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琤
〔關鍵詞〕心理輔導活動課;動靜結合;和諧有序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心理輔導活動課在我國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悄然興起,經(jīng)過近20年的發(fā)展,心理輔導活動課以一種惠及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的團體輔導形式,在各地中小學校中蓬勃發(fā)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如何調控好心理輔導活動課堂氣氛,使之“活而不亂”是廣大一線心理輔導教師的困惑。
一、“熱鬧”或“完美”
心理輔導活動課不同于其他學科性課程,它講求活動性、體驗性,既要讓學生能夠動起來,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又需要學生能靜下心來體會、總結自己的活動感受。整個課堂追求的是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信任、真誠、尊重的課堂氣氛。
一些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執(zhí)教老師為了維護所謂的師生關系,使自己能區(qū)別于其他的科任老師,對于班中一些過分的、擾亂課堂的行為,要么敢怒不敢言,要么聲嘶力竭、疲累不堪。整個課堂看似師生間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熱鬧無比,其實毫無心理輔導的成效可言。學生慢慢會形成“心理輔導活動課就是玩玩游戲,聊聊天,放松自己”的思維定勢,同時心理輔導教師也會因長期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而慢慢厭倦心理輔導活動課,甚至產生畏難情緒。
與“熱鬧課堂”相反的是“完美課堂”。由于心理輔導活動課起步較晚,專職的師資相對缺乏,有不少學校的心理輔導教師是從其他學科轉過來,甚至就是由班主任或是其他學科老師兼任的。由于上慣了學科課程,教師在課堂上非常在意課堂紀律,不希望學生過于活躍而打斷教學流程的完整性。整堂課緊緊圍繞“熱身游戲—主題活動—分享交流”的過程按部就班地進行。這種絲絲入扣的教學過程和“完美”的課堂秩序卻造成了學生在討論、分享等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冷場。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回答不積極,或者干脆就說一些口號式的話來敷衍了事。課堂討論不起來,也就沒有學生愿意站出來分享自己真實而又獨特的體驗。很顯然,這樣的課堂也是違背基本的心理輔導理念的。
二、“客觀”與“主觀”
課堂氣氛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通過相互作用而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是由大多數(shù)學生的共同態(tài)度和情感的優(yōu)勢狀態(tài)形成的。它是課堂學習賴以發(fā)生的心理背景。
我國學者依據(jù)心理狀態(tài)綜合表現(xiàn)的不同特點,將課堂氣氛劃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三種類型。積極的課堂氣氛是恬靜與活躍、熱烈與深沉、寬松與嚴格的有機統(tǒng)一體;消極的課堂氣氛常常以學生的緊張拘謹、心不在焉、反應遲鈍為基本特征;對抗的課堂氣氛實質上是一種失控的課堂氣氛。
由此可見,“熱鬧”抑或“完美”的課堂都不能營造出健康積極的課堂氣氛,那么心理課堂為什么會容易走入以上兩種誤區(qū)呢?
從客觀因素上來講,目前心理輔導活動課在許多中小學中還屬于“錦上添花”型的邊緣性課程,無法與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性課程一起分享學生學習的黃金時間。當學生經(jīng)過一天緊張的學習,在下午第三節(jié)課上心理輔導活動課時,難免有些疲倦和懈怠,注意力容易渙散也是情有可原的。同時心理輔導活動課在不少學校都是兩周才有一節(jié),學生和教師之間產生疏離感也是在所難免的。
