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yè)核心課程中的數學知識和物流行業(yè)人員應具備的數學能力,提出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的經濟應用數學課程教學設計方案,以基于工作過程的若干教學法為指導,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并給出了實證研究的結果分析。
關鍵詞:經濟應用數學 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 課程設計 物流管理專業(yè)
課 題:本文系2016年度山東省青年教師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的高職經濟應用數學教學改革實證研究——以物流管理專業(yè)為例》(編號:16SDJ014,主持人:孫少平)階段研究成果。
一、物流管理專業(yè)教學現狀分析
物流管理專業(yè)學生主要學習的核心課程為:物流概論、物流企業(yè)會計、物流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倉儲與庫存管理實務、采購實務、配送實務、運輸管理、國際物流、物流企業(yè)管理、物流企業(yè)財務管理、供應鏈管理、物流管理軟件操作、運籌學、市場營銷學、物流電子商務等。要求學生要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了解行業(yè)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具備物流管理的應用程序操作能力,具備物流信息組織、分析研究、傳播與開發(fā)利用的基本能力,能進行物流系統(tǒng)分析、設計、規(guī)劃,具有物流行業(yè)管理的基本能力。
運籌學用數學方法研究各種系統(tǒng)最優(yōu)化的問題,應用數學模型來求得合理運用人力、物力的最優(yōu)方案,為決策者提供科學決策的有關信息。倉儲與庫存管理實務課程內容包括:庫存管理概述、需求預測、庫存控制系統(tǒng)、庫存控制的定量分析方法與模型、生產物料控制、生產計劃、能力需求計劃、供應鏈中的庫存管理與控制、庫存管理績效與標桿管理等。物流企業(yè)管理是以物流企業(yè)管理思想和原理為主要框架,綜合研究物流企業(yè)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對物流企業(yè)管理的系統(tǒng)觀念、管理基礎、組織機構、市場研究、決策和計劃管理、企業(yè)文化、作業(yè)管理、質量管理、物資管理、設備設施管理進行專門的研究。
筆者從工作崗位、相應的職業(yè)活動、應該具備的數學能力、對應的數學知識四個方面分析物流行業(yè)人員應具備的數學能力。物流信息處理員具有信息的梳理與處理、數據處理和分析預測能力,需要用到數據擬合、預測方法以及極限的知識。商品流通加工員能夠制定商品的加工、原材料的采購和管理方案等,能制訂最優(yōu)生產及采購方案,用到線性規(guī)劃、動態(tài)規(guī)劃、導數及應用的相關知識。物流配送業(yè)務員具有制訂裝箱、運輸路線方案,制訂最優(yōu)物資裝配、流通運輸路線的能力,需要運輸問題、圖與網絡的知識。物流倉儲業(yè)務員具備原材料進購、庫存管理,制訂采購、存儲方案的數學模型能力,利用導數應用的知識。物流市場營銷員具備市場開發(fā)、業(yè)務承攬、價格談判,判斷業(yè)務成本、收益和利潤的變化、走向及合理定價能力,需要極限、導數應用的相關知識。企業(yè)管理員具備企業(yè)管理決策、最優(yōu)化企業(yè)管理、決策方案制定的數學建模能力,需要學習導數及應用、積分及應用、線性動態(tài)規(guī)劃、運輸問題、圖與網絡等知識。
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的課程教學設計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的課程整體教學設計,包括以下10個宏觀的方面:課程信息(代碼、學分、學時、授課對象、課程類型、課程性質),課程整體目標設計(總體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課程內容設計(項目名稱、學時、子項目編號、名稱、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實施方式、手段及步驟、可展示的結果),課程進程表(周次、學時、單元標題、項目編號、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師生活動、考核內容、教學方法),第一節(jié)課及最后一次課梗概(著重介紹課程的目標、項目任務、考核方式,利用典型的案例、實例、問題和操作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考核方案(課程組集體研討確定),教學材料(教材或講義、參考資料、儀器、設備、教學軟件等),需要說明的其他問題,常用術語中英文對照,課程整體設計體會。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的具體課程教學設計,高職經濟應用數學課程分為兩個學期來實現,共68學時。第一學期,1~5單元,16周,每周2學時,合計32學時,教學內容包括:經濟活動中的函數關系分析,極限與變化趨勢分析,經濟最優(yōu)化問題分析,邊際與彈性分析,經濟總量問題分析。第二學期,6~11單元,18周,每周2學時,合計36學時,教學內容包括:銷售與市場、生產作業(yè)計劃安排、配送與運輸、物流中心選址和車輛配裝、指派問題和旅行商問題、物資調運問題的圖上作業(yè)法。
