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清真水”、“清真紙”等的出現(xiàn),“清真泛化”現(xiàn)象已成為一個愈演愈熱的社會問題?!扒逭妗睂嵸|(zhì)是一種地方性知識,以“清真”為核心的地方性知識已成為回族族群認同的基礎?!扒逭娣夯爆F(xiàn)象的實質(zhì)是地方性知識的擴散?!扒逭妗敝R體系的擴散從機制上看是基于主體邏輯下的傳播機制,從維度上看是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擴散的。“清真”知識體系擴散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大國治理邏輯下的放大效應和經(jīng)濟上商業(yè)資本盛行下的逐利行為。對“清真泛化”現(xiàn)象進行控制,應明確“清真”知識體系的邊界性,保持“清真”知識體系的純潔性,堅持“清真”知識體系的獨立性。
關鍵詞:“清真泛化”;地方性知識;民族融合
中圖分類號:B9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269(2016)05-0054-08
“清真”一詞來自中國古代文化,是個地道的漢語詞匯,最早見于南北朝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賞譽》:“清真寡欲,萬物不可移也。”“清真”在這里表示純真樸素、幽靜高潔的意思。直到明清之際,“清真”開始被用在對伊斯蘭教義和教法的闡釋上,第一個將“清真”用在對伊斯蘭教義闡釋上的是回族學者馬復初。他認為“克己是為清,復禮是為真”。這體現(xiàn)了中國穆斯林知識分子“以儒詮經(jīng)”的宗教思想。“清真”概念的流變反映了伊斯蘭宗教思想與我國漢人社會主體文化的結(jié)合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回族逐漸建立起了以‘清真’為表述核心的生活方式,如以‘哈倆力’為核心的飲食禁忌、愛好清潔的生活習慣、以清真寺為核心的教坊制度,以及自成體系的人生儀禮和節(jié)日慶典”[1]。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作為穆斯林保持自我凝聚的手段,“清真”的生活方式以一種穩(wěn)定的形式影響著回族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但是隨著近段時間清真食品立法、“清真紙”、“清真水”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清真泛化”問題成為一個愈演愈熱的話題。各種聲音基本一致地認為:“清真”不僅泛化了,而且成了社會問題、宗教問題、民族問題。其實,“清真”是一種地方性知識,“清真泛化”現(xiàn)象的實質(zhì)是地方性知識的擴散。
一、“清真”是一種地方性知識
(一)“清真”的概念與本質(zhì)
根據(jù)回族學者對“清真”的理解:清,表明宗教的純潔性和道德的高尚性;真,意味著真實性與合法性?!扒逭妗奔幢磉_“清凈真實”的含義?!扒逭妗庇绊懼刈迥滤沽秩粘I畹姆椒矫婷妫殉蔀榛刈迥滤沽中叛龅莫毺乇磉_和生活方式的核心。美國學者杜磊(Dru C.Gladney)將“清真”視為一種知識體系,并認為這種以“清真”為核心的知識體系是回族族群認同的一種重要表達方式[2]。這一說法是比較準確的,“清真”事實上就是一種地方性知識。吉爾茲(Clifford Geertz)強調(diào)文化闡釋的“脈絡化”和“地方化”[3],最早明確提出了“地方性知識”的概念并加以研究?!暗胤叫灾R意味著一地方所獨享的知識文化體系,是由此地人民在自己長期的生活和發(fā)展過程中所自主生產(chǎn)、享用和傳遞的知識體系,與此地人民的生存和發(fā)展環(huán)境及其歷史密不可分。地方性知識的保存不能采用孤立的方式,因為一旦將地方性知識從它們所賴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中孤立出來,它們就不能夠再得到發(fā)展?!盵4]
(二)“清真”的特征
1.地域性。任何地方性知識都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內(nèi),一旦突破地域性,地方性知識就不能再被稱為地方性知識了,而是轉(zhuǎn)變?yōu)槌摰赜蛐缘钠毡樾灾R,因此地域性是地方性知識的首要特征。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清真”也具有地域性。從空間來看,“清真”知識體系的邊界往往與回族穆斯林群體的分布一致,哪里有回族穆斯林居住,哪里就有“清真”知識體系存在?;刈搴推渌^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不一樣,雖然幾乎遍及中國所有縣市,但往往以聚居形態(tài)存在。回族的空間分布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扒逭妗敝R體系也在空間上呈現(xiàn)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2.