣開放前(左室射血前期)氣囊被抽癟,氣囊充氣時,升主動脈舒張壓升高,冠脈灌注壓升高,冠脈血流增加;脹大的球囊驅使主動脈血液流向外周循環(huán),減少了主動脈舒張末容量及下一次心臟收縮時的左室射血阻抗(即后負荷),從而減少心肌耗氧。是目前唯一的既能增加冠脈血流又能減少心肌耗氧的治療手段。一年來作者觀察了11例施行IABP治療的病人,結果7例存活,4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泵衰竭,死于腦血管意外和消化道大出血各1例。作者認為:IABP對心源性休克有重要治療價值,但需結合其它療法,才能提高搶救成功率。
3.5中心靜脈CVP監(jiān)測 是一種簡單而可靠的監(jiān)測血流動態(tài)的指標,可反映血容量、回心血量與右室排血功能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常用于指導臨床輸液,避免過量或不足。正常值為6~12 cmH2O,如<6提示血容量不足,可加快輸液;常用硝普鈉,本藥可均衡地擴張動靜脈,也可與多巴胺合用提高療效。床邊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提示:PCWP升高越明顯,血管擴張劑效果越好,把PCWP控制在18 mmHg為宜,如PCWP過低,會使CO降低,損害血流動力學。
3.6糾正可能影響休克療效的其它因素 止痛、糾正快速或緩慢性心律失常;糾正酸中毒、穩(wěn)定內環(huán)境,改善肌體對藥物的反應性。
3.7嚴密的臨床觀察 在休克治療中,動態(tài)觀察尤為重要,包括意識和表情、心率、脈搏與血壓、呼吸、外周循環(huán)狀況,尤其注意尿量變化。茲不一一展開??偠灾脑葱孕菘酥委熾y度大,尚無特效方法。本組病人搶救成功率較高,與新技術、新療法的應用關系較大。但是Swan-Ganz導管監(jiān)測血流動力學,實用價值雖大,由于技術要求高且病人及家屬不愿接受,限制了應用。IABP能改善血流動力學,但不能明顯改善生存率。CVP不能反映左室功能,有其局限性。要提高心源性休克的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趙玉生,王士雯,盧才義,等.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源性休克的臨床特征與救治[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4,16(3):148.
[2]高根五.休克的診斷與治療[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1,17(4):299.
[3]龍明智.心源性休克的診斷要點及治療[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1,10(4):378.
[4]黃體鋼.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理論和實踐[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2,14(4):246~251.
[5]葉任高.內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55.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