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唐兵
去年的秋天,終于有機會來北京、尤其是去清華感受了一下中國最高學府的魅力和氛圍。這是多年的愿望。當我真真正正走進清華的校園,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游覽,而是內(nèi)心多了一份虔誠的感悟。
印象一:清華很重視體育運動
當清華的運動場映入我們眼簾的時候,網(wǎng)球場、羽毛球場、籃球場、足球場上人山人海,人頭竄動,一個個跳躍的身影、一張張活潑的笑臉,精神狀態(tài)都非常的棒。當時我就很奇怪,清華里學業(yè)這么忙,要求這么高,還有時間這樣“玩”,后來同學才告訴我,清華重視體育有一個表現(xiàn),就是本科四年每個學期體育課都是必修課,考試的項目中,男生一定有一項3 000米,女生則一定有一項1 500米,只要一個學期不及格,畢業(yè)就麻煩了??上攵迦A體育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多么重要。
后來看了許多清華校友在網(wǎng)上寫的回憶文章,都說正因為學校如此重視體育,畢業(yè)時,每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都很好,身體也很好,也都愛上了體育運動?;貞浧鹈刻煸诓賵錾吓懿降膱鼍?,仿佛都在時刻準備著將來去實踐蔣南翔校長在五十年代說的那句話: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這句話而今就鐫刻在不遠處的體育館大樓外墻上。
解放初期,蔣南翔校長在繼承清華體育傳統(tǒng)時,也特別強調(diào),“教學活動中,科學知識、進步思想、健全體魄要相統(tǒng)一?!辈浑y發(fā)現(xiàn),清華的教育不僅僅在傳授頂尖的科學文化知識,而是十分重視學生吃苦耐勞、拼搏奮進、絕不放棄的性格。當我們對比其他大學,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重視學生體育教育的好象不多了……
印象二:清華的學生很好學
夜幕下的清華園,聲音是輕輕的、身影是忙碌的。圖書館大樓燈火通明,從大樓外向窗戶口望去,感覺依稀能聽到里面翻書的沙沙聲;教學樓門口,背著包、抱著書的出出進進,感覺都很有目的地的在“趕”著“場”勒;食堂里,到處都很有秩序,每張桌子上都干干凈凈,個別打菜的窗口即使是3個人,也排著隊在等著。
我們一行3人在馬路上走的時候,迎面走來的兩個小伙子抱了一堆書在手上,用眼睛的余光看了一下,發(fā)現(xiàn)全是英文原版書,從書側面的標簽可以看出都是學校圖書館的藏書,輕輕的聽了一段他們的談話,隱約聽到是關于“博弈論”方面的問題。目測一下那本書的厚度,起碼有上千頁,我內(nèi)心一下就感覺有點“自卑”了,自己讀的最厚的書不超過五百頁。一個人,如果停下來不學習,那樣的生活確實是難以想象的。
我們?nèi)チ艘粭澘催^去還蠻有風格的教學樓閑逛,后來才知道這就是清華第五教學樓,路過二樓的一個小教室,從門口望了望,發(fā)現(xiàn)十來個人在討論什么,討論好象還蠻激烈的。還發(fā)現(xiàn)教室里每個桌子上都有上網(wǎng)的接口,教室也好象就固定了30個位置,設備倒很齊全,還通了暖氣。雖說這是長假,但所有的教室都坐了許多人,不是自習的,就是在開討論會之類的,也沒有看見老師模樣的人在盯著。一出來,我就對同學講,看來我這個大學算是白讀了,沒好好學學自己這個專業(yè)、想看的書還有很多沒看過。
出來后,同學還告訴我,清華的學生一般不參加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而是要參加清華大學英語水平考試Ⅰ級和Ⅱ級,本科生要求Ⅰ級,研究生要求Ⅱ級。每年暑假,對英語水平不太好的學生,學校統(tǒng)一組織這部分人留下來參加英語訓練營,為期三周,在學校體育館里,二三千人一起學習英語,用英語交流、背英語文章、看英文原版書、看全英文電影,這樣下來三周時間,基本上都能達到Ⅰ級水平,每年組織一次。我想這樣重視英語教學,自然有她的道理,可想而知英文對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影響太大了,尤其是清華這樣的學校畢業(yè)的學生。
