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CBCT應用于口腔外科阻生牙拔除術中的價值。方法 選取2013年10月~2015年9月我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進行阻生牙拔除術的患者9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8例,對照組患者采用曲面斷層X線進行檢查,觀察組患者應用口腔頜面錐形束CT進行檢查。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治療效果及并發(fā)癥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t=2.7834,P<0.05);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t=6.5788,P<0.05);手術成功率為1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9.58%(χ2=5.2747,P<0.05),術后牙槽神經管壁損傷的發(fā)生率為33.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4.17%(χ2=4.2328,P<0.05);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10.4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5.42%(χ2=8.4914,P<0.05)。結論 CBCT應用于口腔外科阻生牙拔除術的療效顯著,術后牙槽神經管壁損傷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
關鍵詞:阻生牙拔除術;口腔外科;口腔頜面錐形束CT
阻生牙指的是鄰牙、牙骨或軟組織障礙導致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都不能萌出的牙,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是外科拔除術,但術后常會出現感染、出血、腫脹、神經受損和張口受限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口腔功能[1]。因此,術前要對阻生牙的位置、牙根、鄰牙阻力及周圍組織的情況進行全面、詳細、準確的檢查。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5年9月我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進行阻生牙拔除術的患者96例,均無既往正畸史,并排除高血壓、糖尿病、內分泌疾病、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及惡性腫瘤的患者。
隨機將96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齡19~56歲,平均年齡(37.17±5.64)歲;1顆阻生牙16例,2顆阻生牙15例,3顆阻生牙17例。觀察組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齡18~56歲,平均年齡(37.15±5.66)歲;1顆阻生牙19例,2顆阻生牙14例,3顆阻生牙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行拔牙術前均進行常規(guī)檢查,之后對照組患者進行曲面斷層X線檢查,觀察組患者進行口腔頜面錐形束CT檢查:將錐形束CT機的基本參數設置為:電壓90kV、電流6.0mA、頻率36kHz、軸向層厚0.2mm,之后對患者的阻生牙進行掃描,采用CBCT配套的工作站對掃描圖像進行重建和分析。在多平面和容積重建的基礎上,從冠狀位、矢狀位和水平位對阻生牙進行觀察和定位,并分析阻生牙與鄰牙的關系。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操作的時間、術中出血量、治療效果及并發(fā)癥情況。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可信區(qū)間為95%。手術操作的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為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治療效果和并發(fā)癥情況為計數資料,用[n(%)]表示,使用χ2檢驗。若P<0.05,則各項指標的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和術中出血量 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為(37.97±8.38)min,術中出血量為(17.15±3.64)ml;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為(33.24±8.27)min,術中出血量為(12.51±3.26)ml。統(tǒng)計學比較后,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t=2.7834,P<0.05),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t=6.5788,P<0.05)。
2.2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對照組患者阻生牙拔除術成功43例,手術的成功率為89.58%;觀察組所有患者阻生牙拔除術均順利完成,手術的成功率為100%。統(tǒng)計學比較后,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5.2747,P<0.05)。
2.3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情況 對照組患者術后26例出現了牙槽神經管壁損傷,發(fā)生率為54.17%;觀察組患者術后16例出現了牙槽神經管壁損傷,發(fā)生率為33.33%;統(tǒng)計學比較后,觀察組牙槽神經管壁損傷的患者顯著少于對照組(χ2=4.2328,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1周內局部腫脹10例,張口受限7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35.42%;觀察組患者術后1周內局部腫脹3例,張口受限2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10.42%;統(tǒng)計學比較后,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8.4914,P<0.05),且患者局部腫脹和張口受限的并發(fā)癥于術后1w后恢復正常。
3 討論
口腔外科阻生牙拔除術的目的是盡早為患者止痛,手術的關鍵是清創(chuàng),促進肉芽組織生長[2]。
術前曲面斷層X線檢查是平行投照,影響多會出現重疊,無法準確定位,影響治療效果[3]。CBCT是錐形束CT的簡稱,于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應用于口腔三維成像,錐形束投照計算機為重組斷層影像的設備,當錐形射線束投照的射線經過受檢者后可被平板探測器接收,掃描時X線發(fā)生器須在投照體周圍進行投照,之后用計算機收集和重組數據,以獲得投照體內部三維空間各個方向分辨率均相同的圖像,是一種新的無創(chuàng)傷的檢測手段[4]。CBCT的掃描速度快、輻射小、影像無重疊,不僅能通過軸向、橫向、全景和專門的軟件建立掃描部位的立體圖像,還能精準地顯示出阻生牙的形態(tài)、位置及鄰牙狀況[5]。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t=2.7834,P<0.05);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t=6.5788,P<0.05);手術成功率為1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9.58%(χ2=5.2747,P<0.05),術后牙槽神經管壁損傷的發(fā)生率為33.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4.17%(χ2=4.2328,P<0.05);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10.4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5.42%(χ2=8.4914,P<0.05)。
綜上所述,CBCT應用于口腔外科阻生牙拔除術的療效顯著,術后牙槽神經管壁損傷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
參考文獻:
[1]菅玥,王竹,白晨潞,等.阻生牙拔除術后并發(fā)癥防治的系統(tǒng)評價/Meta分析的匯總評價[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3,13(6):747-753.
[2]白曉峰.口腔頜面外科學(3)阻生牙拔除術及拔牙術后并發(fā)癥[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0,3(2):126-128.
[3]于劍南,王林,王震東,等.上頜腭側埋伏阻生尖牙CBCT導引下的牽引治療[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15,31(1):36-40.
[4]鞠昊,朱紅華,段濤,等.CBCT的基本原理及在口腔各科的應用進展CBCT的基本原理及在口腔各科的應用進展[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5,25(5):907-909,942.
[5]黃成龍,肖金剛,羅世洪,等.錐形束CT在定位和拔除上頜埋伏阻生牙中應用的臨床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5,9(5):763-766.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