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鵬 賀斌
【摘 要】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直接影響著體質健康水平。身體素質狀況除受遺傳因素影響外, 還受個體、學校和環(huán)境等多方因素的影響。本文基于生態(tài)學理論,從學校角度對提高學生體質的策略進行研究。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學校通過宣傳和說服教育等方式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增加社團尤其是體育社團的數(shù)量,積極開展體育活動,充分發(fā)揮社團的組織作用;建立運動員等級學分制;院(系)實行體育考核制度化等措施,加強對學生體育活動的管理。希望能通過這些措施,更好地激勵學生開始或持續(xù)性地進行體育鍛煉。
【關鍵詞】大學生 身體素質 制度化 運動等級 學分制
前言
身體素質是人體最基本的素質,其主要體現(xiàn)在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 2014《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表明:我國青年大學生在運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協(xié)調性及跑、跳、投等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
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教育部在2014年4月至7月間連發(fā)《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評價辦法》、《中小學校體育工作評估辦法》、《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等文件針對學生體質健康和學校體育工作“組合”出擊,從學生、學校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等多方面入手,著力解決一直以來制約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的諸多因素。[1]
目前,國外學者開始從生態(tài)學角度對青少年體育行為進行研究,即從群體干預較多的體育鍛煉行為進行研究。該理論認為學生鍛煉行為受個體、人際和團體、制度、社會和政策等5個因素之間相互交錯,在多重水平上影響著人的行為。[2]由于青少年鍛煉行為是體質健康水平的直接影響因素之一,所以從生態(tài)學理論角度看,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因素是多樣的,不僅受到個體先天遺傳因素影響,還受到社會和環(huán)境等的影響。因此,從多維角度對大學生身體素質促進策略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水平和完善學生體質健康干預理論的基礎。
影響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生態(tài)學因素
1.個人因素
如今,大學生的課余時間充分,許多大學生寧可在宿舍玩游戲或休息也不愿意參加運動。從個人角度看,大學生不能很好形成體育鍛煉習慣,一是對鍛煉的益處沒有充分認識;二是對于體育鍛煉的行為不能很好的堅持,即缺乏長效機制;三是學生很難短時間內(nèi)看到鍛煉的益處;四是沒有形成鍛煉的氛圍。久而久之,體育活動越來越少,最后導致身體素質迅速下降。
通過深層次分析發(fā)現(xiàn),最終導致學生不喜歡體育運動的原因是缺乏體育鍛煉的動力,即從心理和身體兩方面看,多數(shù)學生沒有體育鍛煉的需求。因此,需要學校應通過說服教育、大力宣傳和組織制度等外界因素給予足夠多的刺激,使其體育鍛煉的外在動力最終轉換為內(nèi)在的體育鍛煉的需求和動力。
2.學校因素
從學校層面看,學校對大學身體素質的重視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體育行為。學校對于學生體質測試效果的考評也影響著學生的體育鍛煉的持續(xù)性,即制度對其體育行為的影響。學校體育鍛煉設施和鍛煉環(huán)境狀況以及場地是否滿足學生需求等對學生的體育興趣形成和愛好的培養(yǎng)也至關重要。
通過不完全統(tǒng)計和觀察,利用課外體育活動時間經(jīng)常性地到體育場館進行鍛煉的學生鳳毛麟角。每周三次以上、每次鍛煉時間不低于30分鐘的學生占學生總數(shù)的不到10%。這說明,學生中體育人口數(shù)量非常少。
從課程設置看,學校對大學生的體育課僅僅在大學一年級和大學二年級兩個學年進行設置。每周一次的大學體育課課時也在縮減。如咸陽某所高校由原來的34個學時縮減為32個學時。課時的壓縮是對學生體育權利的變相剝奪。這些因素對大學生體育觀點和今后的體育行為也有著間接影響。
從教學角度看,學校體育課程設置缺乏特色和同一項目設置缺乏層次性是導致體育課程不能滿足不同水平學生需求的深層次原因。所謂層次性主要指同一項目的開設應根據(jù)學習難度或學生實際水平分為不同層次的班級。如把學生分為初級、提高班兩種形式,以便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和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該因素很可能是導致學生不喜歡體育課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從學校每年舉辦的體育活動次數(shù),包括與體育活動相關文件的制定上看,每次學生的體質測試達標率基本可以反應出學校對體育的重視程度。然而,我校每年達標率僅43%左右。北京清華大學的體質測試達標率達到80%以上。
然而,學校每年舉辦一次的運動會也只是僅有的運動精英們的運動會,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參加,也不喜歡去看運動會。每年的籃球、排球聯(lián)賽也是很少一部分學生的活動。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這種活動可有可無。因此,建議學校在舉辦體育活動時盡可能地讓更多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使體育活動從競技化向趣味化轉變。同時,延長學校體育課程的開設年限。
3.環(huán)境因素
環(huán)境因素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在文中的社會環(huán)境主要指鍛煉環(huán)境,如鍛煉的氛圍、鍛煉場所的條件等。
