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兒童房間隔缺損經胸微創(chuàng)封堵和經皮介入封堵臨床對比,分析優(yōu)缺點,總結臨床經驗。方法 選擇2009年2月~2015年5月我院心內科和心外科收住房間隔缺損患兒中,接受封堵病例各20例。兩組方法置入封堵傘,使用材料均為Amplatzer封堵器,經胸組年齡3~14歲,介入組年齡4~14歲。觀察住院天數、手術時間、年齡、手術成功率等指標。分析其臨床效果、安全性及并發(fā)癥,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 經胸微創(chuàng)封堵總成功率99.1%,18例一次性成功。1例因術中殘余分流過大,調整封堵器不理想;1例術后脫落至右房,均急診延長原切口改為體外循環(huán)下直視修補。無死亡病例。導管介入治療總成功率98.7%,18例成功封堵。1例術后6 h出現(xiàn)大量心包填塞。1例術后發(fā)現(xiàn)傘脫落至右房,均轉外科急診手術。兩組成功率、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及封堵器型號的選擇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體重、年齡及手術切口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年齡、體重是A組的優(yōu)勢。同時對于B組手術切口是的優(yōu)點。分別觀察術后3 d、術后1個月及6個月復查,均未發(fā)生傘脫落,殘余分流等并發(fā)癥。結論 兩組治療方法特點各異,均安全、有效。介入封堵住院時間短、切口??;經胸微創(chuàng)封堵適應證更廣,更易開展和推廣。
關鍵詞:房間隔缺損;封堵器;微創(chuàng)外科;介入治療;兒童
房間隔缺損(ASD)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其經典治療方法是體外循環(huán)下ASD直視修補術,技術已非常成熟,效果顯著,安全性高。近年來經胸或介入治療ASD所用的封堵器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本文通過比較兩種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ASD,探討其優(yōu)缺點。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9年2月~2015年5月共選擇40例ASD患兒,每組20例。其中經胸封堵組(A組)年齡3歲~14歲。經皮導管介入封堵組(B組)年齡4歲~14歲。術前心臟超聲提示為繼發(fā)性ASD。A組:男7例,女13例;體重15~50 kg。使用材料Amplatzer封堵器。無重度肺動脈高壓,無其他心內畸形。B組:男9例,女11例;體重20~52 kg。同理使用Amplatzer封堵器。ASD直徑≥5 mm,距房室瓣≥7 mm,房間隔直徑大于選用封堵傘直徑。無其他心內畸形[2]。所有病例均經過家長知情同意,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1.2.1 A組手術方法 全麻成功后,患兒仰臥位,右胸墊高30°,經胸骨旁右側第4肋間進胸,長度3~5 cm。于膈神經前2~3 cm打開并懸吊心包,在右心耳處用4-0 Prolene滑線縫兩道荷包線。肝素化后(1 ㎎/kg靜脈注射),經荷包中央置入導絲,在經胸超聲引導下,將導絲、輸送器及封堵傘置入左心房(置入前封堵器浸入生理鹽水中,反復排氣),釋放封堵傘。經胸證實封堵傘牢固不易脫落后,經胸超聲出現(xiàn)≤2 mm殘余分流,退出輸送器,收緊荷包線并打結(避免氣體進入右房),依次縫合肌肉及皮膚。
1.2.2 B組手術方法 在導管室局麻或全麻下行股靜脈穿刺,在X線透視引導下,將導絲送至左心房,導管順導絲到達左上肺靜脈,把加硬置換導絲放置在左上肺靜脈,撤出右心房導管及血管鞘。沿交換導絲將輸送鞘管送入左心房;在體外將輸送導絲穿過裝載器,并沿順時針方向將封堵傘安裝在輸送導絲的頂端;將封堵傘及裝載器浸入生理鹽水中,反復排氣,將封堵器完全拉進裝載器里;將裝載器連接輸送鞘管,推送輸送導絲將封堵傘送至左房壁。在經胸超聲監(jiān)測下釋放封堵傘,釋放方法同經胸封堵。操作全程在血液肝素化下進行(1 ㎎/1 kg)。操作完成后,壓迫30 min,再局部加壓包扎6 h,臥床24 h??诜幫浶匚?chuàng)手術方式。
1.2.3術后處理 2組患兒術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3 d,術后第2 d開始口服腸溶阿司匹林3~5 ㎎/(㎏·d),療程6個月。2組患兒觀察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心臟超聲、心電圖及胸部正位片。
1.3手術成功評價標準 殘余分流:殘余分流直徑<1 mm,為微量分流;分流直徑在1~2 mm,為少量分流;在2~4 mm中量分流;分流直徑>4 mm為大量分流;術后殘余分流直徑≤2mm,且無封堵傘脫落或移位,無嚴重心律失常,無心包填塞及其他嚴重并發(fā)癥,認為手術成功[3]。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A組 經胸微創(chuàng)封堵總成功率99.1%,18例一次性成功。1例因術中殘余分流過大,調整封堵器不理想;1例術后脫落至右房,均急診延長原切口改為體外循環(huán)下直視修補。無死亡病例。
2.2 B組 經皮導管介入治療總成功率98.7%,18例成功封堵。1例4歲女孩術后6 h出現(xiàn)大量心包填塞。1例術后發(fā)現(xiàn)傘脫落至右房,均轉外科急診手術。
2.3兩組方法臨床對比 2組手術成功率、住院費用及手術時間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根據統(tǒng)計學分析年齡、體重是A組的優(yōu)勢。手術切口、住院天數是B組的優(yōu)點,見表1。
3討論
