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三里橋小學 王林
基于兒童認識規(guī)律設計教學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與思考
安徽省六安市三里橋小學 王林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56~58頁。
學習目標——
1.經歷探索乘法分配律的過程,發(fā)現、理解乘法分配律,并會用字母表示。
2.培養(yǎng)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3.滲透“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學習重點:探索乘法分配律。
學習難點:發(fā)現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具:學前測試、教學課件、乘法“魔盒”。
教學過程預設——
1.出示問題一:一個長方形花壇,長72分米,寬28分米,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師:你能用幾種方法解答?
【預設:生1:(72+28)×2;生2:72×2+28×2。(板書兩個算式)
請選擇其中一個方法,算出互結果。
生1:200分米;生2:200分米?!?/p>
你發(fā)現兩個算是之間——(相等)
能不能在這兩個算式之間寫上“=”?(可以)
板書:(72+28)×2=72×2+28×2
2.出示問題二:(P56課本情境圖)你能想到幾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結果是多少?
(生計算,匯報)
貼了多少塊瓷磚?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預設:生3:3×10+5×10,結果是80塊。生2:(3+5)× 10,結果也是80塊。
兩種不同的方法,卻得出相同的結果,說明這兩個算式也是——(相等的)。
板書:(3+5)×10=3×10+5×10,還有其他方法嗎?
預設:生3:4×8+6×8=80(塊);生4:(4+6)×8=80(塊)
觀察我們剛才得到的三組等式,你有怎樣的感覺?(可能有規(guī)律)
設計思考:教師有意創(chuàng)設了兩個問題情境,為學生得出了三組關聯(lián)緊密的算式提供事實支撐。基于學生的視角,先鋪墊了長方形周長這個知識點。學生對于長方形的周長問題,比教材提供的問題情境更加熟悉,更容易接受。在學生經歷了兩種不同思考方法的計算后,引導學生發(fā)現新的知識規(guī)律,產生這樣一種數學體驗:乘法分配律來源于生活實踐中,且在問題解決中產生的,是生活的需要。
師:剛才同學們感覺到這三組等式中含有規(guī)律,是真的嗎?下面請你們開始探索之旅吧。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
思考:對于可能存在的規(guī)律,僅憑這兩個等式就能說明它是成立的嗎?(不能)怎么辦?(找更多的這樣的等式驗證)
生舉例驗證。
預設:生5:(3+2)×5=3×5+2×5,質疑:你計算過了嗎?
生5:算過了,兩邊的結果都是25。
生6:(30+50)×5=30×5+50×5;生7:(24+76)× 2=24×2+76×2。
……
看來咱們頭腦中的那個規(guī)律可能真的存在啊。我們也舉了不少的例子,結果兩邊都是相等的。問題是這樣的例子咱們能夠列舉得完嗎?萬一有一個不成立,怎么辦?我們豈不是前功盡棄了嗎?我們可否換個角度思考?也就是不用計算,就能夠判斷兩個式子的結果是否相等呢?
預設:生8:(72+28)×2=72×2+28×2,左邊括號里算出是100,就表示100個2,右邊是72個2加上28個2,也是100個2,所以兩邊的結果一定是相等的。
生9:(53+27)×6=53×6+27×6,左邊是80個6,右邊是53個6加上27個6,也是75個6……
生7:這個相同的數一會兒是2,一會兒又是6,百般變化,就像一個魔盒,可以出來任何數。
師拿出一個紙盒,告訴學生假如這就是魔盒,讓3個同學一組、2個同學一組,每人手里一個魔盒,演示算式(3+2)×5=3×5+2×5的原理。啟發(fā):(3+2)個魔盒=3個魔盒+2個魔盒。像這樣的式子兩邊有沒有可能不相等呢?
(不可能,兩邊的結果一定相等)
設計思考:學生初窺規(guī)律,發(fā)現一點點的規(guī)律,此時教師不是馬上讓學生說出規(guī)律(緩說破),而是繼續(xù)為學生的思維煽風點火,為學生搭建挑戰(zhàn)的舞臺,讓學生繼續(xù)觀察、思考、猜想、交流、分析、探討,進一步體悟等式的特點,驗證存在其中的規(guī)律,進而掌握乘法分配律。學生經歷了發(fā)現、猜想、質疑、體悟、驗證等過程,培養(yǎng)了猜想,同時又驗證猜想的能力。
師:照這樣看來,咱們猜測的這個規(guī)律的確存在,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這個規(guī)律嗎?
