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友權
新媒體文藝學的學理結構探析
○ 歐陽友權
編者按:中國文論話語體系之爭開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仍是文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域,而“如何進行話語重建”似乎是一個更為關鍵的學術點。在諸多的研究與爭論中,聚焦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構建,衍生出本土化與西方化的兩種不同思考路徑,即研究如何實現“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化”和“西方文論的中國化”問題。為此,本刊特辟專欄,從不同角度探討“中國當代文論話語體系構建”研究的新境、新變與新思,也算是我們對這一熱點命題的積極嘗試。
數字化新媒體已經讓我們進入被尼葛洛龐帝稱之為“數字化生存”時代,抑或“第二媒介時代”(馬克·波斯特)“賽博空間”(約斯·德·穆爾)“技術帝國”(R·舍普)的歷史時期。最新發(fā)布的數據表明,截至2015年底,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達6.88億,有半數中國人接入互聯網,網絡普及率為50.3%,手機網民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①可以說,“以因特網為代表,數字媒介猶如風暴席卷了這個時代?!雹谠谖覈瑪底只浇橐约坝纱藰嫵傻木W絡媒體,較之歷史上任何一種媒介、任何一類媒體都更為直接、更為全面、也更為深入地滲透到了文藝各個領域和文藝創(chuàng)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僅改變了文藝的形態(tài)和存在方式,也改變著我國文藝發(fā)展的面貌和文壇格局,以致沒有任何一種文學藝術能夠像今天的網絡文學和數字藝術這樣,擁有如此龐大的創(chuàng)作者陣容、作品存量和欣賞族群;沒有任何一種文藝能夠像網絡文藝這樣,借助全媒體傳播發(fā)掘IP價值,多樣化延伸和改變自己的形態(tài)并迅速覆蓋大眾文化市場,產生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竟至成為一種不可小覷的文化產業(yè);而且,歷史上也沒有任何一種文藝像網絡文藝這樣引起那么多的質疑、爭議,難以預測其變幻方式和可能形態(tài),乃至使許多傳統的理論批評家對此感到難以把握或無從置喙,甚至束手無策,已有的文藝理論似乎很難聚焦它的邏輯原點以獲取觀念的有效性和解讀的合理性……而造成這些“斷崖式”變化的始作俑者即是媒介,即數字化技術媒介構成的網絡載體助推并規(guī)制了當今文藝生產和文藝觀念的嬗變,這正是媒體文藝學研究的現實基礎及其作為學科構建的持論背景。筆者試對近年來文論界之于新媒體文藝學學理結構的探析做一個初步的梳理。
有研究者提出:“數字媒介的更替已經從藝術生產、藝術存在方
式等各個側面帶來了當今時代的‘藝術變臉’,并日漸改變了整個傳統文藝所賴以安身立命的根基,這時候,文藝學的學科內涵和文學研究的學科邊界能不發(fā)生改變嗎?”③這時候的文藝學研究不僅要研究傳統的文藝作品和文藝經驗,還應該研究新媒體文藝作品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各種新媒體文藝事實和文藝問題,應該從變化了的現實出發(fā),“關注視像文學與視像文化,關注媒介文學與媒介文化,關注大眾文學與大眾流行文化,關注網絡文學與網絡文化,關注性別文化與時尚文化、身體文化,而文藝學則必須擴大它的研究范圍,重新考慮并確定它的研究對象,比如讀圖時代里的語言與視像的關系,網絡文學與文化中的虛擬空間,媒介時代的文學與傳播,時尚時代文學的浪漫化、復制化與泛審美化,全球化時代的大眾流行文化、性別文化、少數族裔文化以及身體文化。至少電視文學、電影文學、圖像文化、網絡文學與網絡文化應及早進入文藝學研究和文學理論教學的工作程序。”④討論新媒體文藝學轉型問題的成果不少,其中,《網絡文學的體制譜系學反思》一文提出,網絡文學對文藝理論發(fā)展最為深刻的影響,在于讓千百年來積淀起來的文學體制譜系出現技術改寫或悄然置換。突出表現為:從主體身份看,網絡文學生產用普羅“草根”僭越了知識精英的文學話語權,創(chuàng)作范式上用自由寫作顛覆既有的文學秩序,文學格局上以恒河沙數般作品存量遮蔽文學經典,價值認同上用傳媒市場的商業(yè)導向對抗文學高度,而在觀念傳承上,則以“技術至要”擱置了傳統文學的邏輯原點。作者認為,“由此引發(fā)的傳統文論規(guī)制與傳媒技術宰制的博弈,從體制譜系的學理本體上,把文藝理論轉向與轉型的時代命題推到了當今文論建設前沿?!雹萘硗猓瑲W陽友權發(fā)表的兩篇論文專門探討了數字化網絡傳媒語境下中國文學及其理論轉型問題,一篇是《數字媒介與中國文學的轉型》,另一篇是《新媒體與中國文藝學的轉向》。前一篇認為,網絡新媒介使文學的審美構成、表意體制和時空觀念產生根本性的變化,表現為用平民化的敘事促動文學向“新民間寫作”轉型,用技術方式贏得更大的藝術自由度,以“詞思維”和“自娛娛人”的新理念拉動文學深層觀念的調整,為文學體制更新探索了新的路徑。與此同時,數字化媒介也對文學傳統的賡續(xù)造成傷害甚至異化,如技術對文學性的消解,作家主體責任擔承的弱化,技術復制導致對文學經典信仰的消褪等。