筆者以第4單元的第2節(jié)“邊際分析”為例,具體說明課程單元教學設計的流程。能力目標:能夠掌握邊際成本、收入、利潤的概念;能夠求出成本、收入、利潤等經濟函數的邊際值和邊際函數;能夠掌握邊際分析模型的應用;能夠對經濟生活中常見的商家提價和降價的促銷手段加以分析。知識目標:邊際成本、收入、利潤;成本、收入、利潤等經濟函數的邊際值和邊際函數;若干邊際分析模型。素質目標:深刻思維能力、團結協(xié)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能力訓練任務:任務1,理解邊際的概念和邊際函數;任務2,掌握成本、收入、利潤等經濟函數的邊際值和邊際函數;任務3,學會邊際分析模型的應用。案例分析及知識講解:案例1,麥穗問題;案例2,邊際利潤問題1;案例3,邊際成本問題;案例4,邊際收入問題;案例5,邊際利潤問題2;案例6,最大利潤問題——邊際分析模型。還有課堂操練實訓任務和課下實踐作業(yè),以及課后教師教學的反思體會。
三、基于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的教學模式
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教學設計分為5個模塊(情景):公司經營和生產情況分析,公司生產和產品的邊際分析及彈性分析,公司總量經濟模型的建立,公司決策規(guī)劃的最優(yōu)化模型,公司生產管理及質量管理。
8個知識目標:掌握需求、供給、成本、收入、利潤等經濟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理解函數的極限概念,掌握求函數極限的方法;理解導數及微分概念,掌握求導數及微分的方法;理解微分的經濟意義,掌握微分近似計算的方法;理解不定積分及定積分的概念和幾何意義,掌握求不定積分及定積分的方法;了解線性方程組的結構,掌握求解線性方程組的方法;掌握線性規(guī)劃問題的初等解法;理解概率與統(tǒng)計的概念及性質,掌握其基本方法。
15個能力目標:能夠分析典型的、常用的經濟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應用其分析和解釋經濟現象;能用極限方法確定貸款和投資方案;能進行邊際與彈性的計算,明確其經濟意義和做出實際分析;能用導數的方法解決邊際成本、邊際收益、邊際利潤等問題;能用函數的極值和最值,對常用經濟函數的問題做出最優(yōu)決策;能利用利率、現值、終值和貼現之間的關系進行計算;能分析在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變化時,邊際產量、平均產量、總產量之間的經濟關系;能用積分的方法計算在經濟變量的邊際變化條件下,經濟變量的積累變化、總量及平均量;能用表格表示的經濟量之間關系的計算;能利用線性代數方法對實際問題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能合理的獲取數據資料,并作出估計和檢驗;能計算產品的合格率;能對隨機事件、隨機變量問題建立有效的數學模型;能預測連續(xù)或者離散變化的經濟現象的狀況及其發(fā)生的可能性;能進行相關的數據統(tǒng)計和分析。
以基于工作過程的六步教學法(明確任務、制訂計劃、做出決策、實施計劃、檢查控制、評估反饋)為指導,以物流管理專業(yè)學生為教學對象,課堂教學內容為“國美商場”商品采購與庫存控制的最優(yōu)化方案設計,課下作業(yè)為“國美商場”商品營銷的最優(yōu)方案設計。利用經濟案例,開發(fā)實際的數學模型,應用案例驅動教學法,作為現實經濟環(huán)境的仿真,是很適合高職學生的應用教學的。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襯托數學知識的經濟背景,有意識地從經濟案例量化分析中汲取建模思想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撥開經濟迷霧、捕捉關鍵信息、洞察內在規(guī)律的敏感性和判斷力。下圖即為數學建模、案例分析的基本線路圖。
四、課程改革實證研究的結果分析
筆者以物流管理專業(yè)為研究對象較早開始了課堂教學改革,探索出經濟應用數學課堂生態(tài)化、項目化、系統(tǒng)化教學模式;編輯項目化課程,制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標準和單元教學設計;研究實訓實驗課教學項目,編寫數學建模課教案及競賽練習冊。
筆者在兩個學年度(四個學期),在所任教高職學院經管系物流管理專業(yè)6個大專班級進行了實踐,以2個物流卓越技師班作為實驗班,其他4個普通班作為對照班,以下是實證研究的結果分析。
根據表1和表2的數據分析得知:卓越班期末成績比入學成績均值增加了18.7分,增幅為29.03%;普通班期末成績比入學成績均值增加了9.8分,增幅為18.56%;卓越班比普通班的入學成績均值高11.6分,但是期末成績均值高20.5分,增幅為76.72%,差距拉大了;根據表1和表2入學和期末成績計算的相關性系數分別為0.951和0.873,這說明相關性很強。由此可以證明卓越班所采用教學改革,對提高高職學生的學習效果確實有明顯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姜大源.“學習領域”——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模式[J].職教論壇,2004(8).
[2]姚成龍.基于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的高職教材編寫探索與研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2(29).
[3]程德蓉.基于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的高職教材建設[J].教育與職業(yè),2014(7).
[4]耿青松.基于工作過程的數學課程設計[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2).
(作者單位:山東勞動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