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武 楊曼
從高校學生課堂教學滿意度透視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性變革*
□王運武 楊曼
當前我國高校課堂教學頻現(xiàn)“低頭族”和“逃課族”現(xiàn)象,課堂教學已經(jīng)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高校課堂教學變革的呼聲不斷。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滿意度是辨識教學質量的重要向度之一,由此可以管窺高校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尋求恰當?shù)钠平馔緩?。通過對不同性別、年級、學科的572名學生的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對高校課堂教學的滿意度普遍較低;影響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的四個關鍵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為: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教學內(nèi)容、教學態(tài)度;不同性別的學生對課堂教學滿意度無明顯差異,但年級和學科差異都對課堂教學滿意度有所影響。未來高校課堂教學可以嘗試如下變革途徑:從政策層面,鼓勵和重視教學,構建合理的職稱評聘體系;從理念層面,理性考察教學滿意度的內(nèi)涵,善用影響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的關鍵要素;從實踐層面,合理利用信息技術,針對不同性別、年級和學科的學生進行精準化教學。
高校教學;教學滿意度;教學質量;教學變革;調查研究
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四大功能,其中人才培養(yǎng)是核心,只有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人才,才有利于高等教育功能和價值的彰顯。瞿振元先生指出“高等教育由大向強轉變的根本標志是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整體提升,目前我國高校教學中存在諸多‘教與學’問題,出路在于扎實的教育教學改革”。(鄧暉,2015)然而,從全球來看,高等教育評價指標側重于科研成果的數(shù)量和質量,學術界普遍重視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學經(jīng)驗,“重學術而輕教學”的大學文化成為世界各國大學普遍存在的問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高校課堂教學頻現(xiàn)“低頭族”(葛向陽等,2014)、“逃課族”(李永樂等,2016),“教學與需求脫節(jié)”、“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考試評價辦法單一”、“教學方式單調乏味”、“以體制機制改革代替教學改革”等已成為高校課堂教學改革中的現(xiàn)實問題。在這種背景下,非常有必要深入探討高校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滿意度,以及高校課堂教學是否需要變革及如何變革等深層問題,以促進高校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研究問題與假設
針對當前高校課堂教學現(xiàn)狀,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下三個問題:第一,高校學生對當前課堂教學滿意度如何;第二,影響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的關鍵因素是什么;第三,為更好地滿足高校學生的學習需求,高校課堂教學是否亟需變革,應該如何變革。
本研究在文獻調研和課堂教學實踐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以下三個研究假設:第一,高校學生對課堂教學滿意度較低;第二,影響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的關鍵因素有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教學內(nèi)容、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等,且這些關鍵因素存在重要性排序;第三,不同性別、年級和學科的學生對課堂教學滿意度存在差異。
2.調查對象
本研究選取全國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作為調查對象,所學專業(yè)涵蓋教育學、工學、理學、文學、經(jīng)濟學、歷史學、管理學、法學、醫(yī)學等學科。預測試共收到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云南大學、江蘇師范大學、徐州工程學院等38所高校223名學生的問卷數(shù)據(jù),其中6份因作答不完整或明顯無效被棄用。調查對象的學歷層次涉及本科、碩士、博士,共計有女生138人,男生85人。
正式測試收到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共600份問卷數(shù)據(jù),剔除無效問卷28份,正式回收的有效問卷為572份,有效回收率達95.3%。正式測試問卷的被試樣本構成詳見表1。
表1 正式施測被試基本信息表
3.調查過程
問卷采用網(wǎng)上發(fā)放與紙質發(fā)放兩種形式,并對問卷進行預測試發(fā)放與正式發(fā)放,預測試的目的在于檢驗問卷的信度與效度,適當修正不合適的調查項目。問卷預測試發(fā)放在2014年12月底至2015年1月中旬進行,問卷正式發(fā)放在2015年3月13日至4月20日進行。在調查過程中,適當給予被調查者獎勵,以促進被調查者認真填寫調查問卷。
4.調查工具
(1)問卷的項目來源
教學滿意度受多個因素的影響,熊華軍和馬大力(2013)認為“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管理和教學學術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影響”。馬曉紅(2012)認為“教學態(tài)度對教學滿意度的影響最大,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對學生參與度影響最大,學生參與度對教學滿意度有一定的影響”。張蓓和林家寶(2014)認為“學生期望對教學滿意度產(chǎn)生顯著負向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實踐教學質量和自主學習質量均對教學滿意度產(chǎn)生顯著正向影響,其中課堂教學質量對教學滿意度影響最大”。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在借鑒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量表以及國內(nèi)外關于課堂教學滿意度問卷的基礎上,研究小組經(jīng)過四輪交流,廣泛聽取了師生意見,整理出影響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的因素,并進行必要的文字整理,確保語義清晰,措辭準確,最終生成高校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滿意度問卷。
