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正江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屢見不鮮,課程改革為課堂增添了活力與生機,也使得教師的教學理念與觀點發(fā)生了改變。在目前的初中英語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顯然已經成為了眾多教師競相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那么如何使學生的小組合作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成為了現(xiàn)在教師關注的主要焦點。本文主要指出了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初中英語 課堂教學 有效應用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生只有在不斷的交流中多說多練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合作學習的模式就自然而然成為了教師進行英語教學的主要方式。學生通過小組成員的交流,既可以鍛煉口語能力,又能加深對單詞、句子等的掌握,從而有助于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升。作為一名初中英語教師,我們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進行高效的學習,進而真正實現(xiàn)新課標所倡導的有效教學。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在英語課堂上進行合作學習時,有些學生由于本身的學習成績差,他們便很少參與到合作交流中,還有的學生為了節(jié)省時間,干脆就一個人完成所有的任務。這樣的學習方式都是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教師也很難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合理有效的指導,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
2.學生交流深度不足。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主要是通過彼此的交流來收獲知識,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而在實際的合作學習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探究問題時僅僅考慮到了表面的意思。如“Can you play the guitar?”這句話,當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時他們僅僅局限于這個句式,將play the guitar換成dance、paint等詞,學生很少充分地發(fā)散思維想到更多的句子來交流,致使交流的深度不足,課堂教學質量也就隨之下降。
3.合作學習浮于形式。很多教師在教學時由于沒有掌握合作學習的本質,往往只是讓學生象征性地說幾句便結束,使得學生的合作學習浮于形式,學生沒有實質性的收獲。要改變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教師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目標與學習任務,并適時地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二、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激發(fā)學生合作探究的興趣。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采用新穎的教學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在有效的合作探究中學到知識。例如,在學習有關球類的單詞時,我就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在學生熟悉了這些單詞后,我便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各種球類的圖片,并讓學生快速地說出對應的單詞,并且,為了增加比賽的緊張感,我還增加了學生之前學過的一些單詞,如computer、book等,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溫習學過的單詞,以加強學生的記憶。這樣的比賽使得學生都十分積極地參與,在濃厚而激烈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構建學生合作學習的平臺。要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合作學習的特點,讓學生不斷地交流探究,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拓展與延伸,從而讓學生在學習時可以做到舉一反三。比如在講解形容詞的構成+ful時,我就為學生列舉了一些常見的單詞,如forget—forgetful,help—helpful,wonder—wonderful等,并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集思廣益,找到類似的單詞,學生就說出了use—useful,care—careful,colour—coloruful等。這樣的合作學習方式使得學生都十分積極地思考,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組織學生合作參與的活動。通過組織活動來讓學生學習英語是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為了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英語趣味活動。如我曾經組織學生為一些電影片段配音,學生可以在課下查找一些自己喜歡的英文電影,并節(jié)選其中的某個片段來配音,通過反復的練習,學生的口語能力有所提升,他們的合作意識也得到了加強,也讓學生體會到了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學習一些簡單的英文歌曲,如“Yesterday Once More”,有節(jié)奏的旋律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被帶動起來,從而使學生的聽力能力與口語能力有所加強。
三、總結
總之,在初中英語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為學生創(chuàng)造合作學習的平臺與空間,使學生都積極地投入到合作學習中,進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維軍.淺談新課標下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海外英語.2010(09).
[2]周娟.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