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娜
【摘要】馬祖毅在他的著作《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中將歷史事實和翻譯活動結(jié)合起來,系統(tǒng)的回顧了中國自夏商開始直至五四運動以前中國的翻譯活動,對幫助翻譯初學者了解中國翻譯歷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guān)鍵詞】《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 翻譯活動 重要性
一、主要內(nèi)容
《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是一部系統(tǒng)介紹我國自夏商至“五四”運動以前歷代翻譯活動的著作,共包括五個章節(jié)。
第一章:從夏商周朝到東漢桓帝前的翻譯活動。我國原始社會的翻譯活動已無文獻可考,夏商兩代現(xiàn)存史料也極少。周朝時,異族雜居,語言不通,譯者應運而生。秦漢時,設置專門的機構(gòu)從事禮儀及對外活動。在《史記.匈奴傳》和《東觀漢記》中記載有當時匈奴的民歌,極其珍貴。
第二章:從東漢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譯活動,可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對從佛教的創(chuàng)立及至佛教在中國的流傳情況進行概述,然后將這一歷史時期的佛經(jīng)翻譯分成四個階段,分別是草創(chuàng)時期(從東漢桓帝末年到西晉),發(fā)展時期(從東晉到隋),全盛時期(唐代),基本結(jié)束時期(北宋)。作者圍繞著四個時期佛經(jīng)翻譯的歷史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他們的翻譯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等進行充分論述。第二部分中,作者介紹了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及北宋的外事活動及翻譯情況,醫(yī)學歷數(shù)等書籍及其他宗教如景教和摩尼教經(jīng)典的翻譯活動。第三部分介紹了主要少數(shù)民族如西藏、遼、金、西夏及高昌回鶻的文字創(chuàng)立史以及翻譯活動。
第三章:元代的翻譯活動。主要包括三部分內(nèi)容:第一部分,作者介紹了蒙古族文字的創(chuàng)制歷史、元代的翻譯機構(gòu)和配備人數(shù)、譯員的培養(yǎng)情況;第二部分,介紹了元朝對皇帝詔書及官方文書的翻譯、漢文典籍的翻譯、漢族大臣奏章的翻譯和國史的翻譯;第三部分對蒙古文與其他文字之間的互譯,以及漢文與蒙文以外其他文字的互譯情況進行梳理。
第四章:從明代到鴉片戰(zhàn)爭前的翻譯。主要介紹了明代初中期歷書,史書,外事翻譯活動以及外事機構(gòu)四夷館;同時期回、蒙、傣、彝各族宗教典籍的翻譯情況;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代表人物,如利瑪竇、徐光啟、湯若望、南懷仁等和他們的主要譯作,包括涉及科學技術(shù),天文地理等九個種類。這些譯作對促進明末清初的社會發(fā)展和增長各個階層的視野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介紹了清初、中期滿、漢、蒙、藏各族文字的互譯及外事機構(gòu)和翻譯活動。
第五章: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前的翻譯。主要介紹了鴉片戰(zhàn)爭前翻譯的代表人物林則徐的重要影響,其次介紹了當時的外事機構(gòu)總理衙門及其翻譯活動,甲午戰(zhàn)爭前后的西學翻譯和代表人物和翻譯機構(gòu),如李善蘭、華蘅芳、馬建忠、嚴復、梁啟超,京師同文館,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等;然后介紹了同時期我國一些譯者對外國文學的翻譯,包括小說散文,劇本詩歌等,代表人物有林紓,楊念慈等,作者著重對林紓的翻譯活動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和評價。最后作者對鴉片戰(zhàn)爭后的譯名統(tǒng)一問題進行簡要論述。從作者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我國的翻譯活動與政治背景的關(guān)系越來越密切。譯者出于愛國情懷,對譯作進行選擇,并試圖尋求一種強國,救國的方法。
二、整體特點
1.資料翔實,真實可信。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中國的翻譯活動歷史悠久,雖然資料豐富但是分散零落,收集極其困難。作者在書中旁征博引了大量的史料,不僅貫穿古今,而且來源多樣。其中有的資料來自史書,如《史記》、《新唐書》、《宋史》、《遼史》、《清史稿》等等;有的來自名家名作,如梁啟超、任繼愈、王國維、錢鐘書、季羨林等;
2.論據(jù)充分,論證嚴謹。正因為作者積累了大量資料,涵蓋了古今中外各時期,并非作者一家之言,所以在論證具體問題時有理有據(jù),令人信服,同時又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如207頁在介紹蒙語公文漢譯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時,作者列舉分析了大量語料,令讀者對這個問題有更加清晰地了解。
3.列舉細致,全面詳盡。作者對每一時期翻譯的代表人物都進行了詳細的列舉,而且在介紹非常重要的譯經(jīng)僧,如道安和鳩摩羅什時,作者將二人的翻譯進行比較,分析了他們各自翻譯的優(yōu)缺點,言之有理,公平客觀。作者引用的資料中還包括許多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例如作者對各時期佛經(jīng)翻譯的種類和數(shù)量都進行了詳細的整理和羅列。
4.描述生動,印象深刻。尤其是對于唐代著名僧人玄奘的介紹,作者花費了大量筆墨,帶有很明顯的個人感情色彩。從介紹他在印度的偉大事跡到譯經(jīng)時勤懇認真的態(tài)度:“三更暫眠,五更復起”,以及玄奘為我國的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所做的巨大貢獻都十分詳細,讀后令人動容,心生敬佩。
三、不足之處
因為資料的龐雜,工作量的繁復,本書中也存在一些細微的不足之處:245頁,介紹馬德新的弟子馬安禮翻譯《朝覲途記》以及他對馬德新的評價,最后對馬安禮進行簡要介紹。此處對馬安禮的簡介有點突兀和多余,可以把這部分提前至他對馬德新的評價之前,使文字更加流暢,邏輯更加清晰。238頁,作者對《煙土披里純》的原文意譯與梁啟超的譯文比較進行轉(zhuǎn)抄,但是兩個譯本的順序有差別,并且內(nèi)容有很大的出入,那么作者在這里進行引用的目的又是什么?
四、結(jié)語
馬祖毅的《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詳細梳理了從中國古代至“五四”運動前這一漫長歷史時期的翻譯歷史,不僅包括具體的翻譯事件,還涉及到歷代翻譯機構(gòu)、作品、理論及翻譯活動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對研究中國的翻譯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學術(shù)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