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蕓
【摘 要】在《正蒙》中,張載通過對“德”與“道”、“德”與“?!?、“德”與“禮”之關系的分別探討,系統(tǒng)闡發(fā)出了形上之“德”與形下之“德”的內在關聯性,為“德”在倫理生活世界中的落實厘清了認識上的混沌之處?!暗隆碧N于身而達于生活實踐,呈現出以“德”為標準的三個不同的人生境界:學者、君子、圣人。張載的這種“德”論思想,對我們從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既具有本體論層面又具有方法論層面的思想啟迪意義。
【關鍵詞】德 道 福 禮 高校思政教育
文章通過對張載《正蒙》篇中“德”觀念的細致梳理,發(fā)現“德”在張載哲學體系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到貫通形上和形下兩個理論層面的作用。在形上層面,張子以“德”“道”互訓方式確立了“德”之形上的理論品格。在形下層面,則依循推天道以知人事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理路,借助于“德”與“?!?、“德”與“禮”兩對范疇的論證,指明了 “德”在倫理生活世界中的落實途徑及其不同的人格境界。張子的這種“德”論思想,實質上是張子自身安于世間、人格挺立的精神寫照,對于我們如何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仍然具有理論和方法的雙重啟發(fā)意義。
“德”與“道”
張載這樣理解“德”與“道”,他說:“循天下之理之謂道,得天下之理之謂德?!盵1](P32)何謂天下之理?張載說:“天道四時行,百物生,無非至教?!盵1](P13)這天下之理就是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所說的“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大化流行之自然?!把奔错槕?,順應天下之理即“道”;“得”應是已在己身之物,“天下之理”在己身即被自己認知并納入的特質稱為“德”。由循與得天下之理來解釋“道”與“德”,這里形成了一個“道—天下之理—德”的邏輯架構。這一架構包含兩層含義:第一,“道”與“德”是“理一”與“分殊”的關系。順應此理,能參贊天之化生之功與滋養(yǎng)之能,即“道”;體認道之妙用并將其納入己身,即“德”。天下之理納入個體之身如何可能?此“道”是“理一”,它通過“德”則產生“分殊之理”。也就是說“道”在現實倫理生活世界中顯現為“德”?!暗隆闭宫F為特質,同時“德”之普遍性又依于“道”。第二,“道”與“德”成就人的德性本體地位。“德”通過順應道浸潤于己身, 與“道”有不同的旨向?!暗馈鄙f物,是謂生生不息;“德”畜萬物,是謂厚德載物?!暗馈北碚髯匀恢螒B(tài),“德”表征自為之形態(tài)。然而,“德”與“道”又具有同一性,不論是人能弘道還是“道不遠人”,其核心都在說明人之為人的根本特征即德性本體。
天人合一是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主流意識,兩漢以來,天人之間的聯系帶上了天人感應的蒙昧主義與神秘主義色彩,可以說這是將儒家思想扭曲的階段。張載有感于此,從而對“道”與“德”之關系重新梳理?!暗馈睘樾味系拇嬖冢暗隆睖贤ā暗馈迸c萬物,“德”是“道”與萬物合一的概念,是倫理生活世界中“道”的現實形態(tài)?!暗馈蓖ㄟ^“德” 成就萬物,萬物因“德” 而獲得“道”之全體。與其說是“德”合于“道”,人合于天,不若說“道”基于“德”,天示人以明。因此,張載以“道”為基本立論點,以德為內核,建構了“德”與“道”合一的倫理型形而上學。為什么說是“倫理型”的形而上學?孫正聿先生認為, 形而上學有兩個基本目的, 即“普遍理性”和“倫理總體性”[2],張載強調的這種形而上學意在說明后者。張載對“道——德”合一的梳理,意在描繪一種高遠的人生境界,這種境界“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別也?!盵1](P20)主體胸懷天下,將自己看成宇宙的一個部分,主體與萬物息息相通,即“民胞物與”的境界。
“德”與“?!?/p>
如果說對“德”與“道”關系的梳理是張載從形而上學層面去解“德”,那么對“德”與“福”關系的分析則是從推天道以知人事的效果角度來看待“德”。 張載說:“至當之謂德,百順之謂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盵1](P32)順應道而得之己身的“德”到底有什么特質呢?在張載看來,“至當”當是“當”之極,無過不及之弊,與“中正”之道相貫?!爸乱源笾袨闃O,可謂知至矣;擇中庸而固執(zhí)之,乃至之之漸也。惟知學然后能勉,能勉然后日進而不息可期矣?!盵1](P27)即到了“大中至正”之時,就能夠不為外物之流變而有所困惑,識得應對之法。由此行的尺度以所“知”來衡量,有“至”與“至之漸”之分,強調不要固執(zhí)“中庸”而不知“德以大中為極”,知此道理則“體正不待矯而弘,未正必矯,矯而得中,然后可大?!盵1](P27)“福”是人所希冀的東西,然若無“德”,則無“百順”,所以對于君子來說“無入而非百順”。有了“德”,然后能得其“道”,樂而從之。顯然“福”的效果與有德相系,與德之形上基礎“道”相關。
