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洪鵬
《俗語考原》是民國時期一部民俗語匯方面的重要書籍,曾被日本學(xué)者長澤規(guī)矩也編入《明清俗語辭書集成》,作為一本研究中國古代民俗、名物、制度、語言等發(fā)展變化的珍貴資料,有著非比尋常的史料價值。但是由于俗語等民俗語匯向來不被研究者重視,加之關(guān)于作者的現(xiàn)存資料甚少,以至于對該書的作者和成書過程等研究近乎處于空白狀態(tài)。本文以1985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俗語考原》為考察對象,對作者和成書過程等進行了相關(guān)考證分析。
作者身世
關(guān)于作者身世,筆者主要考證兩個方面:作者的籍貫和在世時間。
一、作者籍貫
關(guān)于作者的籍貫,在《俗語考原》序中有兩處地名:序中“今年春,鑒翁伯來故都”中的“故都”;落款中“湖南溆浦杜元清謹識”的“溆浦”。首先,“故都”有兩個意思:故鄉(xiāng)、故居;舊都、昔日國都。其次,根據(jù)溆浦縣黨史的相關(guān)資料得知,杜元清,又名杜永慶,1927年在常德二師讀書回溆浦縣,一直在湖南從事革命活動,于新中國成立前犧牲。由此即可斷定,序中的“故都”就是湖南溆浦,進而也推知,李鑒堂的出生地就在湖南溆浦。又因為杜元清稱呼李鑒堂為“世伯”,即年長于父親的朋友,可以得知,李鑒堂早年一直生活在湖南溆浦,后因其他原因去往他處定居。
根據(jù)筆者對書中作者對俗語的釋義分析推知,李鑒堂離開溆浦后主要在蘇州、蘇南和浙江地區(qū)生活??甲C如下:
包子
北方稱有餡饅頭包子。
者者 猶諾也。(天順日錄)“也先答楊善日者者”。今北方尚用之。
澆裹 猶言日用。為北方俗稱。猶南方之言開銷也,澆謂飲食,裹謂衣著。皆人生不可少者。
扁食 北方俗語。凡餌之屬。水餃鍋貼之屬統(tǒng)稱為扁食。
作者在釋義的時候,往往會以所在地為中心,指稱其他地區(qū)。在對“包子”“者者”“澆裹”“扁食”這幾個語詞解釋的時候,使用“北方稱”“今北方尚用之”“北方俗稱”“北方俗語”的說法。由此可以推知,作者作書時在長江以南地區(qū)。書中又有:
憔悴音樵粹。瘦也。吳語。民人離落,而日以憔悴。
慢哼哼哼禿溫切。吳諺謂舉動遲重日慢哼哼。
憨呆子 (白獺髓)“范石湖初官到任。其同官聞為吳郡人。即云呆子”。今俗亦稱憨呆子。
在書中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帶有地域的俗語釋義中,“吳語”“吳諺”“吳郡”等與“吳”相關(guān)的地域名稱多次出現(xiàn)。尤其是對“憨呆子”的解釋中,針對上文提到的南宋時候的“吳郡”,作者下文即云“今俗亦稱憨呆子”,可見“憨呆子”在“吳郡”地方的語義,從南宋到清末一直沒有發(fā)生變化。若非作者生活在“吳郡”,在交通極不便的清末,恐怕很難做出這樣的釋義。
由上邊的考證推斷,基本可以得知,作者出生在湖南溆浦(今湖南省懷化市溆浦縣),后遷居吳地(今蘇州中南部,浙北地區(qū))。
二、作者在世時間
《俗語考原》序末落款時間為“民國二十六年四月”,即1937年春天。而在序中有:
今年春,鑒翁伯來故都游。
雖年逾耳順,于公余之暇,輒披覽群書。
余謂李伯日:何不付梓以供同好閱讀。李伯對以:區(qū)區(qū)俗語小集于世道人心無所裨益,何堪供賞,輯之不過以為一己暇時翻閱耳。余索得其稿,編以目錄,始付諸棗梨。
據(jù)“余索得其稿,編以目錄,始付諸棗梨”可知,在兩人交談后,杜元清當即索取稿件,并且著手編寫了目錄,然后就交給出版社印刷發(fā)行。由此可以得知,序中“今年春”便是1937年春天,即李鑒堂在1937年回到湖南老家溆浦,看望當?shù)赜H友。4月,剛過春節(jié)兩月左右,再結(jié)合杜元清翻閱書稿,謄寫目錄需要耗費時日。李鑒堂這次“故都游”,極有可能是回老家探親訪友過春節(jié),這也符合中國人過年回家團圓的傳統(tǒng)習俗。而李鑒堂此時已經(jīng)是“年逾耳順”。據(jù)此推算,李鑒堂應(yīng)該出生在1870年左右(1866-1872年間),至于卒于何時,已不可考。
