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動脈切開取栓手術應用于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09年7月~2015年3月采用下肢動脈切開取栓手術治療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患者106例(112條肢體),分析手術后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患者平均踝肱指數(shù)從手術前的(0.38±0.19)升高到術后(0.88±0.21)(t=13.215,P<0.05),手術后的保肢率為91.1%(102/112),截肢率為9.8%(11/112);患者中病程<48 h完成切開取栓術的88例患者中有6例截肢,患者中病程>48 h完成切開取栓術的18例患者中有5例截肢,上述兩組數(shù)據(jù)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中30 d死亡率為3.8%(4/106)。結論 動脈切開取栓術應用于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療效確切,在疾病早期開展動脈切開取栓術能夠有效提高保肢率和存活率,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下肢;急性動脈栓塞;取栓術
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是臨床常見多發(fā)的血管外科病種之一,臨床中發(fā)現(xiàn)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患者應當?shù)谝粫r間處理,該病起病急驟、進展極快、病情多變,治療不當極易出現(xiàn)肢體壞死,甚至導致死亡[1]。治療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原則是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通過及時救治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的截肢率及死亡率[2-3]。本研究選取我院采用下肢動脈切開取栓手術治療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患者106例,旨在分析動脈切開取栓手術應用于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臨床價值,以指導臨床治療方案,取得較為滿意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我院2009年7月~2015年3月采用下肢動脈切開取栓手術治療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患者106例(112條肢體),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50例,年齡范圍(62.2±31.1)歲,其中合并高血壓28例,糖尿病22例,腦梗死后遺癥7例,心房顫動66例,風心病32例。其中18例患者病程時間<24 h,70例患者病程時間24~48 h,18例患者病程時間>48 h。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據(jù)病史、臨床癥狀、體征,結合急性下肢動脈栓塞出現(xiàn)的疼痛、皮膚蒼白、局部麻木、活動障礙及足背動脈波動消失等特征進行診斷。手術前采用節(jié)段測定儀評估患側肢體的踝肱指數(shù),完善下肢動脈彩色多普勒檢查明確病情,對于彩超不能診斷的患者應當進行CT、MRI或動脈造影進行確診?;颊叽_診為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應當立即予以低分子肝素或依諾肝素抗凝,結合患者病情適當給予碳酸氫鈉,盡早完成術前的相關準備。對患側肢體局部麻醉,阻斷動脈前應當推入肝素(1.0 mg/kg)保持全身肝素化狀態(tài)。依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分別選擇股動脈、腘動脈、脛前動脈進行切開取栓,選擇粗細合適的導管進行,完成取栓術后應當應用肝素持續(xù)微泵保持PT值在正常值的2倍,口服華法林維持INR在2~3,對于既往有心房顫動、風心病的患者應當術后長期口服華法林。術后注意復查血清肌紅蛋白,避免出現(xiàn)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fā)癥。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術前、術后踝肱指數(shù)的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2 結果
患者平均踝肱指數(shù)從手術前的(0.38±0.19)升高到術后(0.88±0.21)(t=13.215,P<0.05),手術后的保肢率為91.1%(102/112),截肢率為9.8%(11/112);患者中病程<48 h完成切開取栓術的88例患者中有6例截肢,患者中病程>48 h完成切開取栓術的18例患者中有5例截肢,上述兩組數(shù)據(jù)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中30 d死亡率為3.8%(4/106)。
3 討論
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發(fā)病急驟、進展迅速,是臨床中常見的血管外科急危重癥[4]。一般認為急性下肢動脈栓塞多來自于心源性栓子,其中心房顫動、心肌梗死是誘發(fā)該病的高危因素[5-6]。特別是對于合并缺血性疾病的患者,應當在手術前后重視對心腦血管的保護,必要時予以復查心電圖、心血管造影明確病情,必要時可進行PTA術保證心肌正常供血,降低手術造成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7]。針對風心病的患者,可請相關科室會診后評估患者病情,擬定治療方案,開展針對性治療,有效治療急性下肢動脈栓塞[8]。
本研究通過選取我院2009年7月~2015年3月采用下肢動脈切開取栓手術治療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患者106例,旨在分析動脈切開取栓手術應用于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患者平均踝肱指數(shù)從手術前的(0.38±0.19)升高到術后(0.88±0.21)(t=13.215,P<0.05),手術后的保肢率為91.1%(102/112),截肢率為9.8%(11/112);患者中病程<48 h完成切開取栓術的88例患者中有6例截肢,患者中病程>48 h完成切開取栓術的18例患者中有5例截肢,上述兩組數(shù)據(jù)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中30d死亡率為3.8%(4/106)。本研究以48 h為實驗觀察點,提示病程時間較短的患者預后較好,這與患者的下肢缺血時間短、組織壞死造成的毒素影響范圍小有關,與相關研究一 致[9]。
綜上所述,動脈切開取栓術應用于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療效確切,在疾病早期開展動脈切開取栓術能夠有效提高保肢率和存活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郭宏杰,張憲生,尹杰,等.動脈切開取栓術治療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臨床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47(2):264-266.
[2]車轍,蒯秀琴.Fogarty管取栓術及抗凝溶栓聯(lián)合治療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效果觀察[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6):479-480.
[3]Rutherford R B. Clinical Staging of Acute Limb Ischemia as the Basis for Choice of Revascularization Method: When and How to Intervene[J].Seminars in Vascular Surgery, 2009, 22(1):5-9.
[4]張憲生,李俊梅,郭宏杰.低濃度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下下肢動脈重建術[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0,10(2):150-152.
[5]李曉剛,陳德杰.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手術治療[J].海南醫(yī)學,2011,22(12):102-103.
[6]陳忠.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正確處理[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10):839-842.
[7]黃敏捷,李嘉宏.動脈切開取栓術治療中青年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11(10):24-25,26.
[8]劉蘇健,銀彩霞,申慶民,等.急診下肢動脈栓塞切開取栓術患者切口感染相關因素調查[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13(7):1739-1741.
[9]吳世勇,郭學利,張海容,等.經(jīng)股動脈下段切開取栓術59例臨床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4,23(6):845-848.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