為什么“福”依于“德”?孔子對這個問題是有思考的,但是沒有像張載直接把德之客觀效果說出來。張載提出的“百順之?!迸c孔子提到的“福至”都是在強調掌握時機的重要性。要有“百順之?!保匾烙凇暗隆?,而“德”是依于“道”,形成了一個“?!隆馈钡年P系。有德人之行為能與道合,從而把握機會,無往而不利。反其道而行之,則處處受阻。張載的“德福”相系理念,繼承了儒家所言所行必落于實處的傳統(tǒng)。
“德”與“禮”
張載通過對“德”與“道”、“德”與“?!敝P系的探討,確證了“德”之形上根據與由德致福的客觀效果。進而分析了“德”與“禮”之關系,指明了成德所需之介質。
張載說:“未能如玉,不足以成德;未能成德,不足以孚天下?!盵1](P33)就是說成德有一定的標準,所謂“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只有“成德”,才能以信對待萬事萬物,由此方是“修己以安人”若不修已,“不行乎妻子”。因此“德”對于個體和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且成德與“修己”相關。如何修己以成德?張載指出成德之途徑,即識前言往行、知禮以及用禮?!兑讉鳌氛f:“君子要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張載也認同這一觀點,即觀圣人之行跡,以求達圣人之道德境界。張載強調要知禮以及用禮。對圣人來說,能夠“大”與“天地合德”。然對于一般人,如“匹夫匹婦”來說,“非天之聰明不能成其為人”,其“智淆諸物”[1](P35)。則如何使他們不為物所遮蔽而“成德”呢?在張載看來這需要一定的載體,即“禮”。張載認為“禮:直斯清,撓斯昏,和斯利,樂斯安?!盵1](P36)且“不敬則禮不行”,當各種行為符合禮的標準時,就到了“仁”之至。即使人不能明“仁道”,然能以禮約束自己,從而勉以行之,則道有弘之機會。因為既行禮必有個“敬”之心在,則也有了成德的可能性?!惫省熬铀粤⒍鄡炊鄳种亍?,[1](P36)正是要對蒙昧之人施以教化以弘道。
“德”論思想的教育意義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研究張載的“德”論思想,仍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從本體論層面而言,張載“德”論思想為我們很好地詮釋了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張載認為:德者得也,凡有性質而可有者也。[1](P33)就是說“德”是在己身者,為實有的存在。因而,道德養(yǎng)成的根本之道在于落實、滲透于道德主體的心靈深處,使得道德主體從德性的養(yǎng)成中明“禮”知“福”,乃至于從中體悟到“德”“道”一體的人生境界。這就要求我們,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道德教學,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如何將抽象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規(guī)范貫徹到實踐之中,使之具體化、進而內化為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與情操品質。
道德品格的養(yǎng)成,既需要根據不同的道德教育對象的現實狀況作具體的區(qū)分,又需要將道德培養(yǎng)的目標進行細分。即如張子所教, “窮神知化”是“人與天為一”的一種狀態(tài),非人們當下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人達“盛德”之境,這種“盛德”自然是道德主體在修身的過程中逐漸達到的,這亦體現“日新”之含義。
參考文獻:
[1]張載:《張載集》,中華書局,2008。
[2]孫正聿:《辯證法:黑格爾、馬克思與后形而上學》,《中國社會科學》,2008。
[3]賀麟、王玖興:《精神現象學(下卷)》,商務印書館,1996。
[4]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錢穆:《論語新解》,三聯書店,2002。
[6]黃宗羲:《明儒學案》,中華書局,1985。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 思政部 陜西寶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