情境性。吉爾茲強調(diào)地方性知識的“情境性”,任何地方性知識都在一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在該情境中得到確認、理解和保護,這種情境涉及歷史、宗教、民族等多種因素。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清真”的生成并得到確認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的。具體來說,“清真”知識體系的生成是從伊斯蘭教入華開始的。學界雖然對伊斯蘭教入華的具體時間存在爭論,但一般認為大概是在公元7—14世紀由阿拉伯、波斯、蒙古、突厥穆斯林商人、軍士、官吏同當?shù)胤悄滤沽謰D女通婚開始的。在這之后,隨著回族族群意識的覺醒,以“清真”為核心的知識體系成為回族自我界定的基礎和自我認同的重要方式。
3.規(guī)范性?!暗胤叫灾R對地方人的活動有一定約束和規(guī)范,這種約束和規(guī)范使得地方人的生產(chǎn)生活秩序井然。”[5]“清真”知識體系的規(guī)范性是以《古蘭經(jīng)》《圣訓》的精神為基礎建構(gòu)的?!耙驗橐了固m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和信仰體系,它規(guī)定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關系的行為準則,支配著穆斯林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了有著深厚伊斯蘭教積淀的回族倫理道德,體現(xiàn)著回族人以清真的精神理念對個人行為的一種理想期待和規(guī)范?!盵6]“清真”知識體系規(guī)范了穆斯林的言行衣著、心靈追求、宗教儀式、日常飲食等諸多方面,這種規(guī)范性表達了回族穆斯林的自我理解及與其他族群的區(qū)分性。
(三)“清真”知識體系是回族族群認同的基礎
1.“清真”知識體系消解了回族族群認同的復雜性。與其他很多少數(shù)民族族群不同,回族是一個具有高度復雜性的族群,這直接導致了回族族群認同的模糊性。首先,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泛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其人口分布在全國97%的縣域內(nèi),在空間上呈現(xiàn)“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其次,回族職業(yè)構(gòu)成多種多樣、無所不有,不同的職業(yè)導致他們在經(jīng)濟和社會地位上存在較大差異。再次,回族沒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他們往往使用其他族群的語言,主要是漢語,有的也使用藏語、蒙古語、白語等。此外,回族在伊斯蘭教信仰方面不盡統(tǒng)一,存在多種教派,包括格底目、伊合瓦尼、哲赫忍耶、虎夫耶、嘎底林耶等,不同教派之間對伊斯蘭教教義的理解和詮釋存在差異。因此,人口、職業(yè)、語言、教派等因素使回族族群認同具有復雜性。杜磊認為,以“清真”為核心的知識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回族族群認同中的復雜性,雖然區(qū)域性所帶來的文化差異使得他們對“清真”的闡釋存在一定差異,但“清真”這一地方性知識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回族族群的內(nèi)部認同,“清真”知識體系為所有群體成員所共享[2]。盡管語言多樣、文化背景多元,但因彼此共享“清真”知識體系,他們認為“天下回回是一家”。
2.“清真”知識體系加強了回族族群認同的凝聚力。在中國,回族常常在宗教上和道德上受到質(zhì)疑。首先,回漢兩族在歷史上就存在沖突,回族是個外來族源的族群,與以漢族為核心的統(tǒng)治王朝常處敵對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其次,回族雖分布廣泛,但他們往往以聚居的形態(tài)存在,尤其是現(xiàn)代城市社區(qū)中的回民社區(qū)與其他城市社區(qū)不一樣,內(nèi)部一致性往往比較高。這使回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獨立性,受漢文化影響不大。再次,回族在對一些東西的禁忌方面與漢族存在很大的對立性,如回民所食肉類必須是贊頌真主尊名而宰殺的牛、羊、雞等,以確保清真。因禁忌而產(chǎn)生的強烈對立,使彼此認為對方在用“一種基本的超越社會結(jié)構(gòu)的強權(quán)”[7]來限制著自身?;刈褰柚扒逭妗敝R體系試圖維護自身形象,尋求借助“清真”建構(gòu)自身的族群認同?!扒逭妗钡闹R體系既表達了他們在道德和宗教上的身體力行和崇高追求,也加強了回族族群認同的凝聚力。
二、“清真泛化”現(xiàn)象的本質(zhì)是地方性知識的擴散
