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萎縮性胃炎給予西沙比利和胃炎合劑聯(lián)合治療臨床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臨床資料, 按不同的治療方案分為兩組,對照組21例用西沙必利治療,研究組22例在其基礎上加上胃炎合劑,觀察兩組療效及積分。結果 對照組總有效率76.2%低于研究組95.5%,并且各癥狀積分均高于研究組,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給予西沙比利和胃炎合劑聯(lián)合治療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西沙比利;胃炎合劑;療效
臨床胃部常見疾病類型中,慢性萎縮性胃炎占有較高的比例。多由嗜好煙酒、胃血流量不足、動脈硬化等損害胃黏膜屏障功能所致[1]。萎縮性胃炎時,誘導腸化生形成,即腸的上皮細胞取代萎縮的胃黏膜,病情進展,甚至發(fā)生癌變。臨床僅以胃納減退、噯氣、上腹胞脹等消化不良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部分情況下因維生素B,吸收不良而致貧血I 。本病不易治愈,遷延反復,與胃癌密切相關,故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已引起臨床的廣泛重視.制訂科學有效的救治方案是改善預后的關鍵[2]。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43例.均為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1例和研究組22例,對照組單純應用西沙必利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胃炎合劑治療,回顧相關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的42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臨床資料,按照不同治療方案分為兩組,對照組21例和研究組22例,其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34~70歲,平均(56.8±1.4)歲。病程2~10年,平均(4.7±1.3)年,兩組患者經(jīng)內(nèi)鏡檢查均與慢性萎縮胃炎表現(xiàn)符合,噯氣、腹脹、上腹部疼痛等臨床癥狀反復發(fā)作持續(xù)時間>6個月,并經(jīng)胃黏膜病理活檢證實。同時排除經(jīng)B超、X線攝片檢查存在肝膽胰腸道等器質(zhì)性病變者,腹部手術史者,精神病等全身性疾病者等。采用數(shù)字分組法按研究組22例和對照組21例劃分。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21例單純采用西沙必利治療,5mg次,1個療程為7 d;研究組給予西沙必利5 mg/次,聯(lián)合10 ml胃炎合劑治療。胃炎合劑的主要藥物組成為金銀花30 g、蒲公英30 g、丹參30 g、白芨20 g、三七5 g。以上劑量為患者一次所服劑量,患者服藥需3次,7 d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與療效判斷 根據(jù)患者癥狀改善情況評價兩組療效,顯效:指臨床各種癥狀均消失或者基本消失,且經(jīng)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黏膜下血管網(wǎng)顯露,多數(shù)黏膜呈粉紅色。蒼白區(qū)明顯減少或萎縮性胃炎轉為淺表性胃炎;有效:胃鏡檢查黏膜下血管網(wǎng)顯露,部分黏膜呈橘紅色,蒼白區(qū)減少,黏膜萎縮好轉,臨床癥狀改善;無效:指臨床各種癥狀均無變化甚至加重,且胃鏡和組織學均無變化。顯效+有效=總有效。依據(jù)癥狀嚴重程度及發(fā)生頻率觀察兩組各癥狀積分,得分高低與療效好壞成反比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療效情況 對照組總有效率低于研究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癥狀積分對比 對照組各癥狀積分均高于研究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臨床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慢性萎縮性胃炎較為多發(fā)和常見.胃鏡檢查是主要診斷方法之一。并依賴病理組織學檢查進行確診。胃黏膜損害,引發(fā)黏膜變薄、腺體萎縮、腸上皮異型增生、化生等情況。胃腺細胞在疾病進展中可現(xiàn)腸腺不典型性增生和化生。不典型性增生程度在中度以上時。可視為癌前病變,需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多由淺表性胃炎病情發(fā)展導致,病程牽延反復,患者對病情發(fā)展多不能明確描述。以食后腹脹、食欲不振、上腹部脹痛、精神萎靡勞累、面色萎黃暗淡、胃不納食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3]。同時還有不同程度的口干舌燥、失眠多夢、形體消瘦等癥狀伴隨發(fā)生。相關學者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多由胃陰不足、脾胃虛弱伴濕熱、瘀血阻滯、肝胃不和等引起。機體食物的運化、存儲功能在脾胃功能失調(diào)的情況下同樣呈失調(diào)表現(xiàn),引起氣血瘀滯、熱毒侵襲、肝胃郁熱,久之引起本病。也有研究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以胃失濡養(yǎng),胃氣因胃絡瘀阻而消失,氣機不利為病機[4]。主要原因為氣機郁滯、熱毒蘊結、陰液虧虛、瘀血停滯、濕濁中阻等相互作用導致。瘀、熱、滯、虛為四個證候,滯是核心、虛是本質(zhì),故此病因脾胃不調(diào)引發(fā),久多慢性遷移,最終形成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中醫(yī)以益氣活血、健脾和胃為主要治療方法[5]。本次研究中,胃炎合劑以益氣活血、健脾和胃為主金銀花涼散風熱、清熱解毒,蒲公英消癰散結、健胃,丹參利于新血的榮養(yǎng)生成,同時可清除舊的瘀血,增強機體免疫力,除使萎縮的胃黏膜腺體血運恢復外,對微循環(huán)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對胃炎的發(fā)展起到抑制效果。患者為胃陰不足合并瘀血。以胃脘刺痛或灼痛為臨床癥狀,可將丹參的劑量增加,白芨止血生肌,三七補血,諸補血藥共用,效果顯著II 21。
綜上所述,慢性萎縮性胃炎給予西沙比利和胃炎合劑聯(lián)合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各種臨床癥狀,促進疾病康復。
參考文獻:
[1]騰忠平.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表現(xiàn)與病理診斷結果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19):109-110.
[2]吳建新,張燕,張慶華,等.胃癌與慢性萎縮性胃炎基因表達譜的差異和關聯(lián)[J].中國癌癥雜志,2008,18(2):118-123.
[3]Weck MN,Brenner H.Association of Helicobocter pylori infection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meta-analyses according to type of disease definition[J].Int J Cancer,2008,123(4):874-881.
[4]熊有明,鄧碧珠,唐茂燕.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醫(yī)治療進展[J].華夏醫(yī)學,2007,20(3):639-642.
[5]劉秋紅,徐愛民.淺析內(nèi)科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Ⅲ[J].中國醫(yī)療前沿(上半月),2009,4(5):66.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