(2)問卷的主要結構
問卷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信息,包含被試所在的學校、院系、專業(yè)及專業(yè)所屬學科門類,以及年級與性別。第二部分為問卷主體,即高校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滿意程度,設有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四個維度,共有21道單項選擇,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進行測度,選項分“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比較同意”、“非常同意”5種,分別對應以1~5分計分,分值越高代表認可度越高。第三部分是多項選擇題與開放性試題,包含3個填空題與2個選擇題,主要考察學生對當前課堂教學的總體滿意度以及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3)問卷的項目內(nèi)容
本研究編制的調查問卷共包含32個題項,第一部分包括6個題項,第二部分包括21個題項,主要從四個維度考察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滿意程度(見表2),第三部分包括3個填空題與2個選擇題。
表2 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滿意度題項設置
5.問卷的前測和后測
(1)問卷前測
項目分析的目的是求出問卷每個題項的臨界比率值(Gritical Ratio,簡稱CR值),將預測問卷得分的總分按高低順序排列,分別以占總分最高的27%和最低的27%作為分界,得出兩組受試者各個題項得分平均數(shù)和方差的顯著性檢驗,根據(jù)結果將未達顯著水準的題項刪除。因為問卷中第10題是反向計分的題項,所以需要將題項計分的方式化為一致,其次將數(shù)據(jù)按照高低分排序,然后對217名被試按總分前后27%進行高、低分組,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項目區(qū)分度檢測。經(jīng)過前測的獨立樣本t檢驗,所有題項的Sig值都小于0.05,說明T1-T21的t值均達顯著,預測問卷21個題項均具有鑒別度,問卷項目的區(qū)分度良好,所有題項均能測出不同受試者的反應程度。
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問卷總體的Cronbach'α系數(shù)為0.927,說明問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KMO檢驗(KMO值為0.945)和Bartlett球形檢驗(近似方差達到3316.710),表明問卷數(shù)據(jù)適合進行因素分析。通過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4個,旋轉成分矩陣顯示各因素項目負荷值介于0.631~0.810之間,累計方差貢獻率達65.178%,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經(jīng)過上述預測試效度與信度分析,問卷信度與效度都達到了較高要求,表明該問卷可以用來調查高校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滿意度。
(2)問卷后測
通過對正式測試樣本的信度分析可以看出(見表3),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指標體系的可靠性較高。CITC的值均在0.05以上,Cronbach's α值都在0.8以上,因此可以認為,正式測試問卷的各指標均能夠滿足研究需要。
表3 正式測試樣本信度分析
由于正式問卷是通過研究綜述和問卷預測結果確定的,因此內(nèi)容效度也比較可靠。下面對正式測試的21個條目進行主成分分析,以驗證其結構效度。由表4可以看出,KMO值為0.950,表明非常適合進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顯示的顯著性為0.000,表明正式問卷的數(shù)據(jù)能夠進行因素分析。
表4 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煉出主因素,由表5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有4個,解釋的總方差達到63.8%。各因素具體的效度分析結果見表6。
表6 變量的效度檢驗
續(xù)表6
表5 總方差解釋表
6.相關分析
在對樣本進行信度與效度分析之后,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來表示各變量之間的關系程度。表7為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影響因素的相關分析結果,可以看出,TA、TC、TM、TE與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均顯示相關關系,且都是顯著的正相關。其中,學生的滿意度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教學態(tài)度這三個因素的相關性較大,與教學內(nèi)容的相關性較小,而且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教學態(tài)度這三個因素之間的聯(lián)系較緊密。
表7 變量的相關性檢驗
7.統(tǒng)計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SPSS 17.0,針對問卷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因子分析。
1.高校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總體滿意度分析
本研究將高校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總體滿意度分為五個等級,即5分、4分、3分、2分、1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滿意度越高;分數(shù)越低,表明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滿意度越低。通過對所搜集的572份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總體滿意度較低,具體情況見表8。
表8 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滿意程度總體情況
2.影響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的關鍵因素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發(fā)現(xiàn),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這四個關鍵因素都對高校課堂教學的滿意度有顯著影響。由于每個因素下面的具體影響因素權重不同,以及所包含的題項不同,因此不能直接依據(jù)平均分的大小來排序比較。這里用各影響因素的平均分除以各影響因素的題項,以此得出影響因素每個題項的平均得分,見表9。
表9 四個因素平均得分表