在這樣的語境中,“新世紀的中國文學仍需秉持人文性的精神原點,自覺履行文學的價值承諾,通過調控引導和主體自律改善文學對技術的依賴,使數字媒介對傳統的挑戰(zhàn)變成文學獲得新生的契機,讓新媒介成為新世紀中國文學的強大動力和有效資源?!雹蘖硪黄缎旅襟w與中國文藝學的轉向》分析了新媒體引發(fā)當代文藝學轉向的幾個具體層面:“首先,數字媒體讓文藝理論從‘大寫’走向‘小寫’、從‘整一’發(fā)展為‘多樣’,文藝與文化研究的邊界模糊、視域疊加,以及媒介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建構,引發(fā)了文藝學科的擴容、越界與版圖勘定;其二,新媒體規(guī)制的時代文學場轉換改寫了理論的構型機制,如文學存在場的轉換調整了文藝學研究對象的語境規(guī)則,文學生產場的轉換改變了文藝學研究的理論秩序,而文學知識場的轉換則修正了文藝理論研究的學術語法。另外,此次轉向孕育的學理內涵轉型加速了文藝學邏輯原點的位移,具體表現在:用‘藝術平權’懸置‘本質主義’文藝觀,是媒介革命消解文藝學邏輯原點的技術策略;從‘主體性’走向‘主體間性’,是新的傳媒語境對文藝主體身份的重新設定;而新媒體對文藝功能指向的價值重建,則限定了這次理論內涵轉型的意義模式?!雹?/p>
同任何一個學科一樣,文藝學的學理形態(tài)建構永遠“在路上”,只要文藝的發(fā)展沒有止境,其理論體系的構建就不會有終點,每一次學術求索都是對學理形態(tài)的主動靠近,而每一點“真理的顆粒”也都是對學理形態(tài)建構的積極貢獻,求索者的可貴就在于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試錯,以“路上的學人”心態(tài)探討“前沿的問題”。我們看到,在這些年的研究成果中,對網絡文學學理形態(tài)的探討成為建構新媒體文藝學“試錯”與“創(chuàng)新”的原動力之一。有研究者正試圖從“認識論結構”(縱向)和
“本體論結構”(橫向)兩個維度上搭設學理邏輯框架。前者以《網絡文學論綱》⑧為代表。這部專著主要從認識論的縱向結構對網絡文學基礎學理做了一次初步嘗試,分別闡釋了網絡文學的生成條件、文化依歸、人文精神、學理品格、生長樣態(tài)、主體視界、創(chuàng)作嬗變、接受范式、功能形式和發(fā)展前景等問題,通過對這些基礎理論問題的形上分析,為網絡文學的基礎學理勾勒了一個初步闡釋框架。但這個認識論的理論構架仍然是基于傳統文論模式的思維預設,存在研究對象的不周延性和闡釋目標的非針對性等問題,如對網絡文學的媒介載體把握、文本分析、敘事手段、價值模式等問題分析不多。另一部著作《網絡文學本體論》彌補了這一不足。這部論著運用本體論方法探究網絡文學時,鑒“回到事物本身”的現象學方法和“存在先于本質”的本體論追問模式,聚焦網絡文學“如何存在”又“為何存在”的提問方式,首先把握網絡文學的“存在方式”,然后剖析其“存在本質”,從現象學探索其存在方式——媒介賦型、比特敘事、欲望修辭、在線漫游、存在形態(tài)等,再從價值論探索其存在本質,即由現象本體進入其價值本體——文學體制轉換、民間話語尋根、文學性嬗變、文化邏輯依憑、人文性的意義釀造等問題,從而解答網絡文學的存在形態(tài)和意義生成問題,“將網絡文學的本體論描述從‘形態(tài)’與‘價值’層面延伸至藝術可能性層面,反思其本體的審美建構與藝術導向,完成網絡之于這種文學的藝術哲學命名,以求探討構建一種網絡文學學理范式的可能性。”⑨蔣述卓、李鳳亮所著《傳媒時代的文學存在方式》以“接地氣”的立場聚焦于新媒介文藝學的學理構建。作者從文學性的現狀而非主觀意愿出發(fā),探索當下文學的存在方式及其可能趨向,“以現實存在的大量泛文學文本(網絡文學、廣告文學、電影文學、攝影文學、短信文學、流行歌曲、博客寫作、傳媒批評等)為對象,但不是對當下各種文學存在方式的簡單描述,而是著意于在分析文學存在多樣性的基礎上,對上述存在方式的形式機制、藝術倫理、社會效用、價值取向、發(fā)展走向進行界說,希圖揭示出文學性在當下存在的多元化現實,及其中隱含的時代文化本質。”⑩另有兩部著作同樣體現出網絡文學學理創(chuàng)新體系建構的努力,一部是劉克敵的《網絡文學新論》?,另一部是王祥的《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原理》?。前者對網絡文學的分類、風格、藝術特色、鑒賞模式、批評標準以及網絡文學理論研究的評判方式等,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和界定,彰顯出學理建構體系化的學術立場;后者基于豐富的網絡閱讀經驗,結合當下網絡小說創(chuàng)作實踐,對網絡創(chuàng)作的基本理念、網絡藝術世界設定、人物形象創(chuàng)設、網絡小說故事構成等,做出了有說服力的闡述,面向網絡提出了一套頂用的文學創(chuàng)作論。
