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置復合肥(CK)、有機肥(T1)、過磷酸鈣(T2)、過磷酸鈣與有機肥混施(T3)4種施肥處理,進行鹽堿地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旗葉生理特性的研究,進而確定鹽堿地小麥的合理施肥配方。結果表明,隨著灌漿進程的推進,各處理旗葉中的丙二醛(MDA)及游離脯氨酸(FP)含量均呈現(xiàn)逐漸增長的趨勢,相較于其他3種處理,T3的MDA含量增長速度較慢且積累量較少,游離脯氨酸含量增長迅速且積累量較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呈逐漸降低的趨勢,與其他處理相比,T3有較高的SOD、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T3的產(chǎn)量及其構成因素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從衰老特性及產(chǎn)量來看,過磷酸鈣與有機肥混施(T3)是鹽堿地較為合理的施肥配方。
關鍵詞: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鹽堿地;肥料;生理特性;產(chǎn)量
中圖分類號:S512.1;S14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3-3280-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3.004
土壤鹽漬化是制約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嚴重影響作物的生長發(fā)育,造成了作物的減產(chǎn)甚至絕產(chǎn)[1-4]。在全世界現(xiàn)有耕地中約有3.6億hm2在遭受鹽漬化侵害,約占可耕地面積的10%,隨工業(yè)發(fā)展與人口增長,可耕地面積急劇下降,而不合理的灌溉及化肥農(nóng)藥的不當使用,使次生鹽漬化土地面積仍在持續(xù)擴大[5,6]。因此鹽堿地的合理改良和高效利用對于提高糧食產(chǎn)量及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在鹽堿地中推廣種植是農(nóng)業(yè)亟待解決的問題。前人對鹽堿地的改良做了一些研究,有學者認為過磷酸鈣可以顯著改良鹽堿土,提高作物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7,8],且過磷酸鈣還可以有效減少玉米秸稈及有機肥中的氨氣揮發(fā),并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9,10]。宇萬太等[11]、宋震震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有機肥能夠增加土壤堿解氮和全氮含量,改善土壤養(yǎng)分和酶活性,具有明顯的增產(chǎn)和穩(wěn)產(chǎn)作用;張建兵等[13]、李鳳霞等[14]指出有機肥可以降低土壤pH和全鹽含量。上述研究多為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而對鹽堿地小麥花后旗葉衰老特性及產(chǎn)量的影響研究鮮有報道。本試驗設置不同的施肥處理并對鹽堿地小麥衰老特性進行動態(tài)研究,以期為鹽堿地的改良和高效利用提供理論依據(jù),進而探索鹽堿地小麥的合理施肥措施。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設計
供試小麥品種為青麥6號,由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小麥遺傳與育種實驗室提供。試驗在東營市現(xiàn)代畜牧業(yè)示范區(qū)(東經(jīng)118°53′,北緯37°38′)進行。氣候?qū)儆跍貛Ъ撅L氣候,年降水量480~580 mm,年平均氣溫10~15 ℃。耕作層含全氮1.58 g/kg,速效磷20.63 mg/g,堿解氮61.62 mg/g,速效鉀111.56 mg/g,有機質(zhì)9.67 g/kg,pH 7.04。
本試驗設復合肥(N∶P∶K為18∶18∶8)1 500 kg/hm2(CK)、海藻酸有機肥料1 500 kg/hm2(T1)、過磷酸鈣1 500 kg/hm2(T2)、海藻酸有機肥料與過磷酸鈣各750 kg/hm2混施(T3)4種處理。每個處理設3個小區(qū),隨機分布,小區(qū)面積為31 m2(3.1 m×10.0 m)。播種日期為2014年10月21日。
1.2 取樣和測定方法
于小麥的開花期選取生長基本一致的小麥150株標記,每隔7 d隨機采集小麥旗葉10片,經(jīng)液氮處理后保存在超低溫冰箱中。
丙二醛(MDA)含量按照林植芳等[15]的方法測定,過氧化物酶(POD)活性按照錢嘉淵[16]的方法測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按照王愛國等[17]的方法測定,脯氨酸(Pro)含量按照鄒琦[18]的方法測定,可溶性蛋白質(zhì)采用考馬斯亮藍法[19]測定。
于小麥成熟期在田間調(diào)查每個小區(qū)的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和千粒重,各小區(qū)選取完整的4 m2,風干脫粒稱量千粒重后換算為產(chǎn)量。
1.3 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圖表利用Excel 2007處理,統(tǒng)計分析和差異顯著性用SAS 9.3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施肥處理對鹽堿地小麥旗葉MDA含量的影響