從表9可以看出,按照維度平均分排列,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的影響因素重要性排序為: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教學內(nèi)容、教學態(tài)度。標準差檢驗發(fā)現(xiàn),值都較小,數(shù)據(jù)較為精確,說明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影響因素的離散程度較小,學生認為影響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的因素大致相同。影響課堂教學滿意度的關鍵因素的具體情況如下:
(1)對教學態(tài)度來說,其每項平均得分為1.95,居于中等程度范圍,在其5個測度項中,題項平均得分按從高到低依次排列為:TA3、TA4、TA2、TA1、TA5。
(2)對教學內(nèi)容來說,其每項平均得分為2.17,居于中等偏上程度范圍,在其5個測度項中,題項平均得分按從高到低依次排列為:TC5、TC1、TC4、TC2、TC3。
(3)對教學方法來說,其每項平均得分為2.13,亦居于中等偏上程度范圍,在其6個測度項中,題項平均得分按從高到低依次排列為:TM6、TM1、TM3、TM4、TM2、TM5。
(4)對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來說,其每項平均得分為2.24,居于中等偏上程度范圍,在其5個測度項中,題項平均得分按從高到低依次排列為:TE1、TE3、TE5、TE2、TE4。
3.不同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的分析
(1)性別差異對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影響分析
由表10可見,在影響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滿意度的四個維度上,男生和女生的均值明顯不同,男生的平均值均大于女生,而標準差均小于女生。
表10 學生對課堂教學滿意度在性別上的差異分布
根據(jù)t檢驗結果,如果F值顯著(即Sig<0.05),則表示兩個組別群體方差不相等,此時“假設方差不相等”所屬的t值如果顯著,則Sig<0.05。如果F值不顯著(即Sig>0.05),則表示兩個組別群體方差相等,此時“假設方差相等”所屬的t值如果顯著,則Sig<0.05。總的來看,學生的學習方式變革在性別上并無明顯的差異。由表11可以看出,男生與女生在教學態(tài)度、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這兩個因素上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在其他影響因素上并無顯著差異;而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教師教學態(tài)度、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男生在這兩個因素上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滿意度優(yōu)于女生。從標準差來看,在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這四個因素上,女生的分值均高于男生,說明女生在這四個層面上兩級分化程度比男生嚴重。
表11 男女生對課堂教學滿意度影響因素t檢驗
(2)年級差異對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影響分析
通過前述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滿意程度受教師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等因素的影響。由表12可以看出,大學生與研究生在對教師課堂教學滿意度方面存在差異:在大學階段,大三學生得分最高,大二學生次之,大四學生得分最低。在研究生階段,研三學生得分最高,研一學生次之,研二學生得分最低。從標準差來看,研究生階段研一年級比研二、研三年級分化嚴重,大學階段大四年級比大一、大二、大三年級分化嚴重。
表12 不同年級課堂教學滿意度影響因素統(tǒng)計表
(3)學科差異對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影響分析
由表13可以看出,不同學科的學生對課堂教學滿意度存在差異:理學學科的均值最高(為12.75),經(jīng)濟學學科的均值最低(為9.70),這說明理學學科的學生更容易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感到滿意,而經(jīng)濟學學科的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滿意程度一般。同時可以看出,教育學、文學、歷史學、法學、醫(yī)學等學科的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也較為滿意。從標準差可以看出,經(jīng)濟學與教育學學科的學生在對教師課堂教學滿意度方面兩級分化較為嚴重。
表13 不同學科課堂教學滿意度影響因素統(tǒng)計表
調查結果驗證了研究初始提出的三個研究假設,由此決定了高校課堂教學亟需變革,筆者提出如下三個方面的應對之策。
1.高校課堂教學亟需變革,以提升學生對高校課堂教學的滿意度
從調查數(shù)據(jù)來看,學生對高校課堂教學的滿意度普遍較低,僅有2.79%的學生較為滿意,約占83.21%的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滿意度較低。這種現(xiàn)象亟待引起高校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的關注,高校課堂教學亟需變革。
根據(jù)調查結果,筆者結合高校課堂教學的切身體驗,認為高校學生對課堂教學滿意度總體偏低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政策層面對教學的支持力度不夠,高校排名和教師職稱評審等都非常重視科研成果,致使出現(xiàn)“重科研輕教學”的現(xiàn)象。第二,高校教師科研任務繁重,致使在教學方面投入精力不足,難以全面細致地給學生提供輔導。第三,在教學內(nèi)容方面,一方面內(nèi)容較陳舊,與實際應用脫節(jié),較少關注學科前沿;另一方面教學內(nèi)容信息量分布不均,要么信息量過小,資源不豐富,要么信息量過大,資源太豐富,學生難以接受;另外教學內(nèi)容還存在結構不合理、邏輯性不強、難度過大等問題,致使學生不易理解。第四,教師不能因材施教,“照片宣科”現(xiàn)象普遍存在,不能恰當運用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教學活動設計不合適,教學語言不生動,師生互動不夠,不能及時為學生答疑。第五,當前高校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建議從政策層面鼓勵和重視教學,構建科學合理的職稱評聘機制,加大教學在教師考核體系中的比重。同時建議有序開展針對高校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教學法、教學設計方面的培訓,以期提升學生對高校課堂教學的滿意度。
2.善用影響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的四個關鍵因素
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教學內(nèi)容、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是影響高校課堂教學滿意度的四個關鍵因素。這四個關鍵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為: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教學內(nèi)容、教學態(tài)度。善用這四個關鍵因素,重點關注學生滿意度低的測量項目,將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滿意度。
