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夫楠 姜秉權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研究現(xiàn)狀述評
劉夫楠 姜秉權
經(jīng)過近十年的發(fā)展,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相關研究成果日趨豐富,涵蓋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內涵與構成要素、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必要性、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策略與途徑等方面,適時梳理與思考有利于問題的深入研究。
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 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以下簡稱“高校思政課教學”)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高校思政課教學要想切實提高實效性,必須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積極性、主動性,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保證大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持久熱情和興趣。學界從“05方案”提出后才開始將“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作為單獨課題加以研究??梢?,這一課題的研究時間較短,成果尚少,正處在初步探索階段,而且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學術論文中。為了能夠清晰把握這一課題的研究狀況,本文對中文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可檢索到的相關論文作了細致分析,并在梳理和歸納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并給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做出一點貢獻。
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概念界定是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正如恩格斯所說,“常識在日常應用的范圍內雖然是極可尊敬的東西,但它一跨入廣闊的研究領域,就會碰到極為驚人的變故”。這一現(xiàn)象也存在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研究中。學者把“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僅作為一個熟知的常識性的名稱加以使用,就會使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問題研究缺少基本的理論依據(jù),也難以有效地指導教學實踐。因此,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概念的界定不能局限在經(jīng)驗性的常識范圍內,需要對其進行理論層面上的探究。
現(xiàn)有研究中僅少數(shù)學者嘗試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進行概念闡述。最先明確提出的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它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關系密切,也應該納入我們的研究范圍。邱柏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活動形態(tài)能夠契合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需求,不斷引發(fā)大學生的關注和興趣,使得大學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夠發(fā)展認知能力,而且可以在各種活動形態(tài)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并產(chǎn)生對認知對象的高度體認?!保?]在系統(tǒng)研究的基礎上,彭建國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學生的注意力、興趣、情感、思想觀念等吸引到自己所傳播的內容上來的力量。[2]龍漢武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指高校學生在教育環(huán)境作用和教育行為控制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體現(xiàn)在行動中的強弱程度??梢姡瑢W者關于這一概念的認知不盡相同。
既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密切相關,因此,前者的研究一定會對后者的研究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相比前者,后者提出的更晚,近兩年才有個別研究者給出他們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理解。趙興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就是高校思政課教師通過教學方法、通過教學載體把大學生的注意力、情感、觀念等吸引到自己所傳播的內容上來的力量。劉鳳英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憑借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人格魅力,依托完善的教學內容體系,靈活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多種教學載體,巧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將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向自己所傳播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上來,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與高度的心理認同的力量。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研究者們的觀點相似度很高??梢?,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內涵表述已經(jīng)初具成形。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大家研究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是一個整體,但是相互結合的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卻很少有人去理清。這一點,韓國海在《有效教學概念及評價范疇辨析》一文中有所涉及,他指出“有吸引力”是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態(tài)度維度,并從理論和經(jīng)驗兩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筆者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時,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和吸引力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的直接結果,其直接表現(xiàn)為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產(chǎn)生的積極的態(tài)度情感及行為,是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活動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產(chǎn)物。所謂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就是在思政課教學活動中產(chǎn)生的能夠將大學生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容中并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產(chǎn)生積極的態(tài)度情感及行為的力。
此外,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構成要素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楊慧珍認為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結構包括思政課教師投入情感對學生的吸引、思政課教師個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吸引、思政課向學生傳授的內容和采用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吸引等。但是,筆者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學作為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包括教學主體、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介體、教學環(huán)境等教學要素。從根本上來說,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最終效果,取決于教師、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介體和教學環(huán)境等教學因素共同發(fā)揮作用的結果??梢?,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是一個合力,它的有無或者大小,同樣取決于各教學要素共同發(fā)揮作用的效果。其中大學生雖然是吸引對象,但由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特殊性,即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學生的學習意愿以及由學習意愿而產(chǎn)生的持續(xù)學習行為直接決定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有無及大小。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構成要素包括教師、大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介體和教學環(huán)境等各要素所具有的力。
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該課程的生命力。黨中央和教育部門一直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同志指出:“要全面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手段,努力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010年5月13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發(fā)表題為“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yōu)秀課程”的重要講話。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特別指出,“做好宣傳思想工作,關鍵是要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3]這不僅體現(xiàn)了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課題研究的必要性,更為研究提供了政策指導。
學者對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逐漸深化,從根本上揭示了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是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內在要求。如果教學吸引力不足將直接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進而弱化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教育功能,導致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降低。如趙明剛指出,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不足,已經(jīng)成為困擾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老大難問題,制約著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4]這一共識是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研究不斷深入的直接動力。
那么,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與教學實效性二者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筆者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是教學實效性的必要條件。沒有吸引力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是不可能具有實效性的。只有思政課教學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才能激發(fā)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熱情和興趣,調動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提高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值得注意的是,要清楚理論自身的魅力才是其生命力所在,只追求形式上的新穎,忽略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目的的吸引力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提升必須堅持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目的,兼顧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才能切實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提升吸引力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開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特色和優(yōu)勢,其根本目的就是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人才。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研究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科學性。如呂紹明認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要堅持政治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互動性與引導性的統(tǒng)一。
學者們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提升的具體對策研究呈現(xiàn)多層次、多角度。從研究層次看,包括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宏觀方面,研究者主要從教學改革、教學創(chuàng)新來談如何改善思政課教學各要素。學者對各種教學要素都有涉及,其中教師因素、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是最主要的,也是研究最多的。牟杰指出,提升教師的外表吸引力、能力吸引為、品質吸引力,密切聯(lián)系學生、投其所好、凸顯自身優(yōu)勢是提高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重要途徑。[5]賀佃奎主張堅持把理論的思辨性與實用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廣博性與專業(yè)性、深刻性與生動性、邏輯性與創(chuàng)造性、科學性與戰(zhàn)斗性統(tǒng)一起來,充分展示理論的獨特魅力,才能在吸引學生的過程中影響學生。何碧瓊和蔣麗認為,恰當、合理地運用影視作品輔助教學,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能有效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充分激發(fā)大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6]微觀方面,高校為完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務開設了五門課程。雖然這些課程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但是它們又各具特點。因此,選擇一門課程進行研究,不失為一種提高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研究的針對性和可行性的好方法。
還有學者是從跨學科研究的視角出發(fā),借鑒和運用了傳播學、政治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美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提出較新穎的途徑和對策。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李永菊把意外、具體、可信、情感等傳播原則與集中注意力、理解并記住、同意并相信和在意并行動等提高傳播效果的環(huán)節(jié)相結合,并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提出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要努力找準情感溝通的接近點,使教育入耳、入腦、入心,從而引導學生的行動。
綜上可知,學者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提升的對策進行了深入研究,成果較豐富。但是,這些對策大都停留在教學經(jīng)驗總結和理論分析上,實證研究較少,其對策的實踐意義和價值還有待進一步證實。因此,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問題進行實證研究應該是當前研究的重點方向。
[1]邱柏生.從社會思潮的影響特征看如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思想理論教育,2010(17):53~58.
[2]彭建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問題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4.
[3]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
[4]趙明剛.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吸引力的路徑探討[J].教育評論,2015(4):59~61.
[5]牟杰.高校教師人際吸引力研究[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1).
[6]何碧瓊,蔣麗.論運用影視作品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3):56~58.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姜秉權(1970-),男,漢族,黑龍江五常人,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劉夫楠(1991-),女,漢族,山東臨沂人,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