網絡文學批評大抵由三股力量構成:一是關注網絡文學的傳統批評家,二是面向市場的媒體批評者,主要由記者、編輯、作家和關注網絡媒體的文人構成,還有一類是文學網民的互動批評,即關注并閱讀網絡作品的網民、粉絲、論壇刷屏者、交互聊友、評論型鑒賞者等等。這三類批評主體各有短長又彼此分野,形成網絡批評的多維與互補。其探討的問題涉及網絡文學批評的現狀與問題、特征與價值,網絡文學批評的主體身份、評價標準和批評體系,以及對文學網站、網絡作家作品、網絡文學特定現象的分析評論等等。我國第一部網絡文學批評專著是譚德晶的《網絡文學批評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此后,馬季的《網絡文學透視與備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周志雄的《網絡文學的發(fā)展與評判》(人民出版社,2015年),中南大學網絡文學研究團隊成員出版的系列化批評成果,如楊雨的《網絡詩歌論》、蘇曉芳的《網絡小說論》、李星輝的《網絡文學語言論》、藍愛國的《網絡惡搞文化》、曾繁亭的《網絡寫手論》、歐陽文風的《博客文學論》和《短信文學論》、聶慶璞的《網絡小說名篇解讀》,以及2014年出版的“網絡文學100叢書”?等,是網絡文學批評的代表性成果。廣東省作家協會2011年創(chuàng)辦的《網絡文學評論》則是我國第一份網絡文學評論學術期刊。在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理論建構上,陳崎嶸《呼吁建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一文旗幟鮮明地從思想價
值取向和審美趣味取向兩個方面就評價網絡文學的尺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說:“首先,網絡文學應當有正確的思想價值取向?!獦淞⒁匀嗣駷橹行牡膭?chuàng)作導向,在思想境界上追求對國家民族的擔當,對真善美的贊頌,對假惡丑的鞭撻,對暴力的抵抗,對欺騙的揭露,對遺忘的拒絕,對人生終極意義的不懈追問,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永恒探尋”;“其次,網絡文學應當有高雅的審美趣味取向,對文學心懷敬畏,對網絡志存高遠。網絡文學應當追求積極、健康、樂觀、高雅、清新的審美趣味,反對消極、頹靡、悲觀、低俗、污濁的審美趣味。這種追求或反對,體現在題材選擇、情節(jié)設置、人物塑造、語言使用、文本氣質諸多方面,需要具體分析。”?在網絡文學批評實踐上,如馬季、舒晉瑜、邵燕君、單小曦、夏烈、周志雄、莊庸、康橋、歐陽文風、禹建湘、曾繁亭、聶慶璞、王國平、黃發(fā)有、許苗苗、王穎、楊新敏、汪代明、傅其林、何志鈞等一批學人對具體網絡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的評論,讓有些冷清的網絡文學批評不斷掀起引人關注的波瀾。馬季的《網絡文學透視與備忘》?對“網絡文學十年盤點”作品的點評和年度網絡文學綜述,舒晉瑜主筆《中華讀書報》“網絡時代”欄目的評論和訪談文章,都對網絡文學理論批評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網絡文學文獻數據庫建設”(項目批準號:11AZW002)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2016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②[日]水越伸著,冉華、于小川譯:《數字媒介社會》,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
③歐陽友權:《文學研究的范式、邊界與媒介》,《文藝爭鳴》2011年第4期。
④金元浦:《重構一種陳述——關于當下文藝學的學科檢討》,《文藝研究》2005年第7期。
⑤歐陽婷等:《網絡文學的體制譜系學反思》,《文藝理論研究》2014第1期。
⑥歐陽友權:《數字媒介與中國文學的轉型》,《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⑦歐陽友權:《新媒體與中國文藝學的轉向》,《文學評論》2013年第4期。
⑧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論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
⑨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本體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
⑩蔣述卓、李鳳亮:《傳媒時代的文學存在方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頁。
?劉克敵:《網絡文學新論》,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
?王祥:《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歐陽友權主編:《網絡文學100叢書》,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版。本套叢書共7本: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評論100》、禹建湘《網絡文學關鍵詞100》、曾繁亭《網絡文學名篇100》、聶慶璞《網絡寫手名家100》、紀海龍《網絡文學網站100》、歐陽文風《網絡文學大事件100》、聶茂《名作家博客100》等。
?陳崎嶸:《呼吁建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人民日報》2013年7月19日。
?馬季:《網絡文學透視與備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