在教學態(tài)度方面,學生對教師認真批改作業(yè)、悉心輔導學生、嚴格要求學生的滿意度最高;對教師教態(tài)和舉止行為的滿意度最低。在教學內(nèi)容方面,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難度適當、易于理解與接受的滿意度最高;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信息量大、資源豐富程度的滿意度最低。在教學方法方面,學生對教師因材施教的滿意度最高;對教師合理使用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的滿意度最低。在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方面,學生對增長知識和技能、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滿意度最高;對增強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滿意度最低。
為了提升高校課堂教學的滿意度,高校教師和教育管理者需要重點關注滿意度低的測量項目。例如:規(guī)范教師教態(tài)和行為舉止;適當增加教學內(nèi)容的信息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大力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化教學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強化提升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3.針對不同性別、年級和學科的學生進行精準化教學
在性別差異方面,男生和女生在課堂教學滿意度方面無明顯差異。在教學態(tài)度、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兩個方面,男生對課堂教學的滿意度優(yōu)于女生。在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四個方面,女生兩級分化的程度比男生嚴重。
在年級差異方面,不同年級對課堂教學滿意度存在不同。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大一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研一學生從大學進入研究生,角色發(fā)生轉變,學習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接受程度也發(fā)生變化。第二,大一學生進入高校以后,所接觸的課程內(nèi)容、授課方式、考評方式等與高中相比差距較大,在心理上要經(jīng)歷一個對比適應過程,對課堂教學較為挑剔。第三,在逐漸融入高校學習之后,大三階段基本進行專業(yè)主干課程的學習,對教師教學滿意度也逐漸提升。第四,大四與研三的學生面臨畢業(yè)、就業(yè)以及繼續(xù)學習深造等各方面的選擇,因此在這個階段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滿意度也容易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在學科差異方面,理學學科的學生更容易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感到滿意,而經(jīng)濟學學科的學生則滿意度一般。經(jīng)濟學與教育學學科的學生在對教師課堂教學滿意度方面表現(xiàn)出較為嚴重的兩極分化。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學科類型不同,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效果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也不一致,導致不同學科的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滿意程度不同。第二,不同學科的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期望值不同。第三,不同學科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存在差異。
深入了解不同性別、年級和學科的學生對課堂教學滿意度的差異性,有利于依據(jù)學生的差異性進行精準化教學。針對不同性別、年級和學科的學生,可以強化他們重點關注的課堂滿意度測量項目。
高校學生對課堂教學滿意度較低的本質原因在于課堂教學缺乏創(chuàng)新。高校課堂教學變革勢在必行。隨著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思維、生產(chǎn)、生活以及學習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發(fā)展的前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必將推動教育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課堂數(shù)據(jù)和課堂交互將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新的形態(tài),可能帶來課堂形態(tài)的新變革(阮士桂等,2016)。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字化學習能力、信息檢索能力、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等將得到提高;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考評方式等將對傳統(tǒng)教學產(chǎn)生劇烈沖擊;新媒體和新技術支持的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將改善知識傳播的效果和效率;數(shù)字化、立體化、智能化的教學資源將豐富傳統(tǒng)的教學內(nèi)容。可見,學習環(huán)境、知識傳播的媒體和途徑、學生的數(shù)字化學習能力將等逐漸發(fā)生根本性變化?;旌蠈W習方式、計算機支持的協(xié)作學習方式、網(wǎng)絡學習方式、E-Learning學習方式、移動學習方式、仿真學習方式、虛擬學習方式、微課程學習方式、翻轉課堂學習方式、智慧學習方式等,與傳統(tǒng)學習方式正在日趨融合,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將日益多元化(王運武等,2015)。此外,慕課作為當前推動高校教學變革的重要動力,有助于驅動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開放共享,促進大學教學模式的深層次變革,提升專業(yè)教師的自主反思能力,拓展學習者獲取知識的多元化路徑(劉濟良等,2015)。另外,以創(chuàng)新為主要特征的“創(chuàng)課”,將會是未來智慧課堂的主要形態(tài)。未來課堂教學中,教學理念、教學環(huán)境、教學資源、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教學媒體、教育信息傳播的途徑等都將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革,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發(fā)生根本性變革,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1]鄧暉(2015).不能以體制機制改革代替教學改革[N].光明日報,2015-11-15(004).