預設:生1:(爸爸+媽媽)×我=爸爸×我+媽媽×我。
生2:(我+你)×他=我×他+你×他?,我和你都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我是他的朋友,你也是他的朋友。
生3:(真悟空+假悟空)×金箍棒=真悟空×金箍棒+假悟空×金箍棒
生4:(A+B)×C=A×C+B×C
生5:(a+b)×c=a×b+a×c
生6:(⊿+★)×○=⊿×○+★×○……
師:哈哈哈,這么多呀!你覺得用哪一個等式表示這個規(guī)律好一點?為什么?
(第四個用小寫字母的那一個。簡單好記,前面學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也是這樣表示的。)
師:這就是數學的簡潔美。這個規(guī)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
師:齊讀這個式子,并指名用語言敘述表達。
(通過讀式子,完善語言表達)
設計思考:乘法分配律難就難在學生對內在規(guī)律的把握上。有些教師對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把重點放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這背離了數學的本質。我們應該把勁兒使在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在多個算式中觀察、比較和歸納,去完整地體驗感知,并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大膽表達,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出等式。經過這樣的體驗活動,再用語言來表達乘法分配律,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這樣的活動,對知識的建構有著積極地意義。
1.霧里看花辨對錯。
57×(18+29)=57×18+29
76×76+39×79=(76+39)×76
82×(2×9)=82×9+22×9
2.心靈感應(把結果相同的兩個式子連起來)。
①(35+27+38)×29①26×25+3×25
②86×18-56×18②(56+44)×68
③63×68+68×37③35×29+27×29+38×29
④59×102-59×2④(86-56)×18
⑤(23+6)×25⑤59×(102-2)
你感應到了相等的式子了嗎?請你選擇一組自己喜歡的式子計算出結果吧。
師巡視指導。
預設:生1:(35+27+38)×29=35×29+27×29+38×29,等于3900。(只是計算了左邊的等式)
追問:為什么只是計算了左邊的等式?
(等式兩邊結果相同;左邊的式子算起來容易一些)
生2:59×102-59×2=59×(102-2),結果是5900,這次我算右邊的那個式子,右邊的括號里是100,59×100一眼就能知道答案。
觀察這兩個等式,你還有什么發(fā)現嗎?
生3:生2的算式不是乘法分配律的應用,不能這樣計算。
生4:是乘法分配律的應用,只不過它是倒過來用的。
達成共識:乘法分配律的逆應用,同樣可以讓計算簡便。
生5:(35+27+38)×29=35×29+27×29+38×29,等于3900。通過右邊的式子可以看出是100個29,很簡便。
問生1:對生2這個等式,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1:其他算式都是帶“+”的,可生2這個是“-”。也行!
師補充板書:(a-b)×c=a×c-b×c
師:有沒有勇敢的同學來計算35×29+27×29+38×29這個式的?
生5:我們同桌計算了,結果也是2900,和它左邊的那個式子結果相等。
師:你們有了什么發(fā)現?能不能與大家分享?
(其他的等式都是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這個等式是三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
追問:如果是4個數、5個數、6個數,更多數的和與一個數(魔數)相乘,分配律還能用嗎?
3.用你認為比較簡便的方法算一算。
①213×15+187×15;②101×97;③36×17-26×17;④(57+43)×19。
設計思考:用來鞏固新知的練習應該具有層次性,在題型上要能體現出綜合性和層次性,如果能體現出開放性更好。“心靈感應”題型設計富有創(chuàng)意,既照顧了基本形式乘法分配律的知識鞏固,又拓展了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更廣泛的探索空間,體驗數學的“魔力”,感悟數學的美!
咱們共同見證了乘法分配律的非凡功力,它讓計算變得簡便有趣。我想知道:
除法也有分配律嗎?也有這樣的等式嗎?
板書:(a+b)÷c=a÷c+b÷c?
這個等待同學們課后驗證了,可以參照今天咱們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進行猜想、驗證。
設計思考:發(fā)現乘法分配律,會用乘法分配律解決一些問題,這是本節(jié)課的基本要求。如果僅僅到此為止,我覺得意猶未盡。在課前的前測中,我發(fā)現了藏在學生心中的大大的問號——除法是否也有分配律?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在課尾有意蕩開一筆,拋出“除法有沒有分配律”這個問題,點燃學生合情推理的思維火花。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探究熱情空前高漲,但此時并不急于得出結論,而是宣布“下課”,課堂戛然而止,干凈利索。學生帶著濃濃的學習熱情,投入到課后的探究之中去,積極驗證這個合情推理的合理性。讓學生獨自經歷觀察、歸納、猜測、驗證、推理等探究發(fā)現的全過程,這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
王林,小學數學特級教師,現任教于六安市三里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