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現(xiàn)象在語言中得到反映。英文和中文是兩種截然不同文化下的產(chǎn)物。想要學好英語,就不能不去面對巨大的文化差異。文章從文化差異對學英語所產(chǎn)生的利弊入手,通過比較分析中西文化差異,研究出對策,從課內(nèi)外兩方面同時入手,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加強英語文化教學。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影響 文化教學
根據(jù)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guī)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從這一目標來看,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逐步受到了重視。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受文化的影響并反映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語言之間必然有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只有了解、學習這種文化的差異,才能夠真正學好一門語言。在英語教學中,作為教師,越來越感覺到文化教學對語言教學的巨大作用。
一、文化差異對學習英語所產(chǎn)生的雙重影響:促進與干擾。
(一)文化差異對學習英語所產(chǎn)生的干擾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表揚學生“You oral English is great!”得到的回答往往不是“thank you!”而是“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從學生做出的回答,不難看出中西文化的價值觀的不同。中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各門派系在歷史長河上流光溢彩。而其中屬儒家對中國歷史影響最為深刻而久遠。在儒家“中庸之道”的指導思想中,中國人的價值觀中以謙虛為榮,虛心為本,不贊同過度的自我表現(xiàn)顯露自己。而西方價值觀受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人文主義崇尚個人主義,因此西方文化的價值觀注重自我意識,推崇自我表現(xiàn)。加之歷史文化、區(qū)域文化、宗教文化等的巨大差異,直接反映在生活習慣、語言習慣中,給語言的學習帶來了不少的困擾。例如:中國人見面問候習慣問“吃飯了嗎?”而西方卻會談論天氣。在中國歷史里,龍有著不可替代的崇高的地位,而西方龍卻是可怕兇惡的代表。西方的文化中的《圣經(jīng)》及基督教中的各類傳說,文藝復興時期的各類戲劇作品,日耳曼民族的傳統(tǒng)故事這些構成了西方語言體系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這些內(nèi)容非深入了解是難以理解全部的,單單學習單詞,語法也不能了解真實語義。如同中國的俚語、成語之類。不是了解“背后的故事”想單從字面上來理解是不可能的。正是這種差異給英語學習者帶來了諸多困擾,往往有時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哪怕背記了英語單詞,學習了英語語法卻也看不明白英文文章,更別說說出地道的英語句子。文化差異會給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帶來障礙,使之由于缺乏成就感而沒有了學習興趣。
(二)文化差異對學習英語的促進作用
文化的差異給英語學習帶來各種障礙的同時也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正是這種不一樣,使得英語學習者在枯燥的記背單詞、學習語法中看到了樂趣。因此,作為教師尤可利用這種不一樣,把樂趣轉(zhuǎn)換為英語的學習興趣,通過文化的碰撞,讓學生猜測,推斷,從而調(diào)劑課堂氛圍增加文化素養(yǎng)。比如中西方文化中對顏色詞的不一樣的理解。“he is a green hand”通過直譯為“他是一個綠色的手”,學生難以理解。其中關鍵詞“green hand”中 green 的中文含義為綠色。綠色在中國文化中普遍認為是屬于春天小草、嫩芽的顏色,是充滿澎湃生機的顏色。那么根據(jù)中國文化習慣,“green hand”會被猜為一個褒義詞。然而但凡看過美國電影“變相怪杰”“怪物史萊克”“綠巨人”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綠色在西方文化中似乎跟中國含義不同?!白兿喙纸堋笔返だ魃厦婢吆?,荒誕幼稚?!肮治锸啡R克”和“綠巨人”中的綠色的怪物或者變異種都讓人覺得“丑”。因此,“green”這個詞在西方似乎不是個那么“好”。實際上英文中的green表示幼稚、沒有經(jīng)驗,相當于中文的“新手”。green hand意為“新手”。類似的詞語還有:as green as grass(幼稚),a green horn(容易上當?shù)暮肯x)。同時西方用綠色象征妒忌,如:the green-eyed monster(妒忌),green with envy(充滿妒嫉),a green eye(妒嫉的眼睛)。類似這樣的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學習樂趣數(shù)不勝數(shù),因此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利用這種差異幫助學生學習,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二、英語文化教學
(一)課堂教學