這時,我還想起了以前看書的時候?qū)懙囊粋€故事,說是在清華的圖書館里,年代比較早的許多書上都有鉛筆的記號或注解,說是當年錢鐘書在清華讀書的時候留下的。他一進清華就立下了一個誓言,五年內(nèi)要把圖書館里的書都看一遍。后來雖然沒能實現(xiàn)這個愿望,但是他讀書的量估計已經(jīng)很大了,不是這樣的博聞強記,后來也肯定寫不出那些經(jīng)典的名著,如《管錐編》、《圍城》、《談藝錄》等等。
因而,我也覺得,大學教育,應該鼓勵并提倡學生多看書、看好書、大量的看書,甚至學校定個讀書的制度都是有必要的。溫總理也說過:書籍本身不能改變世界,但是讀書可以改變?nèi)?,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讀書可以給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使人溫暖。在現(xiàn)在的“知本經(jīng)濟”時代,讀書真的是可以命運的。
印象三:清華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很多
聽同學說,每年的北京市國際馬拉松比賽,清華都有四五千人參加,可想而知,清華人熱愛體育到了什么程度。
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清華都會組織學生到全國各地的農(nóng)村、企業(yè)、廠礦、車間去調(diào)研,好讓學生了解社會,了解這個國家的國情,這樣日積月累,對學生成長是很有幫助的,這樣也才有了那年寒假李強寫的《鄉(xiāng)村八記》,溫總理看后也是贊不絕口,專門回信鼓勵。所以我想在大學讀書期間就主動去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對將來的職業(yè)生涯會有很大幫助的。
清華每年的獎學金評選后都要開隆重的表彰大會,校園媒體也會深入挖掘那十位特等獎學金的日常學習情況、思想感悟。這樣的方式對激勵學生成長的作用是巨大的。因為我們許多人就是“生活在別人眼里”。
清華每年還有一次“好讀書獎”頒獎典禮,只要你一年內(nèi)讀的書多,寫的心得體會多,在讀書討論會上感悟深刻就能獲得這個獎,已經(jīng)辦了幾十年了。
每年還評選一次“十佳志愿者”,廣泛宣傳他們的公益事跡;還有諸如每年的大合唱比賽、機器人制作大賽、校園歌手大賽、征文比賽、每周的清華大講堂(學術報告會)等等,都已經(jīng)成為了學校的傳統(tǒng)節(jié)目,都是在固定時間段進行。這些活動,也成為了清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華在解放初就提出“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綜觀這些最初的印象,無不體現(xiàn)了他們對學生的重視,對學生成長的關心,學生素質(zhì)是一方面,但是辦學理念的落實關鍵還是在于教學實踐,只有通過一系列的負責任的工作,實實在在的去了解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的美,讓學生對大學生涯有期望、有美好的回憶、有認同感、有自豪感、有成就感、有責任感、感覺自己學了很多知識、對未來充滿信心,大學教育就成功了。
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9年5月4日視察清華時也講了這樣一段話:同學們要做到成才報國,前進的路并不是平坦的,如果沒有深刻的覺悟,拿不出剛毅的意志力,下不了艱苦卓絕的苦工夫,做不好腳踏實地的準備,那是實現(xiàn)不了自己所期望的目標的。我想說,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正是該培養(yǎng)學生的覺悟嗎?不正是鍛煉學生的意志力的地方嗎?不正是要讓學生養(yǎng)成對事情下苦工夫的習慣嗎?不也是要讓學生懂得厚積薄發(fā)、做好為社會服務的準備嗎?這是清華給我的印象,也是對大學教育的一份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