“清真”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是回族族群認同的基礎,并以一種穩(wěn)定的形式影響著回族穆斯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隨著“清真紙”、“清真水”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原本的“清真”知識體系已呈現(xiàn)出超脫原有運作場域的趨勢,“清真泛化”現(xiàn)象成為一個愈演愈熱的問題。如果說“清真”是一種地方性知識,那么“清真泛化”的本質(zhì)就是這種地方性知識的擴散。
(一)“清真”知識體系擴散的機制和維度
1.“清真”知識體系擴散的機制。地方性知識擴散存在兩種機制:一種是基于客體邏輯下的學習機制,一種是基于主體邏輯下的傳播機制。前者是指客體通過有目的的學習來獲取和接受主體的知識信息,并將所學到的知識理解、吸納進自身的知識體系,這是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后者是指主體通過一定的渠道、方法或手段,將自身的知識傳播給客體,使客體被迫接受主體的知識,這是個強制、被動的過程,可能導致客體產(chǎn)生拒斥的心理和行為。“清真泛化”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的擴散,實際是基于主體邏輯下的傳播機制?!扒逭妗敝R體系為回族穆斯林群體所共享,而不是為整個中華民族所共享。“清真泛化”意味著除回族穆斯林群體之外的更多族群將被迫接納“清真”知識體系。
2.“清真”知識體系擴散的維度。從“清真泛化”的實際情況看,“清真”知識體系的擴散維度可概括為深度上的擴散和廣度上的擴散。從深度上的擴散看,“清真”知識體系內(nèi)部各要素在數(shù)量上的擴展呈現(xiàn)出膨脹的趨勢。比較典型的案例是2016年5月25日《銀川日報》刊發(fā)了《永寧學校內(nèi)設食堂均改為清真食堂(灶)》的稿件,《銀川晚報》刊發(fā)了《永寧縣60所校內(nèi)食堂(灶)將全改為清真餐飲》的稿件,引發(fā)了輿論高度關注。隨后銀川日報社澄清指出,前述報道存在失誤,實情是“將實現(xiàn)縣內(nèi)所有學校都設立清真食堂(灶)”。另一典型案例是新疆清真寺數(shù)量由改革開放之初的2 000多座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約24 300座,新疆穆斯林平均400多人一座清真寺,而中東地區(qū)平均1 000人一座清真寺。無論是清真寺還是清真食堂,其設立既要堅持尊重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的原則,也要堅持適度實用的原則,如果僅僅堅持前者而忽略后者,那必然會造成負面影響。從廣度上的擴散看,“清真”知識體系因吸納原有體系之外的要素進入而呈現(xiàn)出擴展趨勢。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市場上出現(xiàn)了一種名為“瀞度”的清真礦泉水,引發(fā)了社會熱議?!扒逭妗敝R體系強調(diào)清潔、真實,“清真食品”應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飲食禁忌而生產(chǎn)。但水乃大自然的饋贈,自然潔凈。除“清真水”外,社會上還出現(xiàn)了“清真紙”、“清真牙膏”、“清真通道”等。水、紙、牙膏、通道這些事物本無“清真”與否之分,但現(xiàn)在非要將這些原本與“清真”知識體系無關的要素吸納進來,必然會引發(fā)問題。
(二)“清真”知識體系擴散的原因
1.政治上,大國治理邏輯下的放大效應?!扒逭妗敝R體系的擴散與中國政治的治理邏輯密不可分。正是因為大國治理邏輯下的放大效應,才使“清真泛化”在起初能獲得政治上的支持。很多學者對中國的國家治理邏輯進行了探討、研究。榮敬本認為,中國是一個“壓力型體制”的國家,國家治理靠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層層加壓:為完成經(jīng)濟趕超任務,各級政府組織(以黨委和政府為核心)向下級組織和個人層層分解任務指標,責令其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并配之以相應的行政和經(jīng)濟方面的獎懲措施[8]。與此類似,周黎安提出了縱向行政發(fā)包理論,他認為行政發(fā)包制是中國官僚體制上下分治的一個穩(wěn)定形式,在這一制度安排中,官僚體制逐級將區(qū)域性治理的各項任務(稅收、就業(yè)、治安、教化等)以“發(fā)包制”形式逐級發(fā)放給下一層次的官僚機構(gòu)[9]??v向發(fā)包與橫向競爭則構(gòu)成了“政治錦標賽”模式:“上級政府對多個下級政府部門的行政長官設計的一種晉升競賽,競賽優(yōu)勝者將獲得晉升,而競賽標準由上級政府決定?!盵10]其實,無論是“壓力型體制”還是“政治錦標賽”模式,強調(diào)的都是自上而下的權(quán)威關系和控制[11]。在這種權(quán)威關系和控制下,地方政府官員為迎合上級政府,往往會對上級政府的政策意圖進行“過度解讀”,從而造成對真實政策意圖的扭曲。