[2]葛向陽,鄧暉(2014).課堂“低頭族”,如何抬起頭?[N].光明日報,2014-05-22(005).
[3]李永樂,宮建霞(2016).大學生個體特征與逃課行為分析——基于756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J].黑龍江高教研究, (4):94-97.
[4]劉濟良,王洪席(2015).“慕課”之于大學教學變革:價值與限度[J].教育研究,(8):61-64.
[5]馬曉紅(2012).高校教學滿意度的結構方程模型[J].統(tǒng)計與決策,(20):66-68.
[6]阮士桂,鄭燕林(2016).課堂數(shù)據(jù)可視化的價值與教學應用[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1):104-112.
[7]王運武,朱明月(2015).學習方式何以變革:標準與路徑[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3):27-35.
[8]熊華軍,馬大力(2013).本科教學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多群組分析[J].教育科學,(5):24-32.
[9]張蓓,林家寶(2014).大學教學滿意度影響因素實證分析——基于學生期望與學生感知質量的視角[J].復旦教育論壇,(4):59-65.
A Probe into the Innovation Change of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Satisfac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Wang Yunwu,Yang Man
The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frequently witnesses "phubber"and"play truat clan"phenomena,a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personalized learning needs of the students.Therefore,a cry for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constantly heard in recent years.The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imensions of the teaching quality,so we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find the appropriate way to solve.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into 572 students in different gender,grade and subject,the students'satisfaction degree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s generally low;The importance of the four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effect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teaching content,and teaching attitude;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atisfaction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among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but differences in grade and subject all had an influence on classroom teaching satisfaction.In the future,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try the following ways:at the policy level,to encourage and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and build a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and appointment system;At the conceptual level,to rationally examine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satisfaction,and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atisfa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in practice,to make the rationa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nder,grade and subject of students for precise teaching.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Satisfaction;Teaching Quality;Teaching Reform; Survey
G434
A
1009-5195(2016)06-0065-09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6.06.008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課題“促進教育變革的智慧學習環(huán)境研究”(D/2015/01/44);2016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智慧學習環(huán)境中基于學習分析的干預機制研究”(2016SJB880077);江蘇省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江蘇師范大學教育學省優(yōu)勢學科建設”。
王運武,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師范大學智慧教育學院,江蘇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智慧教育研究中心(江蘇徐州 221116)。楊曼,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江蘇宿遷223800)。
2016-09-20 責任編輯 劉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