(1)鍛煉場所和環(huán)境。如咸陽某高校。目前,學校擁有體育館一棟,但是主要為教學使用,課外能容納的學生數(shù)量有限。室外場地籃球場11塊、排球場9塊、足球場1塊、網(wǎng)球場6塊、乒乓球88塊、羽毛球26塊。在校學生有1萬4千人左右,因此場地資源較為緊張。由于室外場地較多,故受天氣狀況影響較大。多變的天氣和過熱過冷的天氣是使體育課的難度增大,使學生產(chǎn)生上體育課的負面情緒。因此,建議學校加大體育經(jīng)費的投資力度,改善學校的體育活動場所環(huán)境。(2)鍛煉氛圍。鍛煉氛圍反映了學校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水平,也反映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參與程度。學生體育人口數(shù)量、場地的使用率、學?;蛏鐖F開展體育活動次數(shù)的多少等指標可以反映鍛煉氛圍的狀況。
文獻資料表明,某高校約50%以上的學生每周鍛煉1-2次,30%的學生每周鍛煉次數(shù)達到3次以上。每次體育鍛煉的時間達到30分鐘以上的學生站到95%,[3]這說明學校體育人口數(shù)量較少。結合對該校每年學生體質測試結果的分析,可以認為該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比較差。同時,也可以認為該校鍛煉氛圍較好,但“準體育人口”數(shù)量較多。因此,我們認為學生每周鍛煉次數(shù)和鍛煉的負荷強度及運動時間對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影響很大,建議該校提高學生的體育知識素養(yǎng),使其鍛煉更加科學化。
社團舉行體育活動的次數(shù)和活動參與人群多少以及活動的舉行效果反映了該校的鍛煉氛圍。這一標準可作為社團考核的標準。通過了解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社團對不舉行體育活動,且體育社團舉行體育活動次數(shù)也很有限。另外,社團舉辦的體育活動參賽人群規(guī)模小。以上說明,組織或者社團在體育中的作用沒有充分發(fā)揮。
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策略
1.通過宣傳和說服教育等方式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
大學生的體育觀受到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的影響,其中學校對學生體育觀的形成和建立非常重要。樹立正確的體育觀是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的途徑之一。對于大學生而言,“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其向每一位學生詮釋身體鍛煉的重要性。因此,筆者建議學校通過宣傳、說服教育、案例教育等方式,使學生對體育功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建立正確的體育觀,成立相應部門幫助體育鍛煉的“懶惰者”盡早地形成規(guī)律性體育鍛煉的習慣。
2.增加體育社團數(shù)量,積極開展體育活動
社團是一群有共同愛好的群體,他們有著自己的計劃和活動。體育社團也是一群有著不同體育項目愛好者的聚集地。
通過完善學校社團的建立條件,如對各個社團的體育活動的組織次數(shù)進行規(guī)定。同時,要求體育社團定期舉辦體育攝影、體育知識競賽等活動對學生的體育知識進行普及,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學生的體育觀和體育行為。
3.建立運動員等級學分制
學校為每位入學的大學生建立運動電子檔案,并建立運動員等級學分制,體育運動學分達到一定的要求才可以畢業(yè),用這種方式來激勵更多的大學生參與運動,發(fā)揮自己的特長。
學??梢愿鶕?jù)學生每次體能測試的結果,為每位學生設置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學生只要參與運動,就可以獲取相應的學分,表現(xiàn)突出的可以實行加分制。例如每學期都進行體能測試,對每次的測試成績與上一學期進行比對,用這種形式來激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運動,使運動員等級學分制落到實處,用強制性的制度手段來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
4.院系實行體育考核制度化
院系實行體育考核制度化主要是發(fā)揮制度的作用,通過約束、激勵等措施強迫或激勵學生進行體育活動。院系實行體育考核制度化應根據(jù)各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設置,但是以下原則不可忽視:
第一,實行院(系)體育考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故各個院(系)應把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水平作為任務之一。樹立只有好的身體素質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并服務于社會這樣一種身體教育理念。建議建立、健全院(系)體育考核的制度化,并逐步加大學生在體育綜合素質評比中的分值比例。這也是提升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院(系)應從新生入學時就設立體育考核制度,強制性地讓大學生在制度的監(jiān)管下進行運動。首先,要求院系領導老師必須帶頭參加晨練。其次,要對出勤的學生進行考勤和考核,對于沒有出勤學或不積極參加這種活動的學生進行說服教育。
第三,把學生體育活動的出勤和考核情況納入學生入黨或申報獎學金、助學金時的評審條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評價辦法》等三個文件[EB/OL].http://www.edu.cn/xin_wen_dong_tai_890/20140526/t20140526_1119702.shtml。
[2] 張戈:《大學生體育鍛煉促進的研究——以北京大學為個案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北京體育大學,2011,6。
[3]朱偉:《咸陽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與鍛煉行為研究》,咸陽師范學院,2015,6。
作者單位:楊瑞鵬 咸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陜西咸陽
賀 斌 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陜西西安