《俗語考原》成稿時間
《俗語考原》的出版時間是民國26年,即1937年,那其底稿成書于什么時間呢?筆者認為底稿是當即結(jié)束,成書時間就在1936年年末。
首先,我們從序中可以得知,李鑒堂來“故都”之前,《俗語考原》的底稿已經(jīng)完成。據(jù)序中“案頭置所集俗語考原稿本”得知,李鑒堂隨身攜帶底稿,可能是為長途回家路上消遣時日。收集了近乎一千個詞條的毛筆紙稿,數(shù)量相當可觀。如此大量底稿還隨身攜帶,原因不外乎兩點:極其喜歡(無論底稿完成還是未完成),或者成稿不久,無暇通覽。但根據(jù)序中“于公余之暇,輒披覽群書”“采輯語句”而成此稿的言辭可以得知,《俗語考原》的底稿是在比較長的時間里收集而成,在來故都之前,收詞條數(shù)量已經(jīng)可觀。無論出于什么目的,有一點是肯定的:作者此時想回頭翻閱一下這本集成。恰好,晚輩杜元清頗喜此書,便向世伯李鑒堂索要底稿,一番勸說之后,在李鑒堂的默許下,《俗語考原》成書出版。
其次,1985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俗語考原》影印本時,序前有一段“影印出版說明”,其中寫道:
此書在個別文字上有不尊重農(nóng)民運動及明顯筆誤的地方,為保持原貌,未多作修改。
可見書中的錯誤還是不少的。本人也對《俗語考原》中的詞條進行了梳理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一些俗語異體雜出,書寫錯誤、書名隨便省略,以及出處和例證也有不少疏忽錯誤,在最重要的對俗語進行考據(jù)溯源方面有39處錯誤。由此可見,本書稿件雖然長時間形成,但是并沒有進行修訂,出版時候也沒有認真校對。李鑒堂應(yīng)該也是首次翻閱全稿,卻因杜元清索要,當即決定出版。即這個稿件實際上是因為杜元清的索要而終止了作者繼續(xù)收錄俗語,臨時截稿完成的。這更加引證了,底稿應(yīng)該就是在1936年年底完成的。
《俗語考原》的性質(zhì)
在序中有一段杜元清與李鑒堂的對話:
余謂李伯日:何不付梓以供同好閱讀。李伯對以:區(qū)區(qū)俗語小集于世道人心無所裨益,何堪供賞,輯之不過以為一己暇時翻閱耳。
鑒于上文,大多數(shù)人認為本書的成稿的目的是閑暇之余翻閱消遣,筆者認為并非如此。因為交談結(jié)束后,杜元清隨即索要底稿,然后就“編以目錄,始付諸棗梨”。由此可見,李鑒堂這一番話也是謙虛之詞,只是表面上做一番謙讓。自從明朝以來,關(guān)于民俗語匯的研究就逐漸成風,尤其是在清代,金石考據(jù)風氣興盛,民俗語匯的考證出現(xiàn)了《通俗編》《直語補證》《土風錄》《常談搜》《稱謂錄》《談?wù)鳌返戎?。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和學(xué)術(shù)風氣之下,作者整理稿件的目的應(yīng)該與編寫其他俗語書籍的作者無異,希望《俗語考原》可以出版面世,這既是對作者著作的肯定,也對當時已經(jīng)形成的學(xué)術(shù)支流——俗語研究有所幫助。但是由于底稿匆匆而成,加上當時的時代條件限制,書的內(nèi)容不夠規(guī)范細致,多有疏漏之處。
筆者力圖通過本文考述為該書研究者提供一些資料,目前對《俗語考原》的研究甚少,對民俗語匯的研究不夠重視,希望以后在新的資料出現(xiàn)的基礎(chǔ)上,會有關(guān)于該書的更多研究。
作者單位:青島濱海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