從主觀上講,目前有一些老師和學生對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定位有認識上的偏差。記得我第一年教五年級心理輔導活動課時,特意調查過學生對心理輔導活動課的看法,結果有80%以上的學生將心理課等同于游戲課,認為有游戲玩就好;有近10%的學生認為心理課是一節(jié)放松課,上課時不用那么正襟危坐,可以隨意些;還有一小部分學生認為這也是一門必須要學的課程,要像對待語數(shù)英那樣刻苦學習;只有不到2%的學生講到心理輔導活動課能更好地幫助自己認識情緒,能學習一些調節(jié)的方法。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學生為什么在上心理輔導活動課初期極易出現(xiàn)“一放就亂,一抓就死”的尷尬場面了。
另外,一些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執(zhí)教老師由于受自身教育觀念的影響,習慣用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輔導活動課和思想品德課混為一談。有時課堂上會出現(xiàn)老師高高在上,滔滔不絕地向學生灌輸著一些心理概念,學生在下面安靜地坐著,聽得昏昏欲睡。另外,執(zhí)教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教師很容易出現(xiàn)內在的角色沖突:當面臨課堂混亂時不知道該如何有效應對,怕太嚴厲有損于心理輔導教師的“專業(yè)形象”,因此往往顯得優(yōu)柔寡斷,甚至手足無措,導致上文提到的“熱鬧”課堂屢屢出現(xiàn)。
三、“動起來”加“靜下心”
心理輔導活動課需要學生動起來,學生不積極參與活動就無法體現(xiàn)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活動性,課堂生成、討論分享也就無從談起,可見“動”是心理輔導活動課靈性的體現(xiàn);同時,心理輔導活動課更加需要學生靜下心來,只有靜靜地回味才能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只有靜靜地思考才能將體驗上升為一種成長的感悟,可見“靜”是心理輔導活動課悟性的體現(xiàn)。
作為一名一線的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執(zhí)教老師,在近幾年的工作實踐中,我深刻地感覺到要想上好心理輔導活動課,讓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真正有所幫助,就一定要營造一個動靜結合、和諧有序的課堂氣氛,使心理輔導活動課在動與靜之間尋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一)心理老師的“角色到位”是營造和諧有序的課堂氣氛的前提
著名心理學教授林孟平女士曾經(jīng)說過:“輔導是一種關系,是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這種關系能給被輔導者一種安全感,使其可以從容地開放自己?!?/p>
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師生真情的流露、心靈的交融,要想讓學生做到“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就必須做到“真誠—關注—共情”。只有做到以上三點,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得以形成,教師對學生在人格成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響力才能相對地提升。
曾在一位心理輔導老師的博客上看到這樣一個小片段:
剛走進教室時,只見學生有的在忙著做作業(yè),有的在外面打鬧,有的在大聲喧嘩。黑板上殘留著上節(jié)課的部分板書,窗簾都拉得好好的,教室里充滿了二氧化碳的臭氣味。好些同學很驚奇地看著走進教室的我,似乎對心理輔導活動課還不是很清楚,迷茫、好奇、興奮……顯示在學生們的臉上。
在鈴聲響起之前,我輕輕地對一個同學說把窗簾拉起來,然后自己走過去親自做起來,有同學也跟著做了起來。然后我又朝黑板看了看,再看了看教室后面的黑板,搖了搖頭,馬上又有學生跑去擦黑板了。
師:今天是第一次上心理健康活動課,請你們把脊背挺直。(學生齊刷刷地都挺直了,坐得非常端正。)
師:脊背挺直有什么好處呢?第一,就是預防瞌睡,尤其是下午上課的時候,這個方法非常管用。第二,就是有個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來參與心理健康活動課,給老師帶來振奮的心情,讓課堂變得有活力起來。(學生們都聚精會神地聽著。)
師:請露出笑容好嗎?(學生開始笑起來,大笑的,做鬼臉的……氣氛開始活躍起來了。)
師:微笑就可以了,露出兩三顆牙齒。(學生一個個都把牙齒露給老師看,可愛極了。)
接下來我進行了自我介紹,當介紹完畢業(yè)學校、學歷以及所擁有的職業(yè)資格證書以后,全場一片嘩然。
師:哇,這么驚奇做什么?