筆者將此現(xiàn)象稱為“大國治理邏輯下的放大效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宗教工作。2014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大力發(fā)展特色優(yōu)勢產(chǎn)業(yè),增強民族地區(qū)自我發(fā)展能力。2015年5月18日,《中國共產(chǎn)黨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條例(試行)》開始施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工作,必須提高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鑒于中央層面對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視,地方政府紛紛召開相關會議學習中央的會議精神并部署落實工作。但是中央提出的“要大力發(fā)展特色優(yōu)勢產(chǎn)業(yè)”并不等于提倡生產(chǎn)所謂的“清真紙”、“清真水”,“必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也不等于要對清真食品進行立法。這些誤讀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地方政府對中央政策的“放大”。
2.經(jīng)濟上,商業(yè)資本盛行下的逐利行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逐漸建立并完善。市場經(jīng)濟體制雖然在促進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提高人民生活質(zhì)量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也伴隨著一些負面問題。究其根源,還在于資本的逐利本質(zhì)。馬克思認為,資本的本質(zhì)就是追逐利潤,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社會。“清真泛化”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商家逐利行為導致的。清真食品是指按照中國穆斯林飲食習慣屠宰、加工、制作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飲食產(chǎn)品,并非所有食品都必須符合清真要求,也并非所有人都必須食用清真食品。但在利益驅(qū)動下,一些商家借用清真之名生產(chǎn)、銷售所謂的“清真紙”、“清真水”。一些原本與“清真”無關的東西被商家貼上了清真標簽,致使“清真”知識體系被商業(yè)資本濫用。伊斯蘭教在中國一直是堅持內(nèi)隱、家庭式傳承的,沒有對外宣教和推廣的傳統(tǒng),這是歷史留傳下來的習慣。因此,“清真泛化”并非穆斯林群體自身推動的結(jié)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商家過度營銷“清真”知識體系的結(jié)果。
(三)“清真”知識體系擴散的影響
1.引發(fā)民族間的矛盾。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實施和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jié)、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費孝通將此局面概括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12]?!耙惑w”即中華民族認同,“多元”即各族群認同。在“多元一體格局”下,作為各族群認同的地方性知識雖然存在差異,但在地域化場景中仍處于相對自然的平等關系。在這樣的情境下,“清真”知識體系顯現(xiàn)出一種內(nèi)在自足性,“它不具有一種內(nèi)在沖突著的緊張感,構(gòu)成其知識系統(tǒng)的諸要素之間具有一種相互化解緊張的關聯(lián)性”[13]?!扒逭妗敝R體系的擴散是基于主體邏輯下的傳播機制,這一機制下的知識擴散是個強制過程。這意味著原本具有內(nèi)在自足性的“清真”知識體系會展現(xiàn)出一種向外擴張的態(tài)勢,也意味著不同的地方性知識原來相對自然的平等關系可能會被打破,其他族群的知識體系將面臨“清真”知識體系的擴張態(tài)勢。地方性知識的擴散必然引發(fā)其他知識體系產(chǎn)生接受或拒斥這兩種態(tài)度?!扒逭妗敝R體系作為一種以宗教教義為依托的地方性知識,并不具有普世性意義,因此由其擴散引發(fā)的更多是拒斥而非接受?!扒逭妗敝R體系是回族族群認同的基礎?!扒逭妗敝R體系的擴散會增加族群文化間的緊張性,從而引發(fā)民族矛盾。正如塞繆爾·亨廷頓所說:“在這個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險的沖突不是社會階級之間、富人和窮人之間,或其他以經(jīng)濟來劃分的集團之間的沖突,而是屬于不同文化實體的人民之間的沖突。部落戰(zhàn)爭和種族沖突將發(fā)生在文明之內(nèi)?!盵14]