由表1可知,隨著花后時間的延長,4種處理下小麥花后旗葉中MDA含量呈現(xiàn)逐漸上升的趨勢。開花0 d時,T3、T2、T1與CK相比差異顯著,三者的MDA含量顯著小于CK。在灌漿中、后期T2、T1、CK三者之間MDA含量相比差異不顯著,三者關系表現(xiàn)為T2 2.2 不同施肥處理對鹽堿地小麥旗葉POD活性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在整個灌漿期各處理下小麥旗葉POD活性呈現(xiàn)單峰曲線的變化趨勢,其中T3、T2、T1在花后14 d達到峰值,CK在花后7 d達到峰值。開花0 d時,各處理的POD活性差異不顯著,其關系為T3>T2>T1>CK。在灌漿中期,T3、T2、T1的POD活性與CK相比差異顯著;在灌漿后期,T3與CK相比差異顯著,T2、T1與CK相比差異不顯著;在整個灌漿期T3的POD活性始終高于其他處理,表明在整個灌漿期T3處理較其他處理旗葉的衰老速度較慢,保持較長的持綠期。 2.3 不同施肥處理對鹽堿地小麥旗葉SOD活性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各處理的SOD活性隨著灌漿的進行呈現(xiàn)逐漸下降的趨勢,在花后14 d時,4種處理的SOD活性差異不顯著;在灌漿前期,T3的SOD活性與CK相比差異顯著,T2、T1與CK相比差異不顯著;在灌漿后期,T3、T2、T1的SOD活性與CK差異顯著。在整個灌漿期,T3保持相對較高的SOD活性,T2高于T1,CK的SOD活性較低,表明在整個灌漿期,與其他處理相比,T3具有較高的SOD活性,顯著提高了小麥的耐鹽堿能力。 2.4 不同施肥處理對鹽堿地小麥旗葉脯氨酸含量的影響 由表4可知,各處理的小麥旗葉游離脯氨酸含量隨著灌漿的進行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各處理的脯氨酸含量關系始終表現(xiàn)為T3>T2>T1>CK。在整個灌漿期間,T3、T2的游離脯氨酸含量與CK相比差異均顯著,T3與T2相比,除花后14 d時,其他時間差異均不顯著。T1與CK相比僅花后21 d時差異顯著,但在整個灌漿期T1的游離脯氨酸含量高于CK。在灌漿后期,T3、T2與T1、CK相比差異顯著,表明其在灌漿后期有較高的游離脯氨酸含量,能夠更好地調(diào)節(jié)組織的代謝功能,提高小麥的耐鹽性。 2.5 不同施肥處理對鹽堿地小麥旗葉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的影響 由表5可知,CK、T1、T2三者旗葉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隨著灌漿的進行呈現(xiàn)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并在花后7 d達到最大值,T3呈現(xiàn)逐漸降低的趨勢,但T3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始終高于其他處理。在灌漿前期各處理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差異不顯著,在灌漿的中、后期T3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與T1、CK相比差異顯著,T3與T2間差異不顯著,但T3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高于T2。表明T3處理在灌漿的中后期具有較高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降低了鹽堿地對小麥的危害。 2.6 不同施肥處理對鹽堿地小麥產(chǎn)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6可知,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千粒重、產(chǎn)量均表現(xiàn)為T3>T2>T1>CK。在產(chǎn)量構成因素中,T1、T2的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與CK相比差異均達顯著水平;T3的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千粒重與CK間差異顯著;T3、T2的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與T1間差異顯著;T3的每穗粒數(shù)與T2相比差異達顯著水平。各處理間產(chǎn)量差異均達顯著水平,T3的產(chǎn)量顯著高于其他3種處理,與CK相比,T3、T2、T1的增產(chǎn)幅度分別為60.95%、41.23%、12.19%。 2.7 不同施肥處理間各因素的相關性 取整個灌漿期的脯氨酸、SOD、POD、MDA、可溶性蛋白質(zhì)的平均值做各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由表7可知,產(chǎn)量與脯氨酸、SOD、POD、MDA、可溶性蛋白質(zhì)、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千粒重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982、0.974、0.958、-0.963、0.982、0.971、0.995、0.473,其中產(chǎn)量與脯氨酸、SOD、POD、可溶性蛋白質(zhì)、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呈極顯著正相關,與MDA呈極顯著負相關。