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肖知興 領教工坊聯合創(chuàng)始人、北大匯豐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
?
實業(yè)界缺什么,理論界就會喊什么
流行的管理理論本來就是撫慰企業(yè)人焦灼情緒的,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文 / 肖知興 領教工坊聯合創(chuàng)始人、北大匯豐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西方管理學的歷史會發(fā)現,管理學誕生一百多年來,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每隔20 到30年會交替成為管理學的主流。交替周期基本與宏觀經濟周期吻合:蕭條期人文主義主導,繁榮期理性主義主導。當企業(yè)績效更多地取決于資本管理時,信奉理性主義;當企業(yè)績效更多取決于勞動管理時,則信奉人文主義。更簡單地說,實業(yè)界缺什么,理論界就會喊什么。繁榮期容易浪費,所以強調理性,強調控制,節(jié)流增效;蕭條期預算緊縮,所以強調信任,放手讓員工去創(chuàng)新,開源增效。
某種意義上,這種周期與時尚業(yè)的流行趨勢沒有本質的不同。經濟上升期,一般流行短裙子和冷色、中性色,鞋跟偏高。人生苦短、夜夜笙歌、及時行樂之類成為各類領導品牌的集體潛意識。經濟下行期,一般則流行長裙子和暖色調、粉色調,鞋跟偏矮。夢幻世界、獨處空間、庇護港灣等溫暖系的話語成為更容易流行的品牌主題。箱子底下奶奶的裙子翻出來突然又成為時髦,就與這種周而復始的流行性相關。
所以,一種管理理論是否流行,更多地取決于當時的經濟、社會、政治背景,與這種理論本身是否正確、是否有效、是否適用反而關系不是最大。當然,另一方面,凡是準確地抓住了深層次的、本質性問題的管理理論,不管當時是否流行,一般都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會逐漸成為歷代管理者學習和奉行的管理經典。例如,上述每二三十年的流行周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管理理論,理性主義的如科學管理學派,人文主義的如人際關系學派,都是當時蔚為流行的管理思潮。
流行與否更大程度上依賴于對一個階段的大眾情緒的把握能力(算命先生、媒體主編、蠱惑人心的政客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這種能力),這就帶來了一種炮制流行管理理論的商機。這種人往往首先需要充當一種類似“天氣預報員”的角色,努力準確判斷社會熱點,迎面趕上;然后用各種商業(yè)和非商業(yè)手段添油加醋、火上燒油;最終目的是在該理論流行周期結束之前努力收獲最大的名利。至于這種理論多大程度上符合嚴謹的理論和實證的學術邏輯,是否能真正幫助企業(yè)人把企業(yè)做得更好,這基本是他們最不操心的事情了。
流行管理理論的主要作用,本來就是撫慰比較浮躁的那部分企業(yè)人的焦灼情緒,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公平交易。如何讓企業(yè)更有效、更好,從來就不是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讓企業(yè)更有效、更好,只能靠掉頭離開各種峰會、論壇、大賽,回到企業(yè)、回到市場、回到客戶,尊重一時一地的各種條件,因地制宜,因時而變,腳踏實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