心臟微創(chuàng)理念,不僅包括切口小,手術時間短,還包含避免體外循環(huán)的并發(fā)癥、破壞胸廓穩(wěn)定性等。封堵治療符合微創(chuàng)標準。近年來介入及經胸封堵報道越來越多,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有取代體外循環(huán)下ASD直視修補手術的趨勢[4]。微創(chuàng)封堵已逐漸成為ASD治療的常用方法。
經胸微創(chuàng)封堵是心外科醫(yī)生在結合外科手術和介入封堵技術優(yōu)點于一體的一種新型治療方法,即避免二者的缺點,又集中它們各自的優(yōu)點。現(xiàn)成人經胸封堵文獻報道很多,兒童經胸封堵文獻很少。我們通過研究,證實經胸微創(chuàng)封堵ASD有以下優(yōu)點:①年齡和體重:經胸ASD封堵操作路徑短,可控性好,安全性高,易于掌握和操作,不受年齡及體重限制(股靜脈直徑),是治療ASD的理想方式之一,通過我們對比兩者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介入封堵治療ASD時,受患兒股靜脈直徑限制,介入路徑長并迂曲,可控性差,對年齡和適應證有嚴格的要求[5],本組1例4歲女孩封堵傷及左房后壁,導致出現(xiàn)心包積液,對于6歲以上的兒童,因其靜脈發(fā)育已接近于成年人,所以其成功率較高,本課題98.7%的成功率,也充分證實6歲以上介入封堵技術是安全、有效的;其次是放射線危害,長時間在X線照射下操作,對醫(yī)患雙方造成一定程度損害,特別是兒童損傷更大[6]。②適應證廣: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即便是部分邊緣缺如的ASD也可使用,使其對于介入封堵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7]。理論是封堵傘固定三個邊也能非常牢固固定缺損,操作時避免損傷周圍瓣膜或傳導束,輸送器可以準確到達缺損部位,成功率高。而介入封堵因導絲方向不合適,在釋放左側傘時,無法掛住缺損下緣,導致手術時間過長,醫(yī)護人員和患兒接受更多放射線的危害。③經胸超聲評價:對于兒童經胸超聲則更易達到良好效果[8]。雖然食管超聲(TEE)在ASD封堵應用非常廣泛,由于TEE對于低齡患兒應用,更容易出現(xiàn)損失喉頭、聲門及食管,因此,我們選擇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超聲醫(yī)師應用經胸超聲。當封堵成功后,如發(fā)現(xiàn)殘余分流<2 mm時,因殘余分流可自行閉合,或術后不會出現(xiàn)血流動力學變化,可暫不用處理。當分流>2 mm,應該調整合適的封堵器,并確保封堵傘釋放后位置穩(wěn)定,則可顯著提高手術成功率。通過臨床實踐,經胸超聲評價ASD準確有效。④安全性高:2組病例均出現(xiàn)因封堵器型號不符,或心包積液病例,而進行調整封堵器型號或中轉外科經典手術。均無死亡病例。但經胸封堵易于掌握,且安全性更高,一旦術中出現(xiàn)封堵傘脫落,可及時延長切口,經體外循環(huán)下手術治療。⑤手術切口,介入封堵穿刺股靜脈成功后,僅在擴皮時切口皮膚1~2 cm;而經胸手術需切開3~5 cm,臨床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微創(chuàng)的范疇內都屬于微創(chuàng)。臨床意義不大。
兩組治療安全有效,經隨訪3天、術后1個月及6個月,均未出現(xiàn)>2 mm殘余分流及傳導阻滯。兩組方法均安全、有效。相對而言,經胸封堵對醫(yī)院設備條件要求低,應用范圍更廣,操作易掌握,術中出現(xiàn)并發(fā)癥可及時中轉常規(guī)手術,安全更有保障,易于在臨床推廣開展。
參考文獻:
[1]Landman G,Kipps A,Moore P,et al.Outcomes of a modified approach to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J].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13,82(1):143-149.
[2]楊學永,張建啟,周啟宇,等.兩種微創(chuàng)介入手術治療房間隔缺損的臨床分析[J].河北醫(yī)藥,2013,35(4):522-523.
[3]信曉偉,王玉林.介入治療房間隔缺損直徑與所用封堵傘關系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3,12.
[4]Losay J,Petit J,Lambert V,et al.Percutaneous closure with Amplatzer device is a safe and efficient alternative to surgery in adults with large atrial septal defects[J].Am Heart J,2001,142(3):544-548.
[5]Kaya MG,Baykan A,Dogan A,et al.Intermediate-term effects of transcatheter 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 closure on cardiac remodeling in children and adults[J].Pediatr Cardiol,2010,31(4):474-482.
[6]胡盛壽,李巔遠,嚴軍,等.復合技術質量低齡低體重病兒房間隔缺損[J].中華胸心外科雜志,2009,25(2):96-98.
[7]吳軍,羅玉忠,楊小平,等.經胸非體外循環(huán)房間隔缺損微創(chuàng)封堵術的臨床應用[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2,7(5):502-503.
[8] Tobis J, Shenoda M.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patent foramen ovale and atrial septal defects[J].J Am Coll Cardiol,2012,60(18):1722-1732.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