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行椎體后凸成形術療法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60例該病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分成對照組(基礎療法)、研究組(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結束后評定效果。結果 研究組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臨床針對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行椎體后凸成形術作用突出,可改善病癥,減輕疼痛度,值得借鑒。
關鍵詞:椎體后凸成形術;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臨床效果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見的臨床病癥,由于老年患者年齡大,機體免疫力降低,易合并各種病癥,降低生活質量。調查報告顯示,若該病癥發(fā)生后得不到針對性的治療,將造成殘疾或死亡,給家庭生活帶來嚴重影響[1]。近年來,我院將椎體后凸成形術用于患者治療中,獲得顯著成效。為了更好地評定患者治療效果,現對我院資料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調查對象于我院2012年1月~2015年2月收治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挑選,將60例按入院先后順序分成不同組:對照組30例,21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段55~75歲,平均(64.4±1.4)歲;疾病史2~10個月,平均(6.5±0.5)個月;研究組30例,2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段56~76歲,平均(64.5±1.5)歲;疾病史3~11個月,平均(6.6±0.6)個月。60例患者的資料無臨床區(qū)別,P>0.05。
1.2疾病診斷 ①納入標準:60例患者均經MRI、X線檢查診斷為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局部脊柱伴有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②排除標準:手術禁忌、神經損傷等患者于治療前排出。
1.3方法
1.3.1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基礎性療法,即:讓患者仰臥于平板床,病變部位下方鋪墊枕頭,確保枕頭長度處于10.0~16.0 cm,適當向后伸展脊柱,臥床10 d,且疼痛減輕后訓練患者的腰部、背部肌肉,以平臥三點、四點、五點的支撐方式托起患者腰部、背部,循序漸進的訓練。訓練3~4個月后讓患者下床活動,患者床下活動需在腰圍保護下進行,隨后行長時間的腰部、背部肌肉功能訓練,訓練2次/d,30 min/次。
1.3.2研究組 給予研究組患者椎體后凸成形術處理,即:術前幫助患者取俯臥位,行全身性麻醉處理,借助X線設備定位穿刺點、骨水泥注射點。腰椎行頸椎弓根入路處理,下腰椎則需根據患者情況行頸椎弓根、外側入路處理。同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植入穿刺針,抽出針芯,植入導針,待接觸到椎體下邊緣時,拔出穿刺針的外套筒,經由導針植入擴張、工作套管,確保工作套管的前段位于椎體后緣1.5 mm處,然后拔出導針。鉆入精細鉆,使其達到椎體下緣,并借助導針探查椎體內部情況。若椎體前緣的穿刺難度較小,可放入擴張球囊,使球囊位于椎體3/4處;注入造影劑,擴張球囊,該球囊擴張過程中需保證壓力處于250.0~300.0 Pa范圍內,待椎體復位后,抽出造影劑,取出球囊,注入骨水泥。于X線設備引導下,將骨水泥經由工作通道注入椎體內部,利用推注管夯壓處理骨水泥,確保骨水泥完全固化,預防逆流。
1.4評定項目 處理結束后評定患者的疾病效果,并統(tǒng)計疼痛度、椎體高度變化情況。疾病效果標準:癥狀消退,病變椎體恢復,說明疾病得以控制;癥狀減少,病變椎體開始改善,說明疾病得以緩解;癥狀、病變椎體未變化,說明疾病治療無效。
1.5統(tǒng)計學方法 借助臨床SPSS 18.0軟件統(tǒng)計、分析文中數據,其中,椎體高度、疼痛度評分為計量資料,疾病效果為計數資料,分別行t、χ2檢驗,P<0.05,有意義。
2 結果
2.1臨床效果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治療后的緩解率有區(qū)別,P<0.05,見表1。
2.2臨床椎體高度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治療后的椎體高度有區(qū)別,P<0.05,見表2。
2.3臨床疼痛度評分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治療后的疼痛度評分有區(qū)別,P<0.05,見表3。
3 討論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是臨床的一種多發(fā)性疾病,以老年人為主。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不斷深入,該疾病發(fā)病率上升,降低生活質量。調查報告顯示,由于該病癥置入物固定過程中難以把握,再加上患者手術耐受性低,不合適手術治療。但傳統(tǒng)的藥物對癥處理、臥床休養(yǎng)等療法達不到最終的治療目的,因此,探究安全、高效的療法非常重要[2]。
椎體后凸成形術通過擴張球囊的植入,可促使椎體恢復正常的高度,矯正后凸畸形,于X線監(jiān)測下注入骨水泥,可強化椎體,減輕疼痛度。并且,椎體擴張過程中由于球囊產生的作用可為骨水泥的注入提供條件,預防滲漏、肺栓塞等癥狀,降低手術風險,從根本上規(guī)避椎體成形缺點,提高總體效果。一般來說,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疾病發(fā)生時存在多個或單個椎體,疾病發(fā)生期不同,治療方式亦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均適合該術式,故而,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療法,以實現最終的疾病治療目的[3-6]。對于單個椎體患者來說,椎體后凸成形術產生作用有限,但對于鄰椎間隙高度效果顯著,可從某種程度上矯正脊柱后凸畸形;待骨水泥注入患者椎體后,可穩(wěn)定椎體,產生熱量,緩解疼痛度。本研究結果說明:椎體后凸成形術可于患者中獲得顯著成效,和周劍成就基本相似[7]。
綜上,臨床針對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行椎體后凸成形術作用突出,可改善病癥,減輕疼痛度,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盧鎮(zhèn)生,鄭建河,葉握球,等.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中遠期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5,5(10):182-184.
[2]謝清華.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32):176-177.
[3]Pan Deng,Zhang Changjiang, Li Hongke, etal.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spine fracture analysis [J].Journal of doctor visits (semimonthly)2013,(12):99-100.
[4]蘭日升.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多發(fā)性老年骨質疏松脊柱骨折的臨床研究[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3,18(5):659-661.
[5]太祖華.椎體后凸成形術與保守療法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療效比較[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5(6):36-37.
[6]陳亮清,白龍,葉軍,等.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多發(fā)性老年骨質疏松脊柱骨折的臨床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14,30(9):976-978.
[7]周劍.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脊柱骨折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5):3322-3323.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