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比不同麻醉方式在痔瘡手術中的應用效果,為肛腸科手術麻醉方式的選擇提供思路。方法 以我院肛腸科收治的100例痔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陰部神經阻滯,觀察組采用骶管麻醉,兩組均行相同的手術方法,對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疼痛視覺模糊評分(VAS)、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發(fā)生情況。結果 兩組平均手術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其它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痔瘡手術中應用骶管麻醉,可以有效減輕患者術中的疼痛,麻醉效果理想,耐受不良反應少,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痔瘡;手術;骶管麻醉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肛腸科臨床中痔瘡,肛瘺,肛裂,直腸脫垂等各類疾病的患者數量越來越多,手術作為肛腸科重要的治療手段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1]。肛腸手術的麻醉方式選擇較多,其中陰部神經阻滯是最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但是麻醉前需要多點位、扇形穿刺,疼痛感強烈,而且藥效持續(xù)時間短,患者的痛苦較大[2]。本文中將對比不同麻醉方式在痔瘡手術中的應用效果,為肛腸科手術麻醉方式的選擇提供思路,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肛腸科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100例痔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平行隨機抽樣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14~70歲,平均(47.31±8.78)歲;其中肛瘺31例,肛裂19例。觀察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17~72歲,平均(49.62±9.43)歲;其中肛瘺30例,肛裂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手術體征,且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術前禁食、禁飲6h,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陰部神經阻滯,取截石位,用長穿刺針在坐骨結節(jié)內上方穿刺,注射2%利多卡因+生理鹽水10ml,麻醉效果理想后手術。
觀察組采用骶管麻醉,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魯米那0.1g,阿托品0.5mg;取俯臥位,髖部墊薄枕,對于老年患者或體重嚴重超重的患者可取左側臥位,雙手抱膝,充分暴露骶尾部;骶裂孔一般位于尾骨尖上方3~5cm處,穿刺點在兩骶角連線的中點或凹陷處中點,定位后進行常規(guī)消毒;穿刺成功后將注射器針頭與皮膚成45°進針,當穿過骶尾韌帶常有突破感,再進針1~2cm,注射1%利多卡因+0.625%布比卡因的混合液5ml進行麻醉試驗,如無毒性反應繼續(xù)注射20ml;注射后迅速退針,按壓針眼后進行絡合碘消毒,最后用無菌紗布包扎固定。
1.3評價標準[3] ①麻醉效果:優(yōu):術中無疼痛發(fā)生,肌松情況良好;良:術中由于臟器牽拉出現墜脹感,肌松情況較好,追加麻醉劑量后完成手術;差:患者疼痛劇烈,肛門括約肌未發(fā)生肌松,無法完成手術。麻醉有效率=(優(yōu)+良)/總例數×100%;②VAS評分:理論得分0~10分,得分越高,疼痛感越強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5.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校驗,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差異具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手術時間與VAS得分 觀察組的平均手術時間為(29.21±7.34)min,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VAS平均得分為(2.19±0.27)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麻醉效果 觀察組中優(yōu)19例,良27例,差4例,麻醉有效率為92%;對照組中優(yōu)13例,良28例,差9例,麻醉有效率為8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不良反應 觀察組術中共發(fā)生低血壓患者3例、呼吸困難1例、尿潴留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對照組術中共發(fā)生低血壓患者7例、呼吸困難3例、尿潴留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6%,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骶管麻醉在肛腸手術的臨床應用中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而且麻醉后肛門松弛好,常用的局麻藥以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為主[4],同時加入1/20萬U鹽酸腎上腺素,一般不超過20ml。麻醉起效時間約為10min,患者下肢出現阻滯反應,肛門括約肌松馳,麻醉通常持續(xù)3~4h。與傳統(tǒng)的麻醉方式相比,骶管麻醉的麻醉效果不會對血流動力學產生較大影響,因此術后無需無需禁食禁飲;而且低濃度、低容量的麻醉藥物使用原則使患者的膀胱逼尿肌在術后迅速恢復收縮功能[5],從而降低了尿潴留的發(fā)生率,對于術后出現尿潴留的患者可以通過膀胱區(qū)熱敷或按摩,促進患者自行排尿;對于傷口疼痛難以耐受的患者可先給予止痛劑,后進行熱敷或按摩。而且麻醉操作簡便,成功率相對較高;另外,麻醉藥物使用劑量小,不良反應也相對較少,因此手術的安全性較高。
本組研究中,兩組在手術時間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但是觀察組其它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在痔瘡手術中應用骶管麻醉,可以有效減輕患者術中的疼痛,麻醉效果理想,耐受不良反應少,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1]黃立新.骶管麻醉改良法在240例肛腸疾病手術中的運用[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4):13.
[2]王志勇,孫留生,劉素萍.骶管麻醉與陰部神經阻滯在肛腸科的臨床應用比較[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1,3(21):148.
[3]朱懷宇,胡四育,王增文.陰部神經阻滯與骶管麻醉應用于肛門手術74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5(21):110-112.
[4]李志福,艾一玖,林艷茹,等.骶管麻醉的應用及并發(fā)癥的防治處理[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2012,9(12):351-352.
[5]童長苗.骶管麻醉下施行痔瘡手術的心得體會[J].醫(yī)學信息,2015,28(4):242-244.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