2.加劇宗教的污名化。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清真”的產(chǎn)生與伊斯蘭教密不可分?!扒逭妗币辉~早先是中國穆斯林群體用來詮釋伊斯蘭教義的。伊斯蘭教具有平和性,在本質(zhì)上不是一個崇尚暴力的宗教?!耙了固m教及其先知穆罕默德教導說,人有彼此和睦相處的道德義務,所有的人無論是褐色人種、黑色人種、紅色人種、白色人種還是黃色人種,都是阿丹(亞當)的子孫,所有的人不論種族、膚色和信條都享有權(quán)利。沒有任何人因其膚色、富裕程度而比他人優(yōu)越?!盵15]伊斯蘭教要求其追隨者對那些即使不贊成其信仰的人們表現(xiàn)出尊重和寬容?!豆盘m經(jīng)》認為,戰(zhàn)爭只能作為擊退侵略和鏟除暴政的手段,軍事勝利不應導致擴張和控制財富,或使某個族群凌駕于其他族群之上。即使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派別也主張開展合法斗爭來參與政治過程[16]。但是“9·11”事件的發(fā)生以及中東恐怖主義頻現(xiàn)的局面使很多國家將矛頭指向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已被貼上“恐怖”標簽?!耙了固m威脅論”認為伊斯蘭教勢力的擴張對西方國家的國家安全構(gòu)成了威脅。在這一伊斯蘭教被污名化的全球背景下,與伊斯蘭教密切相關的“清真”知識體系的擴散無疑會使人們對伊斯蘭教的理解更加負面,尤其是清真紙、清真水等事件更會讓“清真”知識體系之外的人們對伊斯蘭教產(chǎn)生排斥情緒。
3.破壞民族宗教政策。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人口數(shù)量不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同,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存在差異。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shù)民族的合法權(quán)利和利益,維護和發(fā)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jié)、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眹易鹬厣贁?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shù)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quán)利。“清真”作為回族穆斯林群體所共享的一種地方性知識體系,對其尊重和保護既是對回族風俗習慣的尊重,也是對回族本身的尊重。但“清真”知識體系的擴散意味著其將超脫地域性場景而影響到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并且這一過程帶有強制和被動色彩,可能導致其他民族產(chǎn)生抗拒和排斥心理。因此,對“清真”知識體系的“過度尊重”,反過來就是對其他民族生活方式的不尊重,是對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的破壞。在宗教政策方面,我國實行宗教與國家政權(quán)分離的原則,國家不允許利用宗教來干預國家行政、司法、教育和社會生活等事務,但“清真泛化”擴張了宗教干預社會生活的權(quán)力。在原來的“清真”知識體系下,牛、羊肉等清真食品要經(jīng)過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的監(jiān)制、認證,但“清真泛化”使水、紙等這些原本無需清真認證的東西也要經(jīng)清真認證。這實際賦予了宗教更多地干預社會生活事務的權(quán)力。這種宗教權(quán)力對世俗生活的侵入損害了我國政教分離的原則。更嚴重的是“清真泛化”現(xiàn)象加強了我國伊斯蘭教與境外伊斯蘭教組織的聯(lián)系。有一些地方利用境外伊斯蘭教組織捐贈的資金修建清真寺,這損害了我國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原則。
三、控制“清真泛化”現(xiàn)象與促進民族融合的途徑
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清真”是以回族穆斯林群體為載體存續(xù)的?!扒逭妗敝R體系的擴散與回族在空間上呈現(xiàn)的“大分散、小聚居”局面密切相關。以“清真”為核心的知識體系已成為回族自我界定的基礎和自我認同的重要方式,并對穆斯林的言行衣著、心靈追求、宗教儀式、日常飲食等諸多方面具有規(guī)范性。事實上,“清真”知識體系已成為回族族群邊界的一種象征符號。但是在本質(zhì)上作為地方性知識擴散的“清真泛化”在一定程度打破了“清真”知識體系與回族族群邊界相一致的局面,這意味著各族群知識體系間相對自然的平等關系被打破了?!扒逭娣夯爆F(xiàn)象實際上對民族融合產(chǎn)生了挑戰(zhàn)。因此,如何面對“清真”知識體系的擴散,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民族融合的問題。