而MDA與除千粒重外的各因素均呈極顯著負相關,千粒重與各因素間無顯著相關性。 3 小結與討論 質(zhì)膜透性反映了植物葉片細胞膜的完整性以及受過氧化物破壞的程度,MDA是膜脂過氧化的產(chǎn)物,其積累量反映了細胞膜受損傷程度,研究發(fā)現(xiàn)鹽脅迫下植物體內(nèi)的MDA呈上升趨勢[20,21]。本研究發(fā)現(xiàn)T3處理的MDA積累量顯著小于其余3種處理,說明有機肥與過磷酸鈣混施(T3)可以有效地降低細胞膜受損傷程度,改良鹽堿地土壤,降低鹽堿脅迫對小麥的傷害。這可能與過磷酸鈣降低了土壤中的Na+ 含量有關。 在脅迫下植物體內(nèi)會產(chǎn)生并積累大量的活性氧,而SOD、POD能夠緩解或消除活性氧對植物的傷害[22,23]。前人認為鹽脅迫條件下,植物體內(nèi)的SOD、POD活性顯著降低[24]。在本試驗中SOD、POD都隨著灌漿的進行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T3、T2、T1與CK相比,3種處理的SOD、POD活性都明顯提高,其中T3處理最為顯著,T2次之,說明這3種處理與CK相比可有效改善鹽堿地土壤,進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鹽堿脅迫對小麥危害。這與李鳳霞等[14]、張大庚等[25]研究結果一致。游離脯氨酸作為一種重要的滲透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是否能作為耐鹽性指標存在較大分歧。Koca等[22]、Tripathi等[26]的研究結果表明,鹽脅迫條件下,植物體內(nèi)積累了大量游游離脯氨酸,增強了滲透調(diào)節(jié)能力,可作為植物耐鹽性指標;而Liu等[27]認為鹽脅迫下植物體內(nèi)脯氨酸變化不明顯,不能作為耐鹽性指標。本研究表明,在鹽堿地條件下,各處理的脯氨酸含量都呈現(xiàn)升高的趨勢,但T3的脯氨酸含量顯著高于其他3種處理,表明T3處理能夠使鹽堿地小麥有較高的脯氨酸含量,進而有助于小麥葉片細胞維持穩(wěn)定的細胞結構及正常的生理代謝功能。因此,脯氨酸在一定程度上可作為耐鹽性鑒定指標。可溶性蛋白質(zhì)在同化物代謝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發(fā)現(xiàn)T1、T2、T3與CK相比,旗葉中的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均增加,其中T3最為顯著,表明了T3處理對鹽堿地的改良最為顯著,顯著降低了鹽堿地的全鹽含量,這與曹彩云等[21]、王慎強等[28]研究認為有機肥與過磷酸鈣可顯著降低土壤鹽含量,提高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一致。 作物產(chǎn)量及其構成因素是生產(chǎn)中的一項重要指標。本研究發(fā)現(xiàn)T3、T2、T1的產(chǎn)量與CK間差異顯著,其關系表現(xiàn)為T3>T2>T1>CK。在產(chǎn)量構成因素方面,T3與CK相比,其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千粒重均顯著高于CK,表明T3通過提高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和千粒重進而提高小麥產(chǎn)量。TI、T2的穗數(shù)、穗粒數(shù)與CK相比差異顯著,表明T2、T1通過影響小麥穗數(shù)和每穗粒數(shù)影響小麥產(chǎn)量。T2與T1穗數(shù)、穗粒數(shù)相比差異顯著,表明過磷酸鈣較有機肥可以顯著提高鹽堿地小麥的穗數(shù)和每穗粒數(shù),進而提高產(chǎn)量。 從本試驗結果可知,過磷酸鈣和有機肥混施(T3)相較于其他3種處理,顯著降低了MDA含量,提高了SOD、POD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及小麥產(chǎn)量,因此過磷酸鈣和有機肥混施(T3)是鹽堿地小麥較為合理的施肥方案。但過磷酸鈣和有機肥混施(T3)如何顯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質(zhì)、降低土壤鹽分以及提高小麥產(chǎn)量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春武,李長有,張美麗,等.鹽、堿脅迫下小冰麥體內(nèi)的pH及離子平衡[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8,19(5):1000-1005. [2] 孟 鵬,李玉靈,張柏習.鹽堿脅迫下沙地彰武松和樟子松苗木生理特性[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3,24(2):359-365. [3] 王志春,楊 福,齊春艷,等.鹽堿脅迫下水稻滲透調(diào)節(jié)的生理響應[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10,28(6):153-157. [4] 劉建新,王金成,賈海燕.燕麥幼苗對鹽脅迫和堿脅迫的生理響應差異[J].水土保持學報,2015,29(5):331-336. [5] 李樹華,許 興,惠紅霞,等.不同小麥品種(系)對鹽堿脅迫的生理及農(nóng)藝性狀反應[J].麥類作物學報,2000,20(4):63-67. [6] 康文欽,娜荷雅,張子義,等.NaCl脅迫對燕麥與小麥幼苗生長及其營養(yǎng)吸收的影響[J].