生:好厲害。
師:謝謝大家對老師的肯定和羨慕,那在課堂上怎么表示???(學生集體鼓掌起來,全場充滿了歡快的味道。)
師:接下來該你們介紹自己了。不過我們要用一個游戲來進行。(學生聽說要做游戲,個個興趣盎然。)
片段中的教師面對亂哄哄的課堂沒有動用言語命令,也沒有呵斥、怒罵,雖然心里也有些生氣和不滿,但教師用行動為學生作出榜樣,讓他們領悟到該以怎樣的狀態(tài)來迎接新的一課。接著教師通過“自我介紹”環(huán)節(jié),將生活情景引入課堂,讓學生的思維從作業(yè)中轉換出來,換個場景,就換了一份心情了。教師用機智幽默、真誠關注與學生進行了良好的互動,和諧有序的課堂氣氛呼之欲出。
(二)“我們的約定”是營造和諧有序的課堂氣氛的保證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制定相應的規(guī)則,是讓學生既能動起來,又能靜下心的有力保證。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我們的約定”要體現(xiàn)民主性、公平性,要由教師和學生協(xié)商制定。如果這份約定來自于學生,執(zhí)行起來會更加容易。一旦有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違約行為,就會受到同伴的譴責,形成一種受到全體輿論攻擊的壓力。這種力量是“團體動力”的一種,能夠隱性而又有效地保證和諧有序的課堂氣氛的形成。
下面提供一份鐘志農老師設計的《小學心理輔導活動課學生活動須知》供大家參考:
1.坦率真誠——把老師和同學當作自己最真誠的伙伴,誠懇地向大家說出自己的真心話,不必擔心會不會講錯。
2.保守秘密——在活動課上聽到的事情,要為同學保密,不到其他地方亂說,以免傷害了跟你說真心話的那位同學。
3.認真傾聽——在別的同學發(fā)言時,要認真傾聽他的意思,并表示你很理解他說的是什么。
4.相互尊重——不管別人說的話是對還是錯,你都應該讓他把話說完,即使人家講錯了,也絕不去嘲笑或諷刺他。
5.參與交流——積極參加討論,和別人交流自己的各種想法,并進一步了解別人對一些問題是怎么想的。
6.助人自助——用愛心關懷你的同學,使他能在你的幫助下學會解決自己的問題,同時你也必定會得到同學們給你的建議和幫助。
在實際工作中,教師要結合班級的情況,經(jīng)過和學生的協(xié)商盡量選取兩到三條作為“我們的約定”。實踐證明,“少就是多”,少而精的約定會讓學生的頭腦更為清晰,執(zhí)行起規(guī)則來更加容易。在我的課堂中,“我們的約定”常常將重點放在“認真傾聽、積極分享”上,鼓勵學生嘗試從他們的發(fā)言中獲取看問題的新角度。
同時在規(guī)則的保護下,全體學生能在充滿信任和真誠的和諧氣氛中,放下個人的防衛(wèi)意識,盡情投入到活動中去,使心理課堂能有效地“動起來”;在心理輔導活動課的重要分享環(huán)節(jié),敞開心扉,與其他同學進行充分的探討、分享,彼此給予回饋、鼓勵和建議,促進其心靈的健康成長。
(三)精彩的選題和精心的設計是營造和諧有序的課堂氣氛的根本
心理輔導活動課不像其他學科性課程,沒有統(tǒng)一現(xiàn)成的教材,這確實會給教師的執(zhí)教帶來一定的困難,但同時也給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廣闊的選題空間。
心理輔導活動課要想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獲得學生的獨特分享,與心理輔導活動的主題是否符合學生心理的發(fā)展性需求,以及教師對整個活動的設計是否周密、精心、有趣等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只有選題精彩、設計精心,才能讓學生“愿意動”“靜心想”,才能營造出和諧有序的課堂氣氛。
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凡是教師得心應手,學生反響熱烈的幾節(jié)心理輔導活動課,無不是教師和學生充分溝通,了解學生的心聲后定下主題,然后再經(jīng)過反復試上,數(shù)易其稿,歷時大半年才完成的心血之作。
在設計學年段的教學內容時,不少教師都反映不知道上什么,于是隨意到網(wǎng)上去照搬照抄一份教案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其實根據(j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期理論,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最重要的發(fā)展性主題是能否養(yǎng)成和保持一種勤奮、積極、進取的學習和生活的態(tài)度。在具體實施心理輔導活動課時,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三段來加以把握:
小學低段(一、二年級):一是幫助學生盡快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轉變與適應;二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使他們終身受益。
小學中段(三、四年級):一是抓住“智力發(fā)展”的第二高峰期,促進學生智力(特別是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發(fā)展;二是滿足學生正在迅速擴大的交友和被同伴接受的社會性需求,并幫助他們學習如何處理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使他們獲得成長中必不可少的親密感和安全感。
小學高段(五六年級):一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本質屬性和內在聯(lián)系進行初步抽象概括和歸類記憶的能力,為今后的初中學習做好平穩(wěn)過渡的準備;二是高度關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性格發(fā)展,在他們面臨非常矛盾、變化無常和嚴重失衡的性格發(fā)展關鍵期時,能夠得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以促進其性格朝著積極的方向健康發(fā)展。
相信只要教師能牢牢把握住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的主線,再加上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動畫、故事等形式,何愁心理輔導活動課會出現(xiàn)“混亂不堪”抑或“靜如死水”的局面呢?
心理輔導活動課是一門新興的課程,有著無限廣闊的空間值得我們教師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營造動靜結合、和諧有序的心理輔導活動課堂氣氛是我不斷追求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小學,蘇州,215100;該學校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理事單位)
編輯/張 帆 終校/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