(一)要明確“清真”知識體系的邊界性
地方性知識都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內(nèi)。一旦突破了地域性,地方性知識就不能再被稱為地方性知識了,而轉(zhuǎn)變?yōu)槌摰赜蛐缘钠毡樾灾R。對“清真”知識體系而言,其邊界應與回族族群邊界相一致,但是“清真泛化”意味著“清真”知識體系超越了原有的族群邊界。一方面,這將影響到回族族群自身的認同問題,因為當“清真”知識體系的邊界與族群邊界不再一致時,原本以“清真”知識體系為核心的族群認同將變得模糊。另一方面,對其他族群而言,“清真”知識體系的擴散在一定程度上會擠壓它們自身的知識體系,使它們產(chǎn)生拒斥心理。民族融合要建立在各族群知識體系平等對話的基礎上,而這一平等對話的格局需要明確各族群知識體系的邊界性。促進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明確“清真”知識體系的邊界性,這不僅是在維護回族自身的族群認同,也是對其他族群的尊重。
首先,要堅持民族平等的原則。民族平等不僅意味著各民族在法律、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平等,而且意味著作為各民族認同基礎的地方性知識也處于平等地位。這一制度層面上的平等格局是對不同民族的地方性知識平等對話的制度保障。其次,應從法律層面對“清真”知識體系進行明確的闡釋和規(guī)定。立法一方面是對“清真”知識體系的保護,另一方面是對“清真”知識體系的規(guī)范。其目的在于明確“清真”知識體系的適用對象和范圍,而不是將“清真”生活方式強加給其他民族的成員。再次,明確“清真”知識體系的邊界性并不意味著要將“清真”知識體系與其他地方性知識之間完全隔離開,而是要在良性互動中明確“清真”知識體系的邊界。通過地方性知識之間的良性互動,其他民族能夠理解和尊重“清真”知識體系,這也是對“清真”知識體系邊界的一種承認。
(二)要保持“清真”知識體系的純潔性
“清真”知識體系是在長期的歷史情境下生成并得到確認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單一的知識體系,并不是開放性的知識體系。這主要是因為伊斯蘭教在中國一直都是堅持內(nèi)隱、家庭式傳承的,沒有宣教和對外推廣的傳統(tǒng)?!扒逭娣夯贝蚱屏诉@一知識體系原本相對穩(wěn)定、單一的狀態(tài),由此帶來的其他族群的排斥心理影響了族群間的交流對話,促進民族融合需要保持“清真”知識體系的純潔性。一方面,“清真”知識體系應在真實的政治邏輯下發(fā)展并與其他地方性知識進行對話,而不應受扭曲的政治意圖左右。事實上,黨中央和地方政府已意識到這一問題,試圖修正大國治理邏輯下的放大效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要構(gòu)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系。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李建華在傳達學習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時強調(diào),對市場上出現(xiàn)清真標識泛化的傾向,比如“清真水”、“清真紙”、“清真牙膏”、“清真化妝品”等,我們一定要從維護國家安全的高度,提高警惕,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樹立辯證思維,既充分尊重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又要防止清真標識泛化,做到趨利避害、科學引導。另一方面,“清真”知識體系應與經(jīng)濟資本保持距離,警惕出現(xiàn)文化資本被經(jīng)濟資本利用的局面。
首先,對地方政府而言,要真正理解和貫徹中央的政策意圖,嚴格按既有政策目標執(zhí)行,而不是為獲得政治晉升而對中央政策進行“過度解讀”;對中央政府而言,要嚴格監(jiān)督地方政府的政策執(zhí)行過程,以保證中央政策按原有目標被執(zhí)行。其次,政府應規(guī)范清真標識的使用,防止一些商家通過制造、銷售“清真水”等商品謀利;在加強對“清真”知識體系立法的同時,要加大對清真標識使用的監(jiān)督力度,對不合法、不合理的使用應予以取締和處罰。
(三)要堅持“清真”知識體系的獨立性
