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本市無償獻血者血液淘汰原因,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對策以減少血液浪費。方法 對2010~2015年荊州市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2010~2015年荊州市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不合格率年均4.25%。結論 獻血前增加ALT、HBsAg、梅毒篩查,可有效降低血液資源的浪費。
關鍵詞: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血液浪費
自1998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二條規(guī)定\"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以來,荊州市中心血站無償獻血直接過渡到百分之百的自愿無償獻血,獻血人員主要來自本市的各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大中專院校和各縣城的市民,少數(shù)人員為外來流動人口。為保證血液質量,筆者對2010~2015年的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荊州市無償獻血者共計288956人,年齡18~55周歲,體檢合格進行采血,同時留取5 ml左右血液標本送檢驗科進行檢測。
1.2試劑 ALT試劑(北京瑞爾達公司、廈門新創(chuàng)公司)、HBsAg試劑(廈門新創(chuàng)公司、北京萬泰公司)、梅毒試劑(珠海麗珠公司、廈門新創(chuàng)公司)、抗-HCV試劑(廈門新創(chuàng)公司、珠海麗珠公司)和抗-HIV試劑(北京萬泰公司、BLO-RAD公司)均經(jīng)批批檢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內使用。
1.3設備 STAR加樣儀和FAME全自動酶標儀(瑞士MICROLAB公司),URAVNS全自動酶免儀(深圳愛康公司),AU4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瑞士BECKMAN公司)。
1.4方法 HBsAg、抗-HCV、抗-HIV、梅毒試驗均采用ELISA法、ALT采用速率法,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同一項目經(jīng)兩家試劑檢測,2種試劑均陽性判不合格,1種試劑陽性則作雙孔復試,只要1孔陽性判不合格,不合格血液作報廢處理;抗HIV有反應則送荊州市疾控中心HIV確認實驗確認。ALT采用速率法,兩種不同試劑,初復檢均≥40U者判陽性,1種試劑≥40U者重取血袋上標本用復試試劑雙孔復試,任一孔≥40U判不合格,所有試驗均按試劑盒說明書,在唐山啟奧軟件科技有限公司血站實驗室管理軟件中的編寫程序自動判讀。
1.5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采用?字2檢驗。
2結果
各項指標的檢測結果見表1
3討論
2010~2015年荊州市無償獻血者檢測不合格為12277份,占采血總數(shù)的4.25%,高于國內有關報道2.72%[1]。ALT不合格率為2.60%,HBsAg不合格率為0.77%,抗HIV不合格率為0.0048%,高于國內的有關報道[2]。由表1可見,本市無償獻血人數(shù)逐年遞增,血液檢測不合格數(shù)亦逐年遞增,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ALT不合格大幅上升。引起ALT升高的原因很多,除肝臟因素外,目前國內普遍認為ALT水平與飲酒、休息不好、體重指數(shù)、運動疲勞及藥物用服用等多種因素造成ALT生理性的短暫升高。為降低街頭獻血不合格率,血站工作人員首先要加強征詢工作,如有飲酒 、飲料、感冒、休息不好、睡眠不足都應婉言謝絕獻血,告訴獻血者注意事項,以降低ALT偏高而導致血液報廢。HBsAg和抗-HCV檢測有輕微減少,原因主要是各血站基本上在無償獻血前對獻血者實行進口金標試紙條快速篩查,提高了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性???TP不合格是由于生活上不檢點導致的。隨著性病、愛滋病在我國的感染人群逐漸增多,易感人群已從高危人群轉向普通,目前國內大多數(shù)血站傳染性標志物的檢測仍主要采用ELISA,如果使用高度敏感的核酸擴增(PCR)技術直接檢測病毒的核酸,就可大幅度縮短陽轉前的窗口期,減少病毒傳播的可能性??傊?,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大獻血宣傳力度,充分發(fā)揮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的作用,采用多種形式宣傳獻血的相關知識,提高人們的自身素質,建立一支固定的無償獻血隊伍,降低不合格血液的采集,保證臨床用血安全。
參考文獻:
[1]楊勇毅,魏山儀.血液不合格率與初次反應性樣本的復檢[J].中國輸血雜志,2008,21(11):869-870.
[2]王志剛,李泉忠.2006-2008年濰坊市無償獻血者血液感染指標調查[J].中國輸血雜志,2009,22(9):747-748.
[3]馮全成,李紹海.臨泉縣個體獻血者與無償獻血者HBsAg、抗-HCV檢測結果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0.
[4]任紅霞,郭欣,曹珺.新鄉(xiāng)地區(qū)無償獻血者血液ALT、抗-HCV檢測結果與人群結構分析[J].職業(yè)與健康,2010.
[5]于琦,潘海平,張霞.青島市無償獻血者ALT、HBsAg、抗-HCV和抗-TP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