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鏡和開放手術修補上消化道潰瘍穿孔的治療效果。方法 納入此研究中的84例研究對象均為我院于2012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劃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治療方法分別為腹腔鏡以及開腹手術,對比其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患者經過治療后,比對其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用時、復發(fā)率、排氣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相關指標,P<0.05,統(tǒng)計學意義產生。結論 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應選擇腹腔鏡方法進行治療,此方法不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創(chuàng)傷,且安全性良好,同時手術后患者的恢復時間較短。
關鍵詞:腹腔鏡;開腹手術;上消化道潰瘍穿孔
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是一種患病率較高的外科急癥,此病起病較急,同時病情變化較快,臨床治療均選擇手術方法[1]。傳統(tǒng)治療方法為開腹手術,因腹腔鏡的不斷完善以及發(fā)展,臨床治療均選擇腹腔鏡方法。此研究對我院收治的84例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進行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此研究中的84例研究對象均為我院于2012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劃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各組患者的例數(shù)分別為42例。對照組患者中30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為25~77歲,平均年齡為(52.8±10.6)歲;觀察組患者中29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為26~78歲,平均年齡為(53.1±11.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過統(tǒng)計學軟件比對后可知P>0.05,差異性并未加強,統(tǒng)計學意義未產生,組間數(shù)據臨床研究性加強。
1.2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進行治療,所有患者均進行全身麻醉,在肚臍孔上緣位置進行切開,并將二氧化碳進行注入,直至壓力為15mmHg。十二指腸穿孔則選擇劍突位置下方處1cm為切口,將其設置為主操作孔,隨后將右側肋緣位置下鎖骨中線處0.5cm作一切口,將其設為副操作孔,第二副操作孔為肚臍位置處右側腋前線位置0.5cm。胃潰瘍穿孔的主操作孔為左側肋緣位置處鎖骨中線1cm處,在此位置作一切口,其他和十二指腸穿孔位置一致。采用吸引器將其滲出液進行吸出,隨后將穿孔位置進行充分暴露,并向中心位置進行縫合,在進針的過程中距離和穿孔位置處相距0.5cm,以免在對其進行打結時組織出現(xiàn)割傷現(xiàn)象,而覆蓋材料則選擇帶蒂大網膜。與此同時,還應通過生理鹽水對腹腔予以充分沖洗,放置引流管予以固定。引流管在手術后的2d予以拔除。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開腹方法進行治療,切口選擇右上腹直肌,隨后對其進行手術修補,手術完成后將引流管予以放置。
1.3觀察指標[2] 觀察并詳細記錄兩組患者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用時、復發(fā)率、排氣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統(tǒng)計學處理 觀察組和對照組中的相關數(shù)據均通過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計算,計量資料和計數(shù)資料對計算后的數(shù)據進行表示,兩組患者指標間相關數(shù)據經對比如P<0.05,差異性有所加強,統(tǒng)計學意義產生。
2 結果
兩組患者分別經過不同方法治療后,比對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用時、復發(fā)率、排氣時間以及并發(fā)癥,數(shù)據之間差異性顯著加強,統(tǒng)計學意義產生,見表1。
3 討論
上消化道潰瘍穿孔病情較重,而當患者患有急性穿孔后其胃酸、膽汁以及食物會溢入到腹腔中,從而引發(fā)化學性腹膜炎,致使細胞外液產生喪失現(xiàn)象,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出現(xiàn)休克現(xiàn)象[3]。臨床對此病進行治療時均選擇手術方式,隨后對其采用藥物進行治療,可以使得潰瘍痊愈,并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而腹腔鏡胃十二指腸潰瘍修補術的操作方法較為簡單,同時粘合劑的使用為生物制品,此制品的價格較貴,但是無顯著的粘補效果,患者在手術后一段時間內會出現(xiàn)復發(fā)現(xiàn)象[4]。然而腹腔鏡下修補的主要優(yōu)點為:患者無較大的切口,同時在手術過程中不會對腹壁肌肉造成牽拉現(xiàn)象,同時患者在手術時無過大的創(chuàng)傷,降低了術后的感染率。而腹腔鏡下其視野較為寬廣,和30°鏡相配合后,術野清晰,無死角,能夠將盆腔以及脾窩位置處等進行相應的沖洗,大大降低了腫脹以及膿腫的發(fā)生率,此外在腔鏡的基礎下能夠將視物進行放大,有助于探查[5]。
除此之外,腹腔鏡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在進行操作的過程中需要將壓力予以相應的控制,避免因為氣腹壓的逐漸增大致使內毒素血癥產生。且在進行縫合的過程中應選取1/4弧縫線,并且需要遠離穿孔位置,避免在打結的過程中對組織產生切割現(xiàn)象。
綜上所述,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患者在臨床治療中應選擇腹腔鏡進行治療,能夠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有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且降低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腹壁不會造成嚴重的損傷,此方法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以及應用。
參考文獻:
[1]馬忠明,嚴宏立.腹腔鏡與開腹手術修補上消化道潰瘍穿孔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2,35(8):5-7.
[2]魏正亮,馬煜.腹腔鏡與開腹手術修補上消化道潰瘍穿孔效果比較[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4(20):16-17.
[3]吳勇,李治杰,陳劍,等.腔鏡下與開腹手術修補上消化道潰瘍穿孔的近期療效比較[J].安徽醫(yī)學,2014(11):1573-1574.
[4]王少梅,甘瑞容.腹腔鏡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上消化道潰瘍穿孔的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11):33-35.
[5]丁瓊,虞武斌,高明,等.腹腔鏡下上消化道潰瘍穿孔修補術和開腹手術修補的療效對比[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5,20(5):926-927.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