華北農(nóng)學報,2010,25(3):97-101. [7] 劉兆普,王學勤,鄧力群,等.濱海鹽土上過磷酸鈣用量對油葵 (G101B)生長的影響[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0,23(4):46-50. [8] 寧曉光,趙 秋.過磷酸鈣對濱海鹽堿土的改良效果[J].天津農(nóng)業(yè)科學,2014,20(3):44-46. [9] 楊 巖,孫欽平,李 妮,等.添加過磷酸鈣對蔬菜廢棄物堆肥中氨氣及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5,26(1):161-167. [10] 呂丹丹,種云霄,吳啟堂,等.過磷酸鈣對氨氣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31(11):2506-2510. [11] 宇萬太,姜子紹,馬 強,等.施用有機肥對土壤肥力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9,15(5):1057-1064. [12] 宋震震,李絮花,李 娟,等.有機肥和化肥長期施用對土壤活性有機氮組分及酶活性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4, 20(3):525-533. [13] 張建兵,楊勁松,姚榮江,等.有機肥與覆蓋方式對灘涂圍墾農(nóng)田水鹽與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3,29(15):116-124. [14] 李鳳霞,王學琴,郭永忠,等.不同改良措施對銀川平原鹽堿地土壤性質(zhì)及酶活性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13-18. [15] 林植芳,李雙順,林桂珠,等.水稻葉片的衰老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的關系[J].植物學報,1984,26(6):605-615. [16] 錢嘉淵.酶的測定方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2.186-194. [17] 王愛國,羅廣華.大豆種子超氧物歧化酶的研究[J].植物生理學報,1983,9(1):77-84. [18] 鄒 琦.植物生理學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72-75. [19]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0] 徐 晨,凌風樓,徐克章,等.鹽脅迫對不同水稻品種光合特性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13,27(3):280-260. [21] 曹彩云,鄭春蓮,李科江,等.不同礦化度咸水灌溉對小麥產(chǎn)量和生理特性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13,21(3):347-355. [22] KOCA H, BOR M, ZDEMIR F,et al. The effect of salt stress on lipid peroxidation, antioxidative enzymes and proline content of sesame cultivars[J].Environ Exper Bot,2007,60(3):344-351. [23] RAZA S H, ATHAR H R, ASHRAF M, et al. Glycinebetaine-induced modulation of antioxidant enzymes activities and ion accumulation in two wheat cultivars differing in salt tolerance[J]. Environ Exper Bot,2007,60(3):368-376. [24] 喬 佩,盧存福,李紅梅,等.鹽脅迫對誘變小麥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13,21(6):720-727. [25] 張大庚,劉敏霞,依艷麗,等.長期單施及配施過磷酸鈣對設施土壤鈣素分布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2,26(1):223-231. [26] TRIPATHI S B,GURUMURTHI K, PANIGRAHI A K,et al. Salinity induced changes in proline and betaine contents and synthesis in two aquatic macrophytes differing in salt tolerance[J]. Biolplant,2007,51(1):110-115. [27] LIU J, ZHU J K. Proline accumulation and salt-stress-induced gene expression in salt hypersensitive mutant of Arabi-dopsis[J]. Plant Physiol,1997,114(2):591-596. [28] 王慎強,李 欣,徐福安,等.長期施用化肥與有機肥對潮土土壤物理性質(zhì)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01,9(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