利用網(wǎng)絡和多媒體教學,融合英語語言教學及文化教學。在課堂中,將相關的文化背景內(nèi)容進行充分的擴展,進行多形式比較,提高學生學習樂趣的同時進一步了解英語言文化。比如每逢中西節(jié)日臨近前可以在課堂上幫助學生了解各個節(jié)日的起源、發(fā)展、風俗習慣、慶祝方式相關的中英文對比,學生在幾天后的節(jié)日當天便會更有興趣的參與節(jié)日,對課內(nèi)的相關知識進行運用及回顧,并在一年后將中西節(jié)日文化對比以學年論文的方式提交。讓學生在輕松、靈活的方式學習文化,意識文化并感知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當然,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幫助督促學生提高英語詞匯量也是教學的關鍵,所謂詞匯量乃高樓大廈之磚塊。除了常用的幾種記憶法,如:構詞法,聯(lián)想法等,還有一種方法可以運用到課堂,不僅能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還能幫助學生記憶英語單詞的同時理解文化內(nèi)涵,那就是字根詞源講解。劉洪波老師曾在其書《字根詞源精講》一開篇時就提出過“在詞匯的學習中最能使人興趣盎然的是詞源學和單詞所承載的文化。英語中80%是外來詞匯,是一種典型的大雜燴語言,其中古希臘語和拉丁文占了很大的比例。”這種文化與單詞的完全融合,會讓學生感覺到單詞居然可以這么生動,一單詞一故事。另外,在課堂上,教師還能利用文化的差異,引導性的提出問題,讓學生猜,甚至于猜錯,最后再告之答案,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學習可以樂在其中,比之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教學效果要好得多。比如“drink like a fish”(牛飲),“as fat as a whale”(身肥如豬),在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猜測的時候,可以提示漁業(yè)文化和農(nóng)業(yè)文化對于英國和中國不同的影響,并且在語言上也有了相應的反應。英文中有雪萊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中文中有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從詞文的意境上可見,此“西風”非彼“西風”。根源在于中國與英語地理位置的關由。在英國“西風”為春風,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當然該歌頌。而中國“西風”卻為蕭瑟秋風,反倒是“東風喚醒梨花夢”。文化的差異所帶來學習的欣喜,完全可以讓教師把握課堂節(jié)奏,用以調(diào)節(jié)課堂,讓學生感知文化之美,從而重視文化學習提高促進英語學習。
(二)課外活動
課內(nèi)教學和課外活動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如何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去一直是困擾老師們的問題。首先,課內(nèi)教學提高學習興趣。其次,課外活動應該能與課內(nèi)教學內(nèi)容呼應。換句話說,課外活動,要么是課內(nèi)內(nèi)容的延續(xù)。要么就要是課內(nèi)內(nèi)容的前奏。這樣學生才有成就感,參與感。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課外活動的時候必須要跟課內(nèi)教學相關,同時關注校內(nèi)近期英語社團動態(tài),適當調(diào)整課堂內(nèi)容。通過課外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真實直觀的感受英美文化,提高英語學習興趣。例如上文中提及的課內(nèi)學習的各種中西節(jié)日內(nèi)容,課外便能開展節(jié)日主題活動。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觀看經(jīng)典的英美電影,然后在課堂進行討論其中地道的口語,不同的文化等。英文歌曲演唱能發(fā)覺英文連讀的美,英文詩歌賞析能發(fā)覺英文語言的魅力,從電影《教父》三部曲中反映出美國黑手黨文化,《唐頓莊園》反映了英國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比如英國人的鄉(xiāng)村情結(jié),貴族精神,森嚴的等級制度與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的并存。課外活動擁有者諸多豐富的素材,靈活多變的形式,輕松自在的氛圍,在這種樂趣下,如果能再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那么何愁學生不會主動積極參與到英語課外活動呢?
三、結(jié)語
文化的巨大差異無非是橫亙在語言學習中的一大鴻溝。但是正是這種差異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文化之美,才能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中找到驚喜,得到樂趣。如何克服文化障礙,驅(qū)弊揚利,利用文化差異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文化素養(yǎng),值得每一個英語教育工作者探討。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 李瑞華.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 束定芳.現(xiàn)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4] 劉洪波.英文字根詞源精講[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07.
[5] 付淑霞.中英文化差異對英語語言教學的影響及其對策探究[J].校園英語旬刊,2014(12):15-15
[6] 邢丹.高校英語文化教學探析[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4(1):16-19
[7] 吳小麗.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與對策[J].發(fā)展,2013,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