我國一直堅持和貫徹宗教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習近平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決抵御境外利用宗教進行滲透,防范宗教極端思想侵害?!扒逭妗敝R并非植根于傳統(tǒng)中華文化之中,其很多要素來自伊斯蘭教教義。在當前中東局勢混亂和宗教極端主義、國際恐怖主義泛濫的背景下,更應堅持“清真”知識體系的獨立性,警惕和抵制境外宗教的滲透和宗教極端思想的傳播?!扒逭娣夯爆F(xiàn)象已引發(fā)其他族群對回族穆斯林的排斥情緒,若再加上極端宗教思想的煽動,極易引發(fā)族群間的對立沖突。在防止境外宗教對“清真”知識體系影響的同時,要積極引導“清真”知識體系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深入挖掘教義教規(guī)中有利于社會和諧、時代進步的健康文明內(nèi)容,對教規(guī)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闡釋。
首先,要堅持宗教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雖然“清真”知識體系最早來源于伊斯蘭教,但這并不意味著境外伊斯蘭教對“清真”知識體系的闡釋有絕對的話語權(quán)?!扒逭妗敝R體系作為回族族群認同的基礎,共享該知識體系的回族穆斯林更應有話語權(quán)。其次,要抵制境外極端思想的傳播和滲透,打擊境內(nèi)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宗教極端勢力。雖然目前的“清真泛化”現(xiàn)象尚處于可控范圍,但是絕不能任由其演變成極端宗教思想的“幫手”。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必會影響民族團結(jié)局面。再次,要加強宗教組織管理,規(guī)范和監(jiān)管利用境外伊斯蘭教組織資金的行為。事實上,“清真泛化”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境外宗教組織資金推動的因素。
參考文獻:
[1] 張亮.“清真”知識體系與生活方式——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區(qū)通道街為例[J].開放時代,2011 (2):117-129.
[2] Dru C.Gladney.Muslim Chinese: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1996:7.
[3] Clifford Geertz.Local Knowledge: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M].New York:Basic Books, Inc,1983.
[4] 陳來.儒學的普遍性與地域性[J].天津社會科學,2005(3):4-10.
[5] 安富海.論地方性知識的價值[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2):34-41.
[6] 楊文筆,李華.回族“清真文化”論[J].青海民族研究,2007(1):100-104.
[7] Kristeva,Julia.Power of Horror:An Essay on Abjectio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8] 榮敬本,崔之元,何增科,等.從壓力型體制向民主合作體制的轉(zhuǎn)變——縣鄉(xiāng)兩級政治體制改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9] 周黎安.行政發(fā)包制[J].社會,2014(6):1-38.
[10] 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J].經(jīng)濟研究,2007(7):36-50.
[11] 周雪光,練宏.中國政府的治理模式:一個“控制權(quán)”理論[J].社會學研究,2012(5):69-93+243.
[12]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13] 任劍濤.地方性知識及其全球性擴展——文化對話中的強勢弱勢關系與平等問題[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40-47.
[14] Samuel 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M].New York: Simon Schuster Inc,1996:28.
[15] 王新生,石丹杰.超越文明的沖突——伊斯蘭教辨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73-79.
[16] 吳云貴.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宗教極端主義與國際恐怖主義辨析[J].國外社會科學,2002 (